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以声求义流变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声求义,就是通过音同音近的词的声音,来探索词的意义,训诂学家把它叫做声训或音训。之所以能以声求义,是因为方言音转、古今音变、假借、词的孳乳分化等原因,往往使得字形相异而读音相同、相近或有对转、旁转关系的字意义也相同或相近。汉语词的音义关系比较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期的《杜诗镜铨》,是一部以简明精当、平正通达见称的杜诗注本。注者杨伦大胆吸收前人的注杜成果,择善而从。而他自己的注解和评论又很有创见,其独特的注解方式有以杜诗注杜诗,引《文选》注杜诗,借文法解杜诗等。相比前人,杨伦的注解更加体贴入微。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材中古文失注一例康苏《游褒禅山记》有云:“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的“往往”一词,教材未注,容易被误解为“常常”之义。因为,“往往”一词,在古汉语中有两个主要含义,一是表时间,意即“常...  相似文献   

4.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的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5.
卢元昌《杜诗阐》是一部研究性的杜甫学著作,其核心是阐释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充分展示杜诗的魅力与精妙。《杜诗阐》的阐释方法是以意逆志,阐释诗意分两步:一是对杜诗文本的阐释,二是提出自己对杜诗的新见解,二者结合既能理解杜诗的基本意义,又能理解言外之意。《杜诗阐》既注重杜诗艺术研究与内容研究的结合,又注重杜诗结构和语言艺术的研究,并多有创获。《杜诗阐》对杜诗的注释相当简明,只注自己认为是注家该注而没有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7.
"不禄"一词,《礼记》汉郑玄注:"不终其禄",各种辞书及古代汉语教材均依此说。本文拟因声求义,论述"不禄"可能是单音词"仆"慢读形成的"分音联绵词";"不禄"表示死亡义,源于"仆"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8.
(一)在古书的训释中,以声求义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是音有限而词无限,一个词特别是单音节词,都可以有相当多的同音词或更多的音近词,如果不加限制,就会出现众多纷纭的解释。因此,以声求义的声训方法还必须有严格的限制,而语法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关卡。  相似文献   

9.
在所有注释、研究《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著作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或《段注》)可以说是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一部。当时以及后世的学术界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段氏《说文注》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在词义训诂方面因声求义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内容是:一、考察段氏《说文注》为贯彻因声求义的原则所采取的一些具体作法;二、考察段氏《说文注》因声求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对传统训诂方法的研究一般多注重“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而对“因求义”较少论及。其实,“因求义”是历代训诂家常用的一种重要训诂方法,它注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区分与确定词义。段玉裁在《说解字注》中多次提到这种训诂方法,认为它在区别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同义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段注中有关“因求义”的大量语言事实与以《说》释义与《诗经》毛传为代表的训诂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因求义”有其特定的理论依据和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柳永词情论     
诗言志、词言情,是宋代以来形成的普遍意识.那么,特别提出柳永词情来加以讨论,有何必要呢?首先,柳词言情固是历来评论家所共认的事实,然而就此而形成的评价上的分歧之巨大,争论之激烈,古今词人殆无其匹.宋人张端义《贵耳集》引项平斋之言云:“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直说.”拟柳于杜,可谓推崇备至.张氏复云:“盖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认为柳词的魅力全在能达人情,读者易为其感情所动.而张炎《词源·杂论》则以此病柳,曰:“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张炎作为南宋清空词派的作家与理论家,以雅正清空论词,显然在于以诗救词,故对柳词言情深致不满.至清代,这种争论仍继续.冯煦《蒿庵论词》云:“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状景达情云云的称语,也曾是后人评价杜诗的言辞.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引用陶篁村之言曰:“倚声之作,莫盛于宋,亦莫衰于宋.尝惜秦、黄、周、柳之才,徒以绮语柔情,竞誇艳冶.从而效之者加厉焉.遂使郑卫之音,泛滥于六七百年,而雅奏几乎绝矣.”仍是以雅正绳词,不满于柳秦诸人.这种评价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诗歌,自宋至清,注家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援据繁富,而无千家诸注伪撰故实之陋习,核其大要,可资考证者为多。”然洋洋巨著,疏漏之处,实亦难免。后出的注本如杨伦的《杜诗镜铨》、浦起龙的《读杜心解》,对仇注均作过补充和纠正。清人施洪保所著《读杜诗说》驳难仇注,不遗余力,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今人傅庚生、徐仁甫、邓绍基诸先生亦对仇注匡正补苴,发表过很多宝贵的意见。尽管如此,仇注中的问题还时有发现。今不揣浅陋,献疑数则,以求正于方家。若偶有失检,所论已为前人或时贤道及者,敬祈指示。  相似文献   

