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上海市中学艺术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与学科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是一致的。它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为目标,包括感知、欣赏、创作等基础能力,还包括对艺术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理解等。实践是其基础,审美是其方式:要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与经历的同时,培养其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品质,以及艺术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提高综合性的艺术文化素养,形成终身艺术学习的习惯与艺术审美意向。它既指向艺术的本体,如形式、内容等,也指向艺术的方式,如实践、创意等。艺术表现的情感、生活、文化,乃至艺术与科技的整合都是学科育人的基本素材,进而形成以"审美立德""文化立身"和"实践立行"为基础的中学艺术学科育人基本途径,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在中学艺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课题组收集了几十个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体现出中学艺术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式改革等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周怡 《现代教学》2010,(4):60-61
所谓综合艺术课程,实际上就是以人文性的文化为统领,将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或称之为学习领域)统整在一起的同时紧密联系其他学习领域,并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之间建立充分联系的一种校本课程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儿童的艺术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艺术的意义。对于艺术和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不少人认识不足,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技艺的传承和训导,或者将其理解为浅表的欣赏“美”的方式。就如不少人对艺术的定位与价值的认识很不全面一样。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艺术远在天边,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只有走进美术馆、博物馆、歌剧院、交响乐厅才能感受欣赏艺术。  相似文献   

4.
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促进学生个性完善与发展,体现其人文价值:通过学科整合与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体现其科学价值;开展多元化艺术教育形式和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体现其道德价值。笔者在福建省厦门市第二中学任职期问,与本校艺术组老师、德育处同仁就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进行实践探讨,实践中我们对艺术教育理念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思考。我们认为,学校艺术教育最根本任务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学校艺术教育理念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价值,才是当前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5.
当前,由于部分教师对"课堂小结"的功能、特点与价值等认识不足,用法不当,严重影响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课堂小结"的功能与特点、教育价值与教学艺术."小结"的功能不仅在于"四基"的梳理与建构,更在于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关键能力群)的发展与提高.其特点具有目的指向性与操作系列性;问题情境性与应用普适性;认知内省性与建构性.其教育价值在于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科素养、发展关键能力、掌握必备知识.其教学艺术主要表现为设计的艺术、学生"课堂小结"的能力培养艺术、课堂操作艺术与教学评价艺术.  相似文献   

6.
饶宗颐作为当代学、艺兼擅的学人,其治学与艺术史论、艺术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考察饶宗颐的学术轨辙,可以看出饶宗颐的学术与艺术之间的因缘,以学养艺,以艺促学,是饶宗颐学术与艺术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景德镇高温窑变釉彩艺术新的文化创意艺术的行业现状,格外引人关注。其文化艺术的价值及其前沿性产业拓展的可行性分析,其形成的品牌文化艺术的文化现象十分值得研究、解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舞台美术是黄梅戏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部门,其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代黄梅戏舞台美术的舞台理念已经不是传统的画画布景、摆些道具、打打灯光的简单艺术形式,而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不断寻求黄梅戏艺术整体的完整性,舞台美术的程式样式与现代审美价值、审美精神相融合,与当代舞台科技相融合,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意识形态、艺术观念相融合。但是,当代黄梅舞台美术的发展有很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如黄梅戏艺术市场的不景气、传统黄梅戏对舞台美术的忽视、黄梅戏舞台美术研究与设计人员的缺乏、黄梅戏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的后继无人,等等。  相似文献   

9.
朱麟飞 《中国教师》2009,(16):53-54
电影作为一门集文学、美术、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浓缩的人类文明,其题材涵盖了自然与社会、文学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理想与现实,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其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主题曲或荡气回肠,或缓缓抒情,令人回味无穷。“在一切艺术中最教育人的是电影”(列宁语)。  相似文献   

10.
人物画是中国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与艺术特点。本文简要地从构思艺术、造型艺术、构图艺术、色彩艺术、独特艺术等层面探究其艺术特点,以多方位感受中国人物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曼斯菲尔德是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一贯以创新的叙述方式为评论界所称道。她的短篇小说《泡菜》中人物的对话与细节描写,蕴含着丰富的文体色彩,展现了作家细腻的笔触及其艺术手法上的高深造诣。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色。曼斯菲尔德借火、孩子、猫、月亮、食物和梨树等意象所传达的含义,揭示了女主人公柏莎的内心世界和不幸婚姻。  相似文献   

13.
Katherine Mansfield was an outstanding British short story writer. A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reviewer, she achieved great success with some short stories.One of her most famous masterpieces is "A Dill Pickle", on which this article comments. "A Dill Pickle" shows the extent to which romantic love is dependent upon circumstances and the convergence of certain character traits at a particular time. The story artfully and subtlety points up the heroine' s sensitivity and the man' s insensitivity to others - their feelings, attitudes and inner motivations.  相似文献   

14.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同时也被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一个小时之内的情感变化及其女权意识觉醒的过程,反映了作为一个沉默的反叛者追求自由之路的坎坷和艰辛,旨在揭露19世纪末美国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与束缚。  相似文献   

15.
《新装》大量运用动物意象和日常事物意象的对比,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与挣扎,映衬其后的悲剧就是人类目前还缺少给流离失所的人性提供一个新的精神家园,精神归属感的缺失导致人生追求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6.
萧红无疑是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其短暂的生命和同样短暂的文学生涯充满坎坷和不被理解(且常常是被误解)的孤独。但可贵的是,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从未放弃过思考和写作。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写下最后一篇小说《小城三月》,通过悲剧主人公翠姨短暂而无望的一生,以其深刻的感受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审视并揭示出中国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以短篇小说享誉欧美,获奖无数。2013年10月,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她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这主要得益于艾丽丝·门罗作品严肃的主题和独特的风格,但和她的叙事策略也不无关系。通过特意淡化故事情节、灵活运用叙述方式、巧妙变换故事节奏、精心营造故事悬念等杰出的叙事策略,艾丽丝·门罗的小说焕发出简洁精致、不施铅华、细腻优雅的风采,给人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18.
安.贝蒂的创作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其短篇小说《蜂蜜》在结构上时间和空间不断跳跃,情节上叙事顺序颠倒多变,主题上取消了固定意义及中心的写作原则,揭示出当代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在混乱无序的社会中对生活的消极态度和迷茫心境。  相似文献   

19.
张贤亮是我国著名作家,中篇小说《绿化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戴乃迭是著名汉学家,她翻译的《绿化树》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限制,比如读者群、客观环境、译者的双语能力等等。讨论这些限制因素,对于成功的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康顺理 《海外英语》2012,(4):195-196,198
"How I Finally Lost My Heart" is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Doris Lessing,the winner of the 2007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Unlike her novels,Doris Lessing’s many short stories are less mentioned or studied by Chinese researchers and scholars,especially "How I Finally Lost My Heart".Therefore,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is short stor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and attempts to show the exact process of women’s emotional independence as well as highlight the writer’s deep concern on women’s thorough lib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