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皖江地区方志中辑存了大量唐宋诗文,透露了大量动植物的分布信息,据此可以推论当时皖江一带的生态环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气候环境研究资料的不足,并可为唐宋气候环境的变迁和经济重心的转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推断和资料。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的药材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皖江地区药材种类多、质量好、分布广,成为土贡药材的重要地区。除了采集野生药材资源外,皖江地区还发展人工种植药材技术,弥补了野生药材资源不足的缺陷。由于药材种类多、质量好和产地分布广,皖江地区逐渐成为专业化的药材产区,药材的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成为推动皖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行业。  相似文献   

3.
皖山茶发脉久远,且在唐宋时期位于全国顶级珍品之列。皖山茶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传承性,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皖江文化的内涵与风采。对皖山茶文化系统地发掘可为皖江地区名茶资源的继承发展提供可鉴亮点与文化导向。  相似文献   

4.
在归纳和分析大量唐宋诗歌的基础上,从山体、水体、动植物环境、视野与景观的角度,分析唐宋时期传统理想人居环境的特点,试图探寻传统理想人居环境,并以此对现代人居环境中的问题给予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清代皖江地区方志中辑存的景物诗文作品反映了皖江一带的自然人文状况和文学创作情况,再现了皖江地区的地理历史风貌,通过对它们进行梳理能追溯山川、河流、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轨迹,为皖江地区的环境变迁提供一定的线索和证据。  相似文献   

6.
成都地区考古发掘了大量唐宋时期古村落建筑遗址。通过对这一地区考古发掘资料的研究,表明唐宋时期成都地区地形平坦,起伏不大,土质疏松,土壤肥沃,地下水含量丰富。唐宋成都特有的地形和土壤条件,有利于稻作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晚清皖江地区水灾频发,农业歉收、绝收,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灾民众多,甚至出现人口伤亡,经济发展遭受巨大冲击。《申报》在皖江地区报灾和赈灾方面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刊载了大量官府与社会力量在皖江地区进行的灾后赈恤、指挥救灾和捐资义赈等赈灾活动,对皖江地区灾务活动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皖江文化的概念,由“皖江”概念衍生而来。一般认为,清初的朱书最先以“皖江”指称安庆,但“皖江”确切所指,三百多年以来,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从现有的资料看,“皖江”约有三种所指:皖水、安庆和八百里安徽长江区域。其中,犹以指称安庆最久远和最集中。  相似文献   

9.
地名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大量真实生动记载山川河流、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土壤植被、自然灾变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特征的地名,是研究昭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皖江城市带是辐射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发展区域.以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切入点,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和民生改善等四个层面构建了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主客观的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和线性加权评价模型,对皖江城市带10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林秋菊 《巢湖学院学报》2013,(3):117-123,132
根据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的经济指标,利用2011年皖江城市带城镇妇女体育行为特征的问卷调查数据,基于分层理论,对皖江城市带妇女体育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妇女体育组织行为、体育运动行为、体育消费行为层次特征明显,体育观赏行为层次特征不明显;社会环境、职业、生活方式、经济条件和健康状态是影响皖江城市带不同层次妇女体育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运用DEA指数分析方法,对2005-2014年期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域及各城市物流效率变化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通过示范区战略实施前后一定时间阶段的城市物流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物流效率的比较分析,阐明示范区战略对区域物流效率以及物流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结合皖江城市带物流业的发展环境,提出皖江城市带的物流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路径,目的在于提高皖江城市带的物流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立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下称皖江示范区)的建设目标,采用统计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主要对皖江示范区建设与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皖江示范区建设中的金融在支持现状及不足、金融支持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完善和金融创新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金融支持皖江示范区的改进模式和金融创新举措。研究成果对皖江示范区的建设有直接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皖江地区近20年来的开发开放,使得皖江城市带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对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关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皖江城市带的空间范围、格局、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安徽崛起的关键所在,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和经济实力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三峡地区城镇仓储形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半地穴式仓窖转变为半地穴式仓窖和新式的仓屋混合使用,仓储的外在形式也呈现出非规则特征。这种仓储形制的嬗变,并非完全取决于仓储建设技术的进步,而是粮食作物结构变迁及特殊地貌影响的结果。从粮食作物的多元化趋势来看,唐宋时期三峡城镇发展直接受制于特殊地貌及气候环境,而三峡城镇仓储建设的变迁又突显出社会经济与其他地区的非同步性;从城镇仓储形制嬗变特征来看,唐宋时期三峡粮食结构的确立,直接反映出外来移民人口的增长及社会经济的相对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主、国民党政府和日本侵略者强加于皖江农民身上的沉重负担,皖江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面对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皖江区党和政府实事求是,灵活运用策略,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  相似文献   

17.
皖江城市群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江城市群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视野,具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发展外向度明显偏低等问题。发展皖江城市群区域经济的主要对策是:培育皖江城市群支柱产业,发展侧翼培育“中心增长极”,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策略,主动融入长三角。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19.
皖江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就非常丰富,遗址数量多,出土了大量玉器、石器、陶器,其中包括许多精美的"仪式用具"。仪式用品的出土可以反映出皖江地区新石器时期原始社会的经济形态、贫富分化以及原始宗教礼制盛行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皖江黄金水道的旅游开发具有良好的水运优势和资源禀赋,可以从环境支持、产品开发、市场宣传三个层面构建皖江旅游开发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扶持水上旅游企业发展,加强与长江流域的旅游合作,促进皖江流域的整体开发,将其培育成为安徽省"十二五"期间新的旅游增长极,为区域产业转移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