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野心,指引着孩子们前进的方向,激励着孩子们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和伟大。而中国的孩子,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野心却在慢慢地萎缩,一个小学生可能想当国家主席,一个大学生可能就只想混口饭吃了。探究之,这与中国的家庭教育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2.
小学三年级时,我学习成绩糟透了。一天,父亲带来两套答题卡,每套60张,每张两面,每面22题,全是简单的数学运算。爸爸用13秒就做完了一面卡上的题,你愿不愿意和爸爸比一比?好,我愿意!我做完第一张卡题用了65秒,当时我窘极了。后来,经过练习,我计算速度上去了,父亲又开始要求正确率。看起来很难,但我不服输,乐呵呵去做了,而且渐渐达到了父亲的要求。在玩答题卡过程中,不觉中我的成绩不断提高。至今我非常感谢父亲,他没有用命令,而是用引导,使我爱上了学习。  相似文献   

3.
一个孩子带到幼儿园的午餐中,妈妈都会放一个剥皮的熟鸡蛋。有一天,由于妈妈疏忽,忘记剥掉鸡蛋皮了,结果,孩子看到午餐之后哭起来。老师跑来问她为什么哭,她说:今天的鸡蛋太硬了,没法吃。她竟然不知道鸡蛋皮是可以剥下来的。  相似文献   

4.
夏艳 《考试周刊》2012,(61):192-193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学龄前时期是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与家长要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培养,共同携手,让学龄前儿童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小学一二年级,家庭总是处于激烈争吵中,到了三四年级时,家庭基本处于破裂状态。这种家庭的纷争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的成长,但它的负面作用也是明显的,让我愈加沉默。我开始更依靠自己,到了现在,我更信赖自己而不是别人,遇到事情总是单独解决(虽然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效率不高且容易犯错)。[材料提供: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相似文献   

6.
运用逆向追溯方法对徐州市相关教师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专业成长"关键期"进行了界分和总结,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状况进行了教师专业成长"关键期"支持机制的设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路径和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7.
儿童就像一张白纸,老师家长教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教娃娃们认字识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娃娃们的品德。一个人在儿童阶段养成了良好的品德,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儿童品德发展评价应着眼于人格的完整、发展的差异、表现的日常、成长的动态评价,七彩童星评价机制正是基于这样的评价准则,以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评价基点,凭借多元评价主体和进阶式评价操作,发展儿童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素养全面生长。七彩童星评价可以唤醒儿童、发展儿童,是一种具有校本特色的儿童品德发展评价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成长是生命体的成长,而不是单纯的认知体的成长"——作者题记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笔者以为,基础教育无论怎样改,聚焦点都应该是"尊重教育规律,利于学生成长"。如何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呢?我们首先应认识到学生的成长是生命体的成长,而不是单纯的认知体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活生生的"人"的成长,不是可以被任意揉捏的成长。育人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最难的科  相似文献   

11.
虽然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作为儿童教育的重点已经得到充分的重视,但随着专家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尚不清晰,不良社会因素、错误的教学方法、不良的家庭环境给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带来了阻力。只有通过明确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目标和内容,矫正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和家长的配合作用,才能推动儿童思想道德水平乃至科学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穆骏 《江苏教育》2022,(58):54-56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以“支持儿童成长”为办学宗旨,从基础性、拓展性、创生性三个层次,进行劳动课程的建构;从植根劳动课堂、开发劳动主题研究、推进跨学科融合三个维度,探索从儿童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13.
“问题儿童”的形成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等各方面影响,在其不良行为的矫正中,学校应根据自身优势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德育、管理等环节,并协调社会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减少乃至杜绝“问题儿童”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当前儿童消极的情感因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儿童之间缺乏真情互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情感冰箱效应,已经涉及到儿童成长。品德课如何塑造儿童完整人格,丰富儿童健康的情感,已经成为时代的挑战。本文从品德教学中的情感启蒙、情感实践、情感示范三方面做了尝试。以此来摆正品德教学的位置,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5.
倪晨瑾 《江苏教育》2013,(13):17-20
<正>【教学主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从小我就立志做一名教师。1991年,我结束了排球专业运动生涯,到南京市游府西  相似文献   

16.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稳定的、模式化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动化”动作。这是习惯的本质性特征。许多习惯从小养成,根深蒂固,有人到老也改不了。但是,习惯的这种稳固性不是绝对的,已形成的不良习惯虽然难以改变但不是绝对不能改变,只要教育得法,经过较长时间强化训练仍可改变。  相似文献   

17.
顾彩虹 《贵州教育》2010,(10):38-39
一、更好地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培养好习惯的愿望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征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计活动要努力贴近儿童生活,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做这个活动,凭什么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8.
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有自由开展研究学习的需要。教师要不断认识和深化儿童作为研究者的课堂教学优势,以行知思想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为依托,建构支持儿童研究的小学语文课堂,助力儿童获得研究的快乐,从而形成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品格。  相似文献   

19.
陈新晖 《广西教育》2008,(19):34-34
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自尊心的感受来源于他周围的人们。其自我评价受成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父母。因此父母在培养儿童自尊心的过程中担负着主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该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化、综合化、实践性、整合性等新理念。从课程理念的体现、课题资源的整合、课堂操作的效果这三方面体现了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