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30加二甲双胍的强化治疗方案对初诊2型糖尿病人的影响。方法:2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运动调节和(或)单用二甲双胍治疗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改用门冬胰岛素30加二甲双胍治疗,疗程为2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与餐后2小时血糖(2hPG),并同时作胰岛素(Ins)、C肽(CP)释放试验;HbAlC采用比色法测定,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胰岛素、C肽采用放免法检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强化治疗后HbAlC、FPG与2hPG均见下降(均P〈0.001);胰岛素、C肽峰值显著升高(均P〈0.001);结论: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明显改善糖尿病人的血糖,有利于修复初诊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LADA与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胰岛口细胞所受免疫损害呈缓慢性进展,在诊断后平均27(13~45)个月不需要胰岛素治疗。最早由Irvine等人在1977年提出,但直至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对于糖尿病分型的新建议中才提出,LADA属于1型糖尿病的亚型。本文就LADA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联用二甲双胍或单独增加胰岛素剂量的疗效。方法:选择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应用胰岛素达40~50U,分2~4次皮下注射,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所有患者均有使用胰岛素的适应症并且无使用二甲双胍的禁忌证。血清肌酐水平〈132.6μmol/L。入选患者随机进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和单纯胰岛素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间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每日胰岛素用量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空腹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单纯应用胰岛素治疗相比.胰岛素加用二甲双胍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每日胰岛素用量均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在需要使用较大剂量胰岛素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联用二甲双胍有利于提高疗效;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的下降比单纯胰岛素治疗多1.1%,达血糖控制的每日胰岛素需要量比单纯胰岛素治疗时少30%。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奖励》2012,(3):51-51
自身免疫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15%,根据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发病的经典1型糖尿病(T1DM)和缓慢发病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其中,LADA的早期临床表现酷似2型糖尿病,极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5.
观察中药葛根、丹参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用高热量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注射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经葛根、丹参治疗6周,测定大鼠空腹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等含量,并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指数;葛根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血脂的含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葛根通过改善糖脂代谢,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具有改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在糖尿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2例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组18例和每日多次胰岛素治疗组(MSII)14例,观察患者治疗期间血糖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32例患者血糖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血糖下降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MSII组,伤口愈合均良好。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能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使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地特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门诊自2010年5月~2013年6月期间的20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109)和治疗组(n=109),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给予皮下注射地特胰岛素注射液治疗,治疗3个月后,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地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确切,明显好于甘精胰岛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虽然略高于甘精胰岛素,但均较轻微。可自行消失,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6例,进行以糖尿病专科医生主讲的大型讲座为主的系统而正规的健康教育,为期6个月,观察患者受教育前后的糖尿病知识(DKN)掌握情况、空腹血糖(FPG)早餐后2小时血糖(2hPG)、体重指数(BMI)、HbA1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自控力水平变化等,进行组内比较。结果:6个月后,患者的DKN、FPG、2hPG、BMI、HbA1C、自控力明显得到改善;TC、TG血脂变化不大。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明显改善T2DM患者的代谢状况,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6周运动和魔芋多糖干预,研究其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胰岛素水平、血脂、肝功能酶、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将大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组),2型糖尿病对照组(B组),2型糖尿病运动组(C组),2型糖尿病魔芋多糖组(D组),2型糖尿病联合强度运动组(E组);每组各10只.测试指标包括:(1)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测试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TG、TC、HDL-c、LDL-c、ALT、AST;(2)肝组织中SOD和MDA含量.结果 (1)6周运动和魔芋多糖干预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指标,联合干预较单一因素干预效果更加显著(P<0.05);(2)6周运动和魔芋多糖干预均有效降低血清ALT (P<0.01)含量,AST各组均降低(P<0.05);(3)6周运动和魔芋多糖干预有效升高SOD水平、降低MDA水平,联合干预组抗氧化效果更好(P<0.01).结论 通过6周运动和魔芋多糖单独或联合的干预方式,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血指标表明:通过干预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减少了脂质沉积,降低了转氨酶含量,提高了大鼠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个体化饮食干预疗法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确诊为GDM的5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及胰岛素用量等的变化;结果:出院时观察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2hBG)、血糖迭标时每日胰岛素总量及住院期阍出现低血糖次数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个体化饮食干预治疗对GDM患者血糖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诺和锐30特充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诺和锐治疗组及诺和灵30R治疗组,诺和锐为餐前即刻皮下注射,诺和灵30R为餐前30min皮下注射,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餐前、餐后血糖及血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情况。