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性质 2003年,教育部决定在22所高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这就是目前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起始。实行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目的,就是要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同时作为高考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弥补”统一高考“统得过多”“过于单一”的“诟病”。经过几年的不断改进,至2010年已有80所高校具有了自主选拔录取资格。  相似文献   

2.
闻讯 《宁夏教育》2009,(2):42-42
安徽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经教育部批准已经确定,高考改革方案突破“唯分录取”,全面试行自主命题,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向分类、自主、多元的方向迈进。安徽高考改革方案有以下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受到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80余所名牌高校的强大阵容,提前录取、降分录取、录取时所报专业享受优先照顾等一系列优惠措施,都吸引着广大高考学子的眼球。“自古华山一条道,万人争抢独木桥”.高考的异常残酷,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试图通过参加自主招生,  相似文献   

4.
高校招生录取模式改革中的投档方式和录取标准是高考改革的关键和难题。现有高考招生采用“一档一投”录取模式,存在录取标准过度依赖高考总分、高校缺乏招生自主权、专业调剂或退档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综合评价招生规模小、成本高等问题。福建省艺术类本科批“一档多投”录取模式试点,为现有招生录取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据此提出的专业类多元匹配录取模式可能是适应普及化阶段高校招生需要的理论模型,该模式变单一总分标准为多元录取标准、“一档一投”为“一档多投”,有利于促进高校选才。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2003年实行高校自主招生以来,在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引起公众对于其公平性的广泛质疑。必须继续深化高考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完善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控制重点大学自主招生名额,加强对自主招生的监督管理,扩大农村学生录取名额,保证高考成绩在录取中的权威性,才能确保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6.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以来,自主招生已经悄然走过10个年头。10年来,自主招生从定位、选拔方式到规模、规范都在不断调整。初衷是为高校选才育才,探索多元录取之路,但一路走来自主招生风波不断,曾被质疑为“掐尖儿抢生源”,指责为“小高考”加重考生负担,更曾因去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被查曝出的贫腐丑闻而遭受公众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高考之外的高校招生形式,自主招生向我们迎面走来,并且随着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逐步深入,这种招生方式越来越贴近更多的高中学子。2009年,有资格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达到了68所,通过自主招生而被高校录取的学生比例也越  相似文献   

8.
路径一 自主选拔录取:入围后最低可破批次线录取 2003年,教育部宣布全国22所部属高校作为高考自主选拔录取(后称自主招生)首批试点院校,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教育界人士称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旅”。自主招生是指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相似文献   

9.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97-F0002,F0003
1什么是白主招生? 自主招生是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新模式。高校实行自主招生,须经教育部同意、山西省教育厅批准,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后,方可自主确定考试选拔模式、自主实施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的录取数据报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审核批准后,上传教育部进行学籍注册。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考多元化改革应坚持以省市为单位组织领导高考,实行分省自主命题;将高中会考与高考合并,实现取长补短;扩大高校权限,按专业进行分科组合录取;坚持“特才专招”原则,扩大自主招生范围;鼓励成立半官方性质的民间考试机构。参与高考招生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1.
焦安红 《陕西教育》2009,(12):15-15
近年来,教育内部不断加大高考改革力度,从高考内容“3+X”到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从录取方式的“骡马大会式”录取到远程录取,还有特长生、小语种、降分录取、自主招生和面试等,直至这次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出炉。据说,仅江苏省十年间就推出了五套高考改革方案,高考在该省平均两年一变脸。足见高考改革路数之广,招数之多,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谓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12.
《中文自修》2010,(6):10-11
从2001年开始,上海高校敞开了自主招生之门,十年来,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从2006年起,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而高考成绩只作参考。这在当时可谓“破冰之举”。  相似文献   

13.
一、自主招生概况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是高校扩大自主权利的一个体现,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自主招生选拔由高校自行组织,一般由笔试、面试两部分组成。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上海地区除外,上海地区考生通过复旦、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选拔后,高考成绩可仅作参考),在高考录取时可获得若干加分的优惠。因此,许多高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校招生》2009,(2):13-13
安徽省近日公布2009年普通高考改革方案,新方案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突破“唯分录取”的高考模式,构建了统一考试、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二是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向分类、自主、多元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之友》2006,(4):61-61
2005年全国共有867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504万,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首战告捷,高考违规率下降为万分之三点五;今年高考报名人数预计将达千万,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制度化,形成公开透明的招生录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新高考改革倡导多元录取的招生制度改革,经历了从国家政策制定到高校试点实验的历程。经过试点省份的试验,高校招生多元录取存在制度困境,表现在对多元录取法令规章合法性的信任危机、规范制度操作性的路径依赖和文化—认知共识性的利益博弈。高校招生多元录取制度困境的产生与制度本身、运行过程和适配条件密不可分,被动服从的意识形态限制了高校招生录取的主动性、松散结合的规范性系统影响了高校招生录取的稳定性、高度行政化的制度同形抑制了高校招生录取的创造性。高校招生多元录取制度困境的破解需要减少“行政化”束缚赋予高校招生自主权、构建“多元协同”的招生录取制度规范、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文化认知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新生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03年教育部首次批准22所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新生以来,高校进一步扩大了招生自主权。作为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下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方式,它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不足。北京大学自2003年首次进行自主招生,2007年将迎来第一批毕业生,我们专门以首届自主招生的学生为调查对象,组织了一次系统的调查,对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本身有了更多深入、客观、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校自主招生出台的意义我国目前实施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政策,初衷是为了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把那些优秀的、有特殊才能的,却可能因高考失手的考生录取进重点大学。这种国家举措的出台,对打破高校招生的“大一统”模式,消弭统一高考对我国教育发展的负面作用也具有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提前录取"是美国高校招生的一种重要形式,分为"提前决定"与"提前行动"。本研究分析"提前录取"的程序、标准及效果,并与中国自主招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本质不同,美国"提前录取"是录取过程的完全实现,而中国自主招生只是高考招生的一个环节。"提前录取"作为高校夺取招生主动权的策略行为,可以降低成本,达成有效录取,但是也...  相似文献   

20.
从自主招生的理论依据出发,分析了高校自主招生目前的现状,认为目前高校自主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对自主招生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多数高校的自主招生仍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招生过程中存在诚信方面的问题,成本过高以及自主招生存在过多硬性规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