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其产生时代的风貌。《诗经·国风》诗中的怀“归”一方面指女子怀春思嫁,另一方面指出嫁女子思归娘家。通过《诗经·国风》中反映女子怀“归”情思,可以探知《诗经》时期已进入了以礼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分析《诗经·国风》中的女子怀“归”情思,不仅有助于了解《诗经》时期的婚恋习俗和礼法要求,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诗经》“发乎情,止乎礼”这一抒情特点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谭虎 《家庭教育》2014,(10):46-46
“道德”一词最早出自于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苟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3.
《爱,是不能忘记的》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中华民族热烈而深沉的情感意向和情感心理,以及那种传统的“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模式。小说对传统的婚姻观进行了探究与批判,同时寄寓了作者理想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4.
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於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以自见哉!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怍以传道,况其下乎!  相似文献   

5.
才子是才子佳人小说中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来塑造的人物形象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物人格世界的矛盾性 ,表现为体格上是男子之身而取女儿之态 ,性格上是以想望与放弃并存的姿态对待其人生理想 ,品格上是发乎情而止乎礼 ,情礼和谐为一体。才子形象上的这种矛盾性设定 ,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一种阴柔性审美取向 ,它标志着古代白话长篇小说文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6.
■友谊:真有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异性朋友吗?要我说,这个问题其实是信则有,不信则无。■股票:在股票这个道场中修行,难就难在,哪一趟才是你的最后一趟?  相似文献   

7.
孙过庭草书"几在山阴堂室",《书谱》作为其代表作,不仅在理论上被奉为圭臬,亦是后世学习今草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孙氏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之书风。孙氏用笔爽利急速、峻拔刚断;结字欹侧跌宕、顾盼生姿;章法虚实相生、错落有致。孙氏主张"文质彬彬",《书谱》通篇"发乎情,止乎礼",孙氏书风亦是其书学思想之反映。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孔子诗论》中立足文本以情论诗,已触及诗歌的本质属性,在诗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他时刻注意引入礼来规范与制约情,使诗歌评论初步呈现“发乎情,止乎礼仪”的理论倾向,所有这些均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正>在语言学层面,"规矩"是个合成词汇,由"规"和"矩"合并而成。中国古代,所谓"规",指校正圆形的用具;所谓"矩",指校正"方形"的工具。因此,就有后来"无规矩不成方圆"的俗语,就有了后来"规矩"一词的比喻义——标准、法度。为了严明党的纪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发文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众所周知,不论党的建设还是具体学科教学,都要有各自的规矩,要在具体实践中遵守规矩。所谓"讲规矩",指遵循一定的标准、法度完成自己所  相似文献   

10.
第5期头条是新作家卢岚岚的《城铁》(中篇),一对青年夫妻在现代都市社会种种压力下,情感消磨麻木日渐枯萎,过着缺少安全感的疲惫生活。他们分别了发生一场发乎情止乎礼的暧昧外遇,最终以一个甜腻的俗套结局收束,生活得以润滑而各安其位,照  相似文献   

11.
柯小青 《湖南教育》2004,(12):32-33
在我国,“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等书。荀况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学习到礼,并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了。历史车轮滚滚前进,道德概念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人的道德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道德的延伸和  相似文献   

12.
楼向红 《文教资料》2005,(36):83-84
胡适撰文指出:中国人总是生活在子虚乌有的歌舞升平和福禄梦幻之中,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他们只有乐观主义,没有悲观主义,只有喜剧,没有悲剧。而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君王思想导致了文化的悲剧意识。“发乎情,止乎礼”。在这样的“天理下”,知识分子只能用佛教的“空灵”来超脱, 用山水来寄情,用春秋来咏叹,然后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用“先天下之忧而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朝代怎么更迭,在爱情婚姻观上,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理想始终贯穿在整个历史长廊中。到了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这一理想就更突出地表现在人们的爱情理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上。"情"与"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而封建礼教下的爱情和婚姻也往往是尖锐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国五体书法的分析,认为五体书法的和谐之美包括篆书纯净简约与圆转浑厚的契合之美、隶书雄阔严整与舒展灵动的互补之美、楷书厚朴持重与创新多变的交融之美、草书奔逸流荡与收放有度的顾盼之美,以及行书法度整然与神采飞扬的兼容之美等。它在很大程度上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书法的艺术精髓。  相似文献   

16.
屈原在诗篇中多次提到“法度”一词以及它的喻词“规矩”、“绳墨”,例如“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惜往日》)、“偭规矩而改错”、“循绳墨面不颇”(《离骚》)等。一般解释为指法家的“法制”或是具有改革性质的“新法”。但仔细考察作品的内容和史实,这样理解似不妥当。  相似文献   

17.
吴莹霜 《教育探索》2001,(11):84-84
何为礼貌?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文明的社会活动,是语言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古人云:“礼者,法之大也,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我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是以礼教为中心的。对上讲礼就是忠君孝亲,对同辈及下辈讲礼就是“仁”、“爱”。因此,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教师要教育学生将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讲文明、讲礼貌,力求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一、礼貌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礼貌…  相似文献   

18.
一、“活法”的含义“活法”之说,本出于江西派吕本中的论诗主张.其活法者,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者,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张泰来总结江西派的作法,也“谓有活法,…… 惟意所出,万变不穷”.可见其本旨是说,其变,并非不遵法度,想怎么变就怎么变,而是强调不超出一定规矩.就象“珠走于盘而不出于盘”一一珠在盘中走,横、斜、圆、直,变化万端.然再变化,也不能跑出盘去.这就是说:越规矩,有万种变化之奇;守规矩,又无束缚手脚之窘.不离法也不即法,先从法入,后从法出,以无法而为有法,达到自由和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课型述略 "选义按部,考辞就班"①,是晋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话,讲的是文章文义安排与章句组织的问题,当然也关涉到了文体.我这里则主要是关照"按部就班",所言取循序渐进及按一定的规矩办事之义,说的是作文须有一定之规矩(法度、章程等等).而"作文文体",就是作文之大规矩.  相似文献   

20.
实践国学谈     
<正>1.实践国学说日月之行,安明其久,江河之流,不知其远。河洛之图,难测其深。三坟五典,胡探其幽。煌煌乎美哉!诸夏之衣冠。恢恢乎胜哉!中华之文明。法天地日月于经纶,顺七情六欲于礼法。归之于道,复之于德。通之人情,达之物理。发乎一气之流行,至乎自性与本体。明德而入道,兴仁而教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