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句成语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观察,为报刊写的稿件中有的也存在“一着不慎”的问题。比如有这样一例。今年2月28日《陕西邮电报》四版《奇中奇邮票》一文,约400字,内称:“1653年,中国旧军阀混战,许多强盗也乘火打劫……山东胡子头孙美瑶拉上兵痞……占领临城一带当上皇帝,他截住津蒲线上的一列客车,并将几百名乘客当人质,想借此敲竹杠发财”;  相似文献   

2.
关注民生是一张报纸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民生报道是一张报纸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几年“民生”版编辑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开“民生”版易,但办好“民生”版却难。要想将“民生”版办得贴近百姓,让读者击掌叫好,编辑记者必须全力投入,体恤民情,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百姓的认可,  相似文献   

3.
一直想打一“名牌”专栏,1993年正式出版了,是否名牌,还有待于读者的认可。这“名牌”,就是本报《三峡特刊》一版的“周末漫笔”专栏。 设置这一专栏的基本思路是:当报纸加快步伐走向市场之时,当各色地摊小报与党报周末争夺读者之时,作为市委机关报——《宜昌日报》,能否将雅与俗结合,正确导向与可读性结合,办一个既可读又不媚俗的高质量言论专栏呢?总之,我们想试一试。 我们对这个专栏的要求是:一是适应读者,走向市场。基于“追求”、“向上”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基于人们与社会的紧密度愈来愈甚,对经济、政治、人生表现出超乎以往的关注,“漫笔”决定针对读者在社会生活上的盲区(尚未认识)、误区(认识有误)、无区(心中有笔  相似文献   

4.
刘滨 《记者摇篮》2006,(10):12-13
沈从文,我顶喜欢的一位老先生,说过一句话,我顶不喜欢:“我和我的读者都在慢慢老去”。如今,这句话用在国内媒体的读书版上,好像再合适不过。而我,如今的工作之一就是做好一个读书版。“老去”没什么不好,一个阶段的读者有一个阶段的阅读需要和阅读理解,我自己给下了个不准确的定义:隔代阅读。想弄好一张报纸的读书版,就要满足这种隔代阅读的需要。有了孩子的人,还没有孩子但却是别人的孩子的人都知道,代沟是划不开的天伦之乐,这里有DNA,是改不掉的符号;这里有荷尔蒙,是理不清的变异,老子与儿子,喝着一碗粥,品的是不同滋味。现在的学校,又…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版协四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版协常务副主席陈为江在工作报告中确定了2002年版协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统揽工作全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一思想,加强调研,调整结构,增强活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十六大”,贯彻“十六大”。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版协今年的工作重点有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6.
《明知落实不了为啥还要“落实”?》(去年10月28日头版头条)、《搞“花架子”何谈“主观愿望好”?》(去年10月29日一版)、《连长陈某用战士伙食费争“彩头”受处分》(去年10月31日一版)、《会议还没开何谈“圆满成功”?》(去年10月31日一版)、《别把“我有责任”变成“空头支票”》(去年11月8日一版)、《只有一个退伍兵竟派三人工作组》(去年11月29日一版)……当这些带着一定“火药味”的稿件在本报头版显位置刊登后,许多读打来电话鼓励:“好,《解放军报》的批评性报道又搞开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不少报纸在扩版,不少报纸在酝酿扩版。有的由4版扩为8版,有的由8版扩为16版。对于这种现象,作为一个曾经长期在地方报纸工作的新闻工作者,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这里,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和看法。(一)当“特区”来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报纸,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争办“周末版”或“星期刊”。不少报纸在扩版,或酝酿扩版,这是“周末版”、“星期刊”发展的继续。为什么呢?因为所谓扩版,据我的认识,就是搞报纸的“大特区”。如果扩版只是原来报纸版面的量的扩大,那恐怕是不行的;而应该是,也只能是报纸的质的升华,而扩版不过是它的表现形式。从总体上说,其基本方向都是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这也就是报纸本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编辑 ,平时最常使用的软件恐怕就是方正书版系统了。一个软件用熟用惯之后 ,多多少少有了一点“感情” ,不论是排书稿还是打个报告、表格什么的 ,总是喜欢用方正书版系统 ,所以每次调换机器之后 ,最先安装的应用软件一定是它了。前一段时间单位添置了一批联想奔月 2 0 0 0型计算机 (PII3 5 0 ,随机装有中文Windows 98OEM版 ) ,可谓鸟枪换炮 ,于是想都没想 ,就像以往那样安装好了方正书版系统 (包括 6 0 2版和 7 2 1PS版 )。没想到等到用的时候 ,问题就出来了。只要我一运行书版系统 ,屏幕上就会出现“该程序执行非法…  相似文献   

