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暴力的描写,欧茨揭露了美国女性的生存状态,透析了隐藏于暴力之下的女性的悲哀与无奈。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带给女性的是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这些在暴力中成长的女人在无形中变成了同样不择手段的施暴者。论文从语言、身体和精神等三个方面揭示了欧茨的作品《他们》中的女性暴力,分析了其社会根源,也展现了女性自身的悲哀。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当代小说《莉莲的故事》中充斥着摧残身心的身体暴力、驾驭女性的性暴力和扭曲人性的精神暴力。女权主义批评认为针对妇女儿童的家庭暴力源于大男子主义文化:男权主义思想和厌女情节是导致男主人公实施暴力的主要原因;性暴力是实现男性统治和驾驭女性能力的最后证明。  相似文献   

3.
范德安 《天中学刊》2007,22(4):35-37
从事实层面分析,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打击性暴力和强制性暴力。从规范角度分析,暴力行为的学理类型依据不同标准可划分为显性暴力与隐性暴力、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对人暴力与对物暴力、定罪暴力与量刑暴力、惟一性暴力与选择性暴力、独立构罪暴力与非独立构罪暴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现了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展现出的"结构性暴力",通过阐释汤姆、盖茨比和威尔逊之间的对决,探讨了结构性暴力中的人际暴力和情感暴力,从而进一步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悲剧产生的结构性原因。  相似文献   

5.
游戏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幼儿进行学习和成长,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形式。幼儿园开展的游戏中有些存在着诱导暴力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这会对儿童成长和健康造成危害,极端的可能会导致幼儿的身体伤害。幼儿辨别游戏能力弱,游戏设计不合理是造成诱导暴力的主要原因。幼儿园游戏的优化和改进,可以从幼儿园和教师两方面着手解决诱导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言暴力是普遍存在于低龄儿童之间的一种侵犯行为。我国此项研究开展的较晚,现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调查分析欺负行为现状的层面,尚未针对低龄儿童语言暴力进行探讨。本研究通过对低龄儿童语言暴力现象的研究,运用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小学校园里语言暴力问题比较严重,卷入到语言暴力行为中的低龄儿童比例较高;低龄儿童语言暴力行为具有非隐蔽性和非团体性; 后果认知能力与移情能力与实施语言暴力行为有关;家庭教养方式、同伴数目、父母的应对方式与受语言暴力儿童的受欺负地位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语言具身认知范式主张身体在认知和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尤其强调身体、大脑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更具有具身性特点。本研究以学前儿童第二语言习得为例进行实验研究,具体从字母、单词和句子三个层面对身体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在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中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身体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体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具身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战争与性暴力紧密相连,但在传统文化中,只有当女性将之转化为贞节话语的一部分时,性暴力才会被讲述,它成为一种文化禁忌,这种禁忌在现代战争叙事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再次体现出来。虽然女作家源于性别立场,有着对传统性暴力叙事的变现,但由于将这种变现寄托于民族主义,变现终未彻底。这表明,传统贞节话语因为男性和女性的共谋,使得对暴力主体的道德反省缺乏,性暴力对女性的戕害本质被忽视,这是性暴力行为在日常生活和战争中绵延不绝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罗伯·尼克森融合后殖民与生态批评,在著作《慢性暴力与穷人的环境主义》中提出慢性暴力这一理念。就倡导环境正义、对抗历史记忆的风化而言,原爆文学与慢性暴力不谋而合。本文力图从慢性暴力的视角解读日本当代女作家林京子的原爆文学作品,通过对比早、晚期文学作品进而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特点及思想历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好女人的爱情》是诺贝尔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重要作品。门罗在故事中揭露了瓦利小镇的居民们对动物性的排斥与恐惧。动物性成为令人耻辱的卑贱物,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动物性本能感到羞耻。人们厌恶残疾与患病的身体,无法与自我和解,也难以对他人产生真正的同情。动物性在父权暴力的象征秩序下成为难以言说之物,小镇中充斥着压抑的沉默。门罗通过书写被贬抑的动物性,展现小镇中的偏见与压抑,质疑人性与动物性暴力的二元分割。  相似文献   

