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成为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 ,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基本途径。教师要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一、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教师要尊重学生 ,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1 相互尊重。教师要尽可能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个性特点。只有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 ,学生才会以同样的态度来尊重教师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 教学民主。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教学气氛中 ,师生会彼此尊重、…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要由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应主动求知,主动探索,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师生共同合作,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浅谈。  相似文献   

3.
"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依据、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设计,顺应学生学习问题的展开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与个性发展,倡导师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互动、有效探究,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激活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育应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那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呢?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校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半年多,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的课堂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习方式的转变正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核心任务.下面就如何进行课堂开放,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确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谈几点看法: 1 以人为本,尊重个体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心目中要有人,以人为本. …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允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笔者就上述几方面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教学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使学生得到某种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的过程。本文所要探讨的对话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双方就文本的解读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纳的新式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余淑娣 《文教资料》2013,(20):53-54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其主旨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互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一节充满活力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的表现如何出色,而是看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是否让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章就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励学习主动学习的三个环节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呼吁建立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合作、探究的新课堂。而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发起传统课堂中的"特权",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并顺利进行新课堂教学,教师的人格魅力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它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师生同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复杂活动,在很多人看来,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能够体现教师的思维与水平。在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上,教师要"严防死守",提高课堂质量,让教学走向高效。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开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地参与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这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要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提倡师生间的互相交流与有  相似文献   

15.
霍新平 《学周刊C版》2011,(7):123-123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进行互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师生互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作为教师,我们应树立现代学生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身心发展潜能,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唤醒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一、营造愉悦,创建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它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尊重。课前几分钟教师调节情绪,微笑地走进教室,和学生相互问候,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田国华 《甘肃教育》2009,(18):43-43
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的专制型师生观.要求去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学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政治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互信,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既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杨彰发 《贵州教育》2011,(22):32-33,41
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新课程强调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就强调了学生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倡导师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