13.
薛梦符注是著名的郭知达“九家注”中所收录的重要一家,是比较重要的早期杜诗注。据不完全统计,现存薛梦符注有315条,内容涉及名物考释、历史典故、诗文化用、诗义辨析等。从文献学角度辑录并研究薛注的内容及其特点、手法,发现薛梦符注包含考释名物、发掘典故、明确诗文化用、分析杜甫意图四个部分,通过赵次公对薛注的评论判断其对错并分析其致误之由,发现薛注虽然整体质量不高,但亦不乏精妙之处,不仅有助于理解杜诗,也有助于推进对北宋末年杜诗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离骚"新诠     
本文从“离”之义释入手,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屈赋文本内证之分析,提出:“离骚”一词,可训“深广之忧愁”。并认为此一义释,可涵摄前人对其的诸多训解。  相似文献   

15.
马克冬 《河西学院学报》2008,24(1):80-82,116
广义“因声求义”说是上古的声训、以宋代为主的右文说和清代的“因声求义”说的合称。文章从语源学、词族学的角度来探讨其发展情况以及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语源学、词族学与广义“因声求义”说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16.
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形表意”。绝大多数汉字的诞生是有其最初的造字理据的,即为什么用这个“形”表达这个“义”。在语文教学中,“因形求义”法就是通过剖析造字理据,寻根溯源式地获得对字义的理解。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因形求义”法的具体运用。“因形求义”法在讲解文言字词、归纳一词多义、辨析形近字、解读古代文化等方面均能发挥以简驭繁、事半功倍之功用。  相似文献   

17.
杜甫《垂老别》有句云: 老妇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其中“岁暮”一词颇费解。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乾元二年(759)三月,由洛阳返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人民的痛苦情状,写成了组诗《三吏》、《三别》的。既然是春三月,而何言“岁暮”呢?近查《钱注杜诗》、《杜诗镜铨》、《杜诗详说》、《读杜心解》等书,对“岁暮”一词,均未有注。建国后,新出版的杜甫诗选,多数也都避而不注,但在译文中却译作“老伴卧在路旁啼哭,寒冬腊月穿的是单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杜甫诗选读》)但  相似文献   

18.
不同注家对杜诗中"他日"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在同一首诗中解释也可能完全不同,以至于相反。"他日"一词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有三种基本含义,但是各个含义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到了唐代,"他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将来"——相对于诗人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诗中"他日"一词的含义就是如此,指向杜甫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甫以后一千多年中"他日"一词的用法大体如是。  相似文献   

19.
不同注家对杜诗中"他日"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在同一首诗中解释也可能完全不同,以至于相反。"他日"一词最早大约是出自叶左传曳,有三种基本含义,但是各个含义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到了唐代,"他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野将来冶要要要相对于诗人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诗中"他日"一词的含义就是如此,指向杜甫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甫以后一千多年中"他日"一词的用法大体如是。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学者并世而起,音韵、训诂专著应时而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是时,随着古音研究的深入,训沽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因声求义,《说文段注》与其他注释《说文》的著作相比,其特色也就在此,所以王念孙誉之为“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说文段注》的因声求义主要体现为明假借、求语源、系同源三方面。本文拟总结《说文段注》明假借的理论,以期有益于训诂学研究及古籍整理工作。段玉裁对于假借无专文论述,其观点主要散见于《说文段注》和《六书音均表》中,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