11.
语言暴力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本文通过中学生中语言暴力的来源、教师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的状况以及语言暴力对中学生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表明家庭、教师和社会都对中学生语言暴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据妇联部门调查统计,在我国的2.7亿个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大约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此而解体,并且近几年,家庭暴力案件呈上升趋势。家庭暴力共分为精神暴力、身体暴力和性暴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妇女、老人等,还包括未成年的孩子。目前社会各界对家庭暴力都投入了广泛的关注,但是,还有很多人并未能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更不知道该怎样帮助这些身处暴力家庭中的孩子。一、家庭暴力对儿童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家庭暴力导致儿童心理和人格的扭曲。家庭暴力对孩子的身体、认…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情绪暴力 我们通常把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暴力行为划分为两类: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其实在这两类暴力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暴力—情绪暴力。那么,什么是情绪暴力呢?我们知道,外界的“坏情绪”对感知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潜在心理伤害。情绪暴力就是通过自身的消极情绪,传递给他人一种消极、  相似文献   

14.
亲子暴力是指父母以殴打、残害、强制或其他手段限制儿童人身权利和自由,对儿童的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性后果的侵害行为。亲子暴力的产生原因有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家长亲子观、儿童观的错位,我国亲子法的缺失。要借鉴域外经验完善我国亲子法,加强司法干预,完善预防和制止亲子暴力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思想教育,发挥社会传媒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创造儿童成长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5.
肢体语言简称体姿语,是指在某一情境中通过身体的姿势、动作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本研究所指的智障儿童肢体语言是指通过智障儿童身体的各种动作和接触,辅助或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行为。我们通过挖掘人际交往肢体语言主题活动和艺术表现肢体语言主题活动中的教育价值,促进智障儿童语言、交往、艺术等潜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媒体暴力观是在媒体暴力对儿童产生何种影响的争议中产生的。《童年消逝》一书中所体现的悲观主义媒体暴力观在帕金翰的《童年之死》一书中看来有以下几点不足:没有从正面探讨儿童与媒体暴力的关系;证据的刻板化;掩盖了儿童犯罪的背后真相。帕金翰所持的理性主义媒体暴力观从多个角度对媒体暴力进行理解,认为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是非直线性的。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媒体暴力观的解读和比较分析得到了三点教育启示:媒体暴力不是导致少年犯罪的唯一因素;管制责任的履行既在家长又在儿童;教育是减少媒体暴力的负面影响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教师使用“语言暴力”是目前校园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暴力语言变体,例如坑爹、蒜你狠等,这些暴力语言的变体以谐音、缩写、变形、新型词等形式成功地替代了原先的暴力语素,基于模因论视角对网络社区语言交际中的暴力语言变体进行分析,探索网络社区语言交际中的暴力语言变体的生成机制和进化。  相似文献   

19.
因家暴离婚的精神损害赔偿,其暴力类型主要包括人身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暴力,其独特之处在于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只能是离婚的夫妻双方。家暴离婚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精神利益的损害赔偿和精神痛苦、精神创伤的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不仅应当参考法定的六大因素,还应当综合考量施暴的手段、场合、双方的过错程度和婚姻存续时间以及施暴方的经济状况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权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中存在知识权力、国家权力、教师权力等权力形式,教育权力在支配性结构中转变成消极的霸权或暴力。权力是社会实现公共秩序、保障社会权利、实现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团结的必要形式,暴力则破坏公共利益和公共生活。教育权力保障教育世界的公共秩序和交往理性,使得教育这种公共生活的形式和空间得以存在,从而使学生在教育生活中获得平等的权力和权利。教育权力的失能和不足,造成教育中种种压制性暴力的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