结果:诺和锐治疗组餐后血糖水平低于诺和灵30R组(P〈0.01),诺和锐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诺和灵30R治疗组(P〈0.01)。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诺和锐疗效优于诺和灵30R,而且可以显著降低血浆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血胰岛素和糖代谢变化,并探讨依那普利对CHF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CHF患者69例,依那普利(n=37)(第一周10mg,1次/d,后三周20mg,1次/d)和地高辛(n=32)(第一周0.25mg,1次/d,后三周0.125mg,1次/d),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和空腹血清C肽(CP)水平,并计算出FPG/FINS比值、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值[IAI=-ln(FPG×FINS)]作为机体胰岛素敏感性评价指标,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依那普利组CHF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增加,而地高辛组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无显著变化。结论依那普利有改善CHF患者IR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甲双胍和格列齐特结合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结合中药自拟方增液消渴冲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增液消渴冲剂,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观察症状改善率、有效率、西药的日平均用量。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LP-PLA2在初诊断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住院或门诊初次诊断的糖尿病患者156例(糖尿病组),按照有无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分为非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A组),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B组),其中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包括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选取14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为正常组(C组);分别检测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指标外,同时测定体重指数,腰围、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胱抑素、β2-微球蛋白、尿ACR等,分析LP-PLA2在初诊断2型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组患者LPPLA2水平较正常组相比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A组)与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B组)相比,LP-PLA2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胱抑素C、LP-PLA2、病程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保护因素。结论LP-PLA2检测在早期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E)的成熟度和激活性。方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PBM).加入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1000U/ml、重组白细胞介素-4(IL-4)500U/ml.体外培养7d。然后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0ng/ml,体外培养3d。培养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两次DC的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分析其成熟度和激活度。结果:PBM经GM—CSF和IL-4诱导培养7d后,细胞成簇,表型为CD8322.6%、CD8655.5%、CD11c36.1%、CD643.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13.4%;加入TNF-α培养3d后,细胞表型为CD8381.5%、CD8699.3%、CD11c98,8%、CD643.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83.3%。结论:GM-CSF和IL-4诱导培养PBM7d,可获得大量不成熟DC,该体系有利于DC扩增,加入TNF-α继续培养3d后.DC成熟度高,激活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给予78例老年T2DM患者格列美脲1~4 mg降糖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变化(P〈0.05),血压、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未对患者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结论格列美脲治疗老年T2DM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患者服药依从性高,可作为老年T2DM的首选降糖药。  相似文献   

17.
文迪雅联合格列齐特治疗2型糖尿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将增加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如何针对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基础选择药物治疗以控制血糖,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出现,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最终目标。本文应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商品名文迪雅)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护理体会。方法:75例术前均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术前血糖降至8.0mmol/L以下56例,8—9mmoL/L11例,〉9.0mmol/L8例。本组病例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或耻骨后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结果:术后尿潴留未改善者3例(4%);术后尿路感染者6例(8%),切口感染者3例(4%)。住院期间无低血糖或酮症性酸中毒发生,全组手术无一例死亡。结论:对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病人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能提高临床护理效果,使病人顺利度过手术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张家口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MS)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该地区1654例年度体检结果,按照不同年龄段对血压、血脂、血糖、腰围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654例受检人员中血脂异常630例(38.1%),血压偏高634例(38.3%),肥胖520例(31.4%),血糖异常164例(9.9%),符合MS诊断342例(20.7%)。结论:该地区人群MS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应针对MS相关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贲门癌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贲门癌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分析Th1和Th2细胞的细胞因子免疫活动,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刺激物刺激细胞,增加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再加入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最后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特异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相应的细胞因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贲门癌患者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贲门癌患者体内Th2型细胞因子模式占优势状态,上述结果可能是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或者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