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不少学校,尤其是在低年级,有一种“家长签字”的现象:教师在考试卷上写上学生的分数和在班级排的名次,让学生带回家,叫家长签字。笔者认为,请家长签字易引发许多弊端。(1)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学生长期精神紧张。(2)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情绪和恐惧心理,不敢或不愿与教师交流。(3)引发家庭矛盾,甚至酿成家庭悲剧。解决的方法: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不妨变简单而消极的“家长签字”为积极主动的“家长参与”,教师和家长一起研究、分析学生考试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引导家长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不知打什么时候开始,学校里流行起小学生每天的作业要给家长签字的做法。起初也许是从每五周发一次的《学校、家庭联系手册》,要求家长阅后签字得到的启发(其目的是明确的,为了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以便沟通学生情况,互相配合教育),发展到学生每次考试和测验的卷子要给家长签字,最后就演变成每天的作业都要家长签字了。学生的作业要家长签字,无非有两个意图:一个是  相似文献   

3.
家长之累     
孩子是父母生的,一旦孩子在学校有了问题,就要找家长,正像商品有了问题,就得找生产厂家一样———这是一些教师潜意识中的逻辑。如今的教师,不仅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而且在牵住家长方面也有一套。根据笔者的了解,大致有三种方法:一谓“签字法”。作业完成情况,由家长检查后签字;考试考差了,试卷由家长阅后签字;学生逃学,由家长每天送至学校签到。笔者办公室的同仁大多受过为孩子签字之累,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二谓“陪训法”。孩子在学校一犯错,家长往往会被“请”到场,低头含羞陪着孩子受训。客气的教师,只训孩子,家长…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师,“请家长”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方面和组成部分,既能协调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又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有些教师把请家长来学校,作为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动辄就让学生把家长请来学校,让家长把子女领回去,这样,家长回去一定严厉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性事件或急于解决的问题,这时,老师们往往会“请”家长到学校,共同商榷,配合教育学生。而在传统意识中,家长被“请”到学校就意味着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或成绩差.使家长觉得脸上无光。此方法用得过多,会使家长从内心深处产生抵触情绪.也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处理不当,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因此,“请”家长来学校配合教育应当讲究些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摘编     
《今日教育》2011,(3):47
家长签字利弊谈家长签字是学校教育教学常用的手段,是家校联系的一种方式。专题从家长、孩子、校长的角度呈现出各方对于家长签字的不同解读,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带来的思考是深远的:不主张硬性规定家长签字,特别要避免孩子没有让家长签字就体罚孩子的行力;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指出:尊重家长,教师要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家长.所以,在与家长的交往中,班主任的言行是否得体,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就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能否适时、适当地进行,就会影响到家长是否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和学校的教育,就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在家庭、学校与学生之间建起一座心桥,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8.
时下,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学生的作业,试卷让家长签字的现象普遍存在。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也曾经请家长在孩子的作业和试卷上签字,想借此和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了解、掌握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救 是家长配合,促进学生成绩的不断提高。但从实际结果看,学生的作业、试卷让家长签字,并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两个联系密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家校紧密沟通配合,协调一致,能互补其不足,发挥整体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师叫家长督促学生的家庭作业,检查完成情况,并在上面签字,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张晖 《山东教育》2004,(28):18-18
家长签字是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桥梁,是教育学生的良好方法它博得了众多教师和家长的青睐然而,效果如何呢?还是让我们听一听学生的心里话吧。家长签字是老师制住我们的“魔鬼”,每当考砸时,我在父母面前无地自容,更是十分紧张,生怕招来一巴掌。请老师远离家长签字吧!每当班主任要家长签字时我都心乱如麻。因为老师对我就像在衣服上挑灰尘一样,总要找几个缺点,没有一次是“干净的,回家不是数落一番就是“雷电交加”。唉,难道在他们眼里我总是这样无可救药吗?难道我没有一点进步,没有一点长处?你们为什么总要我完美无瑕?我只是一个孩子呀!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唉,签字     
为了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使学生在校的学习和表现情况及时让家长知道,教师把学生的考试卷子、学期成绩报告单以及一些必要的情况与通知,送交家长并要求阅后签个字,这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是,如果对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和活动,样样都要家长签字证明,实际上未必能起到加强联系督促学生的作用。相反,既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还会产生不良后果。本期我们发表了一篇杂文《“签字”不是好办法》和一篇教育小品《唉,签字》,值得推荐给大家一读。  相似文献   

12.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法,这已成为学校教育,特别是班主任经常运用的教育方法。‘家、校联系’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教师到学生家庭走访;一是把家长请进学校,了解学生情况,参与教育工作。教师家访是一种传统的德育方法,早已被广大德育工作者所经常运用,并起着很好的教育效果。而家长到校参与教育工作则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产物,并逐渐被广大德育工作者所重视,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德育方法,也能起着很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听写签字、背诵签字、作业签字、试卷签字……在我国中、小学沿袭了20多年的“家长签字”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存在?是否应该被取消?前不久,一场由学生、家长、教师、专家、学校五方代表组成的特殊“听证会”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展开,大家争论的焦点正是:要不要废除“家长签字”?对此,各方观点不尽相同,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你觉得有没有必要废除“家长签字”呢?E SN■本期话题:废除“家长签字”有必要吗?★观点一:“家长签字”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其实,拥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家长签字”制度,往往是教师全方位控制学生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4.
据笔者所知,硬性规定学生将改好的试卷带回家让家长签字过目的做法在我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做,表面看来,一方面可以使家长从考卷中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家长签字中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和家长对教学的要求。其实,细细想来,这样做违背了学生心理、违背了教学规律,实乃是弊多利少。因为试卷基本上能反映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成绩好的学生带试卷回家,或许会激起更高要求的求知欲,但也有可能会因此而骄傲自满,不求上进;成绩一般的特别是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带试卷让家长签字弊端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15.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家长签字”方式要求家长参与教育。家长签字的对象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①经常性不完成作业的学生;②考试不及格或作业准确率不高的差生;③字写得歪歪斜斜,作业质量不高的学生。不难看出:家长签字的目的实质上就是迫使这部分学生较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家长签字往往使许多教师将教育这些孩子的主要任务推给家长,动辄让学生回去喊家长,或者让学生捧着作业本回去找家长签字。我们姑且不谈这是否给家长带来负担,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就实在令人优  相似文献   

16.
李振清  胡湘亭 《教师》2008,(24):24-24
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补充。家访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功的家访,可以加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可以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保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解决一些在学校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在家学习的自觉性。“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家访也要慎重“初战”,做好初次家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我结合教学实践,坚持“三个结合”的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颇为有效。一、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少年儿童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与家长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扬长补短。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2.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3.学期中间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二、课内与…  相似文献   

18.
不宜提倡让家长签字○宋继荣时下,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学生的作业、试卷让家长签字的现象普遍存在。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以往也曾经请家长在孩子的作业和试卷上签字,想借此和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了解、掌握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求得家长配合,促进学生成绩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英语普遍备受重视却一直没有一个突破点,虽然每个学生都很重视,家长和学校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去提高成绩,但似乎起的效果都不是很大,因此,学校和家长在教育问题上有所忽视,所以想分析几个学生、老师和家长都易于轻视的问题。主要从学生心理、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等方面来分析一下英语教学中的困境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必须依靠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家长进行工作,才能实现。笔者认为学校对家长进行工作的方式可以分为教师和家长的个别联系;学校和家长的集体联系两个方面。 (一)教师和家长的个别联系 教师和家长的个别联系的第一种形式就是家访。班主任每学期应访问本班每个学生家长至少一次,对个别学生,还可多访问一两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