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文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9-32
刘震云继《一句顶一万句》之后,推出长篇新作《我不是潘金莲》,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写出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农妇李雪莲20年来执著于上访的故事。她希望借用这种方式摆脱"潘金莲的"骂名,重新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小说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表面上讲述告状的故事,实则折射了社会现象,讽刺了只为私利的各级官员,展示了百态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67-69
在影视艺术的强烈冲击下,文学不断萎缩,当代作家刘震云选择与影视"联姻",其小说创作表现出影视化倾向,为文学扩大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他的创作既保持了文学的品格,又能够充分吸收影视剧本的积极因素,成为当代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刘霞云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3,35(1):95-99
作为一名男性作家,一直以来,刘震云因深邃的主旨立意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而备受大家关注,但鲜有论者提及其写作中的男权意识。在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中,刘震云意欲以一本书的方式去接近李雪莲,从而塑造出一个全新的理想女性形象。但有意识的女性观照与无意识的男权书写相抵牾,形成了新作中关乎李雪莲形象的系列悖论。 相似文献
4.
汪树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74-78,133
刘震云持之以恒地关注权力对人性、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他最新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中,被权力挟持的荒诞生活更是被他提升到一种寓言化、传奇化的境界。在游刃有余、幽默迭出、清简传神的明清话本风格般的叙述中,刘震云展示了敢于担当的民间精神对荒诞社会的不公不义的反抗,暴露出了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的荒诞性,从而逼迫人们深入反思当今社会的可能出路。这无疑是富有启示性的叙事伦理指向。 相似文献
5.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4-86
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叙述了李雪莲为证明假离婚与"我不是潘金莲"在二十余年间的上访历程,展现了李雪莲在夫权、男权压抑下寻求尊重、理解和话语权的努力与困境,揭示了政府官员和权力机制的存在状况,表现了作者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与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12-117
重复作为刘震云小说的叙述模式,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生荒诞感的认知。《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和《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荒诞书写的代表作品,但小说人物存在符号化、简单化倾向和想当然意味,偏离了五四人的文学的传统。同时,小说结尾将主人公的悲剧置换为另一批人的喜剧,具有较为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降低了作品的思想启蒙力量。《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和《我不是潘金莲》两部小说体现出刘震云在运用西方文学资源本土化方面的不足之处,对于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129-131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荒诞的故事背后展示了女性的抗争,导演开创性地采用圆与方的镜头切换,在方圆之间讲述属于中国的女性故事,女主角李雪莲对告状的执着与对情理的追求,展示了她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个体对于尊重和理解的向往,荒诞故事的外壳与女性主义的主题诠释在电影中结合得相当巧妙。 相似文献
10.
11.
由《水浒传》中的“荡妇”到《金瓶梅》中的“荡妇、妒妇加悍妇”,再到电视剧中为了追求理想爱情步入歧途的良家妇女,潘金莲的形象有了很大的跃迁。人物形象的这种演变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受女性观念和文学思潮的影响。因为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展示着来自历史深处的皱褶,透露出超个体之外的时代变迁的律动,让观者能够看到一个更为宽泛宏阔、多维多元,更具社会现实意义的文本世界。 相似文献
12.
郑秀珍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6):29-30,44
刘震云的“新历史”小说,与官方“正史”的描述迥异,提出了观照历史的新观念;从重新认识、反思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观照视角,表现了历史的另一种写法;以野史稗闻和凡夫俗子为表现对象,把历史进行寓言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刘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7):24-26
影视话语是电影中各人物之间交流,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影视话语中对白的分析,人们能够窥探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领会影片所要传达的深层意义以及语言的艺术魅力。话语本身的“字面意义”解释“说了什么”,说话人使用该话语表述的实际“含蓄意义”解决“意味着什么”。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在1967年被正式提出,他把那些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四准则”而推导出来“含蓄意义”称作“会话含义”。本文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为指导,分析电影《我是山姆》对白中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爱”的会话含义。 相似文献
14.
《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是刘少奇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文献。在这篇讲话中,刘少奇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生命线",是为实现党的特定历史阶段任务及最终目标服务的根本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握方向原则、求实原则、渗透原则和民主原则,发挥好宣传部在宣传马列主义中的组织领导机关作用,处理好与中心工作的关系,提高马列主义教育者的素质,依靠广大先进分子开展教育,做好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