9.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记者,是要有奉献精神的。所谓奉献精神,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闻事业中去,不在乎名利,不在乎回报,不在乎条件。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干起工作,你就会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你也才能理解到人生的价值。 我从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我负责编辑“群众呼声”版,这个版的稿子多是舆论监督方面的内容,每篇稿子都要去认真核实,常常为了来信中的一句话,一个数字,要到发生新闻的现场去好几次。当然,下去调查,就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了,首先它不像写篇颂扬人家的稿子,下去有吃有喝、有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中期,我和李克简同志在一起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不长,同志间的战斗情谊却比解放后一起工作一二十年的同事还要深厚,我想是因为那时是我们一生经历中最艰险、困难的岁月。 1942年秋季,在太行山最激烈最残酷的五月反“扫荡”(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左权将军英勇牺牲,我所在的《新华日报》“华北版”职工近四分之一牺牲)以后,我从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时实行“报”“社”合一,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也是《新华日报》“华北版”的采“访”通“讯”  相似文献   

11.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当时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迁至我们的宗祠里,我也转入该校就读。那时我家订了一份《湖南日报》,报上几乎天天都有“克复”的消息。我天天下课后跑到十里开外的桥头河镇上一家裁缝铺(邮政所将报纸送到那里)取回代收的报纸,就想长大了也能当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战地记者。但是当我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失学了。“记者梦”自然也成了泡影。 1951年7月,我由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结业后分配到苏北盐城工作,华东内河轮船公司泰州分公司有一位《苏北日报》通讯员,当知道我是由华东革大来的,就动员我给《苏北日报》写稿。当时正值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编辑,他在新闻工作中的作用往往具有局限性。因为不在采访一线,对事件性新闻的编辑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如果想采取主动,把劣势变优势,真正让编辑的指挥棒转起来,就要在非事件性新闻上下功夫。《黑龙江日报》五版“今日点击”和七版“全省各地”,近几年在非事件性摄影报道突出主题策划方面,就作了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写了几篇报道,包括《退思园中话进取》(5月18日一版)、《中国日报出了一个好点子》(5月23日一版)、《“老外”开始怕“老乡”》(5月28日一版)、《再给后代五千年》(6月1日一版)、《苏州人的性格变了》(6月3日扩大版一版)、《金发碧眼学苏绣》(6月19日)等。从报道本身来说,写得并不很好,但出发点是想通过实践,对改进经济宣传作一点探索,并愿与同志们共同探讨。近两年来,在报社全体同志的努力下,《经济日报》是有进步的,广大读者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对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并且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是  相似文献   

14.
报纸组版有其客观规律,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将成为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提起组版工作,现在大家都习惯于把它叫做“组版艺术”。什么是“组版艺术”?如何掌握“组版艺术”?这个领域,以前很少有人涉及,看来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我想谈几点意见,与新闻界的同行们共同探讨。基本特点版面,是报纸上各种稿件编排所形成的布局整体。它体现编辑部对当前国内外一切事件的总认识,同时也展现出编辑部的报道思想与报纸风格。报纸上的每篇新闻,排在什么位置,反映了这篇新闻的重要程度。所以,报纸版面的安排,要求政治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一张好的报纸,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生动活泼的版面,吸引广大读者去阅读你  相似文献   

