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民歌     
山西民歌,于尧天舜曰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  相似文献   

2.
秦叶村 《成长》2006,(3):20-21
两年以前,经常在某论坛玩耍。一个网友曾在《第一才秦叶村是怎样炼成的》文中戏说道:“叶村少年好学,背负大志,博涉文史,每伫立廊檐,吟咏《离骚》,歌呼呜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残菊之落英’。长成颇慕文学,吾国吾民肉身之沉重,灵魂之轻佻,常存乎其心。好于真名论坛月旦余杰摩罗诸时贤,以之自矜。”  相似文献   

3.
《说苑·善说》载《越人歌》,以楚语译之。歌末二句云:“山有木兮木有技,心说君兮君不知。”古来学者多能指出“山有木兮木有技”乃用兴。今读《越人歌》,觉得此句实乃以谐声隐语之法,抒发“说(悦)君”之意。今按:“山有木”之“木”,盖谐音“慕”,而意同“说(悦)”;“木有技”之“枝”,盖谐音“知”,而意亦同“知”。以此说读《越人双》,则所谓“今夕何夕兮事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告辞耻,心几顿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云云,诗意贯通,而“一榜世越人犹得”与鄂君子…  相似文献   

4.
释“兮”及《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廖序东一《文心雕龙·章句》:“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那?”这几句话概括出了“兮”字的性质、作用、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载,东汉章帝时关中隐士梁鸿途径洛阳,作《五噫之歌》云:“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章帝“闻而非之,求鸿不得”。梁鸿改姓易名,与妻孟光偕隐齐鲁间,后卒于吴。 《五噫歌》收入朱东润先生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所据为百衲本《后汉书》 ),所加解题言“章帝看到此诗,很不满,下令访拿他”,梁鸿为此而改易姓名隐居齐鲁。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亦云“《五噫歌》为汉章帝所不满,曾下令寻求他”。照…  相似文献   

6.
屈原《九章·哀郢》里有句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自来注屈赋的,于“陵阳”一词,约有二解。一曰水名,王逸承上文,“陵阳侯之汜滥兮,”说此乃阳侯的省文,意为大波。戴东原《屈原赋注》宗  相似文献   

7.
国都即一国之首都。先秦文献中,国都常简称为“国”。如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此句中的“国”即指楚国国都“郢”。  相似文献   

8.
王林玉 《语文知识》2006,(12):11-12
周郎赤壁,古称石头关。东汉末年,孙刘联军在这里运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周瑜在得胜宴上把酒庆功,酒醉之余边舞边歌:“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歌罢.望着被;中天火光映得通红的峭壁,拔剑刻下“赤壁”二字。赤壁由此得名并名扬天下.后人来此凭吊、游览者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华美诗篇。  相似文献   

9.
自来论诗,少有论及《风》之源者。据《尚书·舜典》:帝舜命夔“典乐、教胄子。”于是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此谓歌南风之诗及其效果。于是便有歌南风诗可以治天下说。《史记·儒林传》:“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又《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礼记·乐记》亦有同样记载。《乐书》并谓舜弹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疆心,故天下治也。”这不仅说明了南风诗的源起,而且说明了南风诗有治天下的重要作用。治天下,自然是古人夸大了,不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诗歌和音乐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的作用,不能不说是有很强的观察力。诗何以谓为“南风”,《礼记·乡钦酒义》:“宾必南乡,东方者,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史公亦云:“南风,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语必修①《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有两句话,一是第8段:“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是第10段中:“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相似文献   

11.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相似文献   

12.
2000多年前,屈原在得知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破楚国国都郢的消息后,抱着悲愤和绝望的心情来到泪罗江畔,沉江而没,以实现自己“伏清白以死直兮”的诺言。他所选择的道路是许多后来的传统文人命运的轨迹。纵观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屈原之死不是这个悲剧的谢幕,而是这个悲剧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释“兮”及《九歌》句法结构的分析(续)廖序东通过《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兮”字处在哪种虚字的地位。下面是《九歌》句结构分析的结果。(-)“兮”字处在虚字“之”字的地位按“兮”前后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在用“兮”字的地方,是本可以用“之”字的。这种...  相似文献   

14.
周郎赤壁,古称石头关。东汉末年,孙刘联军在这里运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周瑜在得胜宴上把酒庆功,酒醉之余边舞边歌:“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歌罢,望着被冲天火光映得通红的峭壁,拔剑刻下“赤壁”二字。赤壁由此得名并名扬天下,后人来此凭吊、游览者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华美诗篇。  相似文献   

15.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16.
写文章古人倡导“辞贵简远”。“长铗归来兮,食无鱼”,冯驩的“弹铗歌”只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易水歌”只两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大风歌”只三句,却都流传至今。可见,短而精就有生命力。短文值得重视,应该提倡。刘勰说:“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鲁迅说:“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毛泽东说:“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我国古代就有许多短文精品,令人百读不厌,很值得品味、借鉴。“孟轲亚圣,母教之也;夫人生子如轲,虽  相似文献   

17.
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和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让之说,古誉之为传贤之美谈,今定之为部落联盟之军事民主制。其实,中国古代本无此事,却充满着父权统治下各部落对联盟首领的争夺,反映出世袭元首或君主的最初盟芽。(一)古人对禅让说的怀疑和否定禅让之说,自古即有疑者。《楚辞·哀郢》曰:“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可见古已  相似文献   

18.
舜帝所造之《南风歌》,既是其以德治国的回顾,也是其以德治国的憧憬,更是其欲达"内圣外王"之境的目标。舜帝一生,践帝位39载,修身治国,内圣外王;恭谨劬劳,兀兀穷年。"观风俗之盛衰",究治国之大要;入蛮夷之地而察民风、制良策,逢寝食之时亦不忘"解吾民之愠"、"阜吾民之财"。终使三苗臣服,万民拥戴,为继踵者"内圣外王"竖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南风歌》艺术再现了先民对温情南风的礼赞,折射了舜帝德孝仁义之操守的光芒,也表达了舜帝(或曰"先民")的美好心愿。因之,"南风"是一种象征,是一个寄托,而《南风歌》则是先民一根强大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9.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20.
“下里巴人”“下里巴人”出自宋玉《对楚王问》。它在古代是指某歌的歌名呢,还是指某种类型的歌?众说纷纭。宋玉的原答是:“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于是,有人解释为是客居在郢城内下里巷子的巴人唱的歌。此说并没有道出“下里巴人”为何歌。也有人将“下里”和“巴人”说成是两首歌名,那更是相去甚远了。历史学家徐中舒的《论巴蜀文化》认为,“下里巴人”是古代楚人在农田劳作时唱的歌。一位善歌的“客”,对绚丽多彩的楚国音乐按雅俗程度作了大体分类。同高雅的“阳春白雪”相比,“下里巴人”算是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