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道教典籍数目巨大,在史籍记载中甚至超过了佛教类书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客观环境因素,二是主观动力因素。客观环境因素是宋代宽松的宗教政策使道教充分发展,道教理论的转型使道教理论书籍大量出现。主观动力因素是皇帝因为自己对道教的热爱推动官方组织编纂道教图书,而民间道教徒的传教动力和收藏动力促使其抄写刊印道教图书,另外民众对道教中养生内容的需求,也促使了大量养生道教书籍的编纂和出版。  相似文献   

2.
正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当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关联。早在1998年世纪之交之际,中国道教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卿希泰先生就指出:"我国的道教文化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应有的地位"~(1),也就是说,在中国道教研究这一门高度国际化的学问中,中国学者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具有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德格印经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新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双遗产地,在当代条件下对它的保护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笔者根据当代大环境和德格印经院的实际,择其重点,对德格印经院开展木刻文物印版的鉴定评估和复制、传承主体的保护金印版刻制工艺的抢救、建设“中国藏族雕版印刷博物馆”及其数字空间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两岸同根──参加台湾海峡两岸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黄海德去年十二月,我作为一名大陆道教研究学者,应台湾中正大学与《道教文化》杂志社的邀请,赴台出席了"海峡两岸道教文化学术研讨论"。通过两岸学者短暂的学术交流与参观访问,我深切地感受到,宏大精博...  相似文献   

5.
巴蜀道教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巴蜀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天师道由此地而传播全国,传承近两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而巨大。然而长期以来因基础研究薄弱,尚无一部系统全面的四川道教史著问世。有鉴于此,四川师范学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龙显昭、黄海德、蔡东洲、杨超、查中林诸先生于1994年起致力于巴蜀道教碑文研究,并获准为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项目。经过几年的辛苦耕耘,汇聚而成的《巴蜀道教碑文集成》新近问世了。笔者因某种关系,得以先睹,故不揣浅陋,简为评介。《巴蜀道教碑文集成》由四川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得道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在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过程中,积极融入到各民族民众生活、习俗中,其成仙信仰对当地民间生死观念产生了影响。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在保留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将道教成仙信仰整合进本民族生死观念,这是对道教文化的鉴别、选择和认同,而这种认同程度与其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及与外来道教文化交流的深度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道教名山的文化鉴赏郑国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教的洞天福地,都在风光雄奇秀丽的名山之中。著名的道教官观以坐落名山者居多,大多耸立在高山危岩之上,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在中国的许许多多名山中,都留下了道教文化的沉积。一、道教的崇向山林道教这一土生土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有明显的道教因素,有着丰富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求子、孕育、分娩、坐月、洗儿等生育文化中都带有鲜明的道教烙印,如求子文化与道教禁忌,孕育文化与胎神信仰,分娩文化与"安产图"等。生育文化中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主要表现在"术"的层面,如果提升到"道"的层面,对现代生育文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审美思想、民风民俗的固态反映,四川作为道教发源地,道教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四川民居建筑的营建思想和审美理念,使得四川民居建筑在与自然相互融合中呈现出自然、灵动、朴实、飘逸的独特个性和表达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0.
道家道教与直觉思维唐明邦近年来探讨科学与神秘文化的关系,不得不涉及直觉思维这一哲学问题。前几年在《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一文中①,对此有过初步论述,看来,颇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道家道教对发展中国哲学思维有着多方面贡献,关于直觉思维的论述,是其突出贡献之...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把宋明理学视为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期间虽然涉及到佛道二教,但只是作为陪衬和点缀.因此对宋明时期的佛道研究尚很薄弱.特别是对于道教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总以为其理论思维层次低,思辨水平差,更是不够重视.孔令宏教授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勤奋探索,著成<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堪称这方面的力作,它是第一部宋明时期的道教断代史著作,就其系统性、全面性、深刻性而言,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个空白.其努力挖掘宋明时期道教内部的思想演进过程,阐发这一时期道教学说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揭示出宋明道教理论所具有的深度和高度,全面展现宋明道教思想的历史面貌,因此对于中国道教史乃至于对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综观全书,笔者以为其具有以下几点颇值称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巴蜀地区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唐末五代之时,巴蜀高道辈出,他们与王室有着很紧密的关系,蜀中道教在其推动下蓬勃发展,文学创作也带有明显的道教因子。编纂于后蜀广政三年前后的《花间集》,既要契合后蜀后主孟昶高雅的文化品位,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合乐可歌的范本,含有道教情韵的作品受到编者的重点关注,所以该书收录了诸多与道教典故相关的词调,如《女冠子》《巫山一段云》《临江仙》《河渎神》《天仙子》等,同时,也选择了许多使用道教意象的词作,以表达咏史、求仙、及第的主题,有着可供各阶层欣赏的道教风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道教是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道教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道教音乐仪式功能的塑成、流变及世俗化发展倾向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道教仪式音乐的原始形态及文化功能;道乐编创与应用的审美诉求;道教音乐与儒家音乐典籍之间的呈递关系;以及道家音乐由出世到入世的历史转变过程。在对道教音乐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之后,从道教音乐的发源谈起,揭示其与儒家礼制和俗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社会政治形态为背景,思考道教音乐转变的实质性原因和呈现出来的形态效果。以此,对于道教仪式音乐从"成仙"到"成礼"的转变过程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道教从创立以来,一直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现代社会中,更是如此。所以,道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如何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特长,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专题。  相似文献   

16.
道教的最高追求、根本信仰是道。道教继承了道家思想中道的哲学内涵,视道为宇宙的本原和主宰,并将其演化为宗教的至上神,以它为道教的根本信仰,由此推演出道教的宇宙观、生命观、伦理观和人生观。道教的道之追求不仅是一种理论探求,也是一种现实行为,重视道对治理国家整顿政治秩序和帮助人生命永存提升生命境界的作用和意义,有着丰富的人生论内涵,由此形成了道教独特的人生境界论、人生价值观、生存环境论和性别意识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萧萐父先生曾在四川求学任教,为当代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萧先生一贯的学术旨趣。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新时代对道教文化作出现代性诠释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萧萐父先生的学术旨趣以及一些具体的科学论断出发,在学理上回答新时代对道教文化进行现代性诠释的理论依据、解读方向、以及具体途径等问题。我们认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是道教文化现代性诠释内蕴的理论根据,同时这种诠释应以与现代科学精神相调适为解读方向,提倡仙寿合修,从医学养生学视角诠释"神仙信仰"为关键途径。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重阳是金元时期重要的社会活动家和道教宗师,他通过修正传统道教的思想立场和宗教服务方式,创立了对中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都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真道。全真道的文化旨趣,立足对时代精神的准确判断和积极融摄,不仅在当时开辟了道教文化发展的新境界,而且对其后几百年文化的发展确立了典范。虽然就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而言,三教融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但是只有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采取了以教团为载体推动三教融合的社会实践形势。这也决定了当时政治文化舞台上,比较儒佛而言全真道成为最耀眼的社会力量。其预流的政教关系模式,及其它文化之间的模式以及其自身文化独立性的模式,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其经验到今天还具有重大示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李刚关于道教哲学,我在《哲学研究》1989年第10期《道教哲学刍议》一文中作了简略介绍,由于篇幅有限,那篇文章对于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未作阐述,木文可说是对那篇文章的一个补充。一、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在《道教哲学刍议...  相似文献   

20.
金代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本文着重分析了金代道教发展的历史背景,详细考证了金代道教领袖的创教历程及传教事迹,系统研究了真大道、太一道、全真道的理论体系,从而对金代道教发展的整体状况做出了比较全面的勾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