15.
新年伊始,我拿到经济日报扩大版第一期,从头看到尾,虽是草草看了一遍,也足足用了1个小时。而正刊呢,看了不到一刻钟。个中原由,用一句话来概括,可读性上见分晓。看得出,经济日报同仁们是铆足了劲来办扩大版的。总编辑范敬宜的两篇大作给一版壮了门面;发表在三版的副总编辑罗开富的《捉放蝇》也算得上是上乘之作(这里需要说明,我非常赞成总编辑为自己的报纸写稿,因为他是自己报纸的“首席记者”);吴昊撰写的《宁喝假茅台,不喝真二锅头》一文,发表在《观潮人说》栏目中,读后令人回味;《“物竞天择”与“格雷欣法”》一文,虽是《企业家语》,负责经济工作的人乃至政府要员看后,我想也会三思的……这样办报,报纸能不好看吗?再看看正刊,不少东  相似文献   

16.
我刚刚才到会,有关资料没来得及仔细看,粗粗翻了一下你们提供的这些报道篇目,发现浙江日报的《今日关注》专栏确实办得不错,很有特色如《国际化,APEC的一份厚礼》、《张学良在溪口的幽禁岁月》等报道,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个专版现在的水平是一些党报所不及的。评价性的话我想前面的同志都已说了,我就不说了,着重就如何办好党报、如何办好《今日关注》版谈点自己的想法、看法。新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又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要善于从政治上、从战略上去考虑什么该说、该“炒”,什么不该说、不该“炒”,把握好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在这点上,你们做得非常了不起。《今日关注》版在新闻“炒作”中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人民对获知大陆真实消息的渴望开始得以补偿。为了满足读者要求,增加发行量,台湾各家大报纷纷推出了“大陆新闻版”。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在有限的条件下,“大陆版”逐渐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特点。篇幅较大,尚欠规划各报“大陆版”都有一定篇幅,一般在半版左右,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刊出时间有的每天一次,有的隔天一次,有的则每周一两次。台湾三家大报之一的《联合报》以大半版的篇幅,每周固定一次,每次大约刊登16条消息,一两幅照片,在编排上也较为认真,在各个“大陆版”中是办得最为出色的。“大陆版”由没有到有,而且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这的确是一大进步,堪称一片新园地。但总的看,“大陆版”的报道还较零碎、不完整,似乎在东抓一篇,西拼一条,给人以没有明确报道方针,缺乏周详组织的感觉。这也许是受编者思想局限、条件限  相似文献   

18.
我在北京晚报副刊工作多年,近几年做小说连载版编辑,有一个较深的感触,就是对“文章当随时代”的要求,不是比过去弱了,而是更强烈了。北京晚报自创刊以来。除“文革”期间中断10余年外,即使在只出四块版的情况下,小说连载也占有一席之地;题材多样不拘一格,对长篇和中短篇小说的选编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题材在反映社会现实、内容真实性方面的要求,从未达到过今天的高度。我想这大约是由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报纸传统的办副刊模式还未受到过真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我当政法记者的时间不长,特别是刚踏上这个岗位时,由于分工细,我只跑律师事务所和法院民庭,因此觉得天地狭窄,没有多少消息好写,心里深感苦恼。后来,领导上给我布置了一个“法律常识小故事”专栏,我也就满足于一月一篇“小故事”,不再想扩展了。但前不久,本报一位领导同志提出的“X新闻观”给了我很大启发。所谓“X新闻  相似文献   

20.
我采访的一条消息于8月22日以“本市初步形成环保三级管理网首批街道专职环境监督员培训结业”为题在《新民晚报》一版显要位置刊登了。借此谈谈点滴体会。当我得知8月20、21日在复旦大学、城建学院、南市区科协分别举行“环境监督员岗位培训结业典礼”时,就想写条会议消息;可转而一想,如单纯地就会议写会议,既缺乏新意、又没有新闻价值,而且出席会议的还有上海环境报的编辑、记者,我发这样的消息多半要落个“枪毙”的命运。但我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