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财政分权理论是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而介入公共服务的提供而产生。但随着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政府作为仁慈代理者的前提变化,更加注重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不反映政绩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上缺乏效率。利用2003—201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收入分权及支出分权的角度分别探讨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诱导所产生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对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作用,发现财政分权本身与社会保障支出呈正相关关系,而政府过度竞争是阻碍地方社会保障公共品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第一代和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梳理,本文探讨了财政分权改革与地方政府教育支出行为问题。研究认为,"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体制导致我国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存在"重物轻教"、"重城轻乡"、"重物轻师"等行为偏差,此种状况对教育公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均带来不利影响。改革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民众广泛参与的机制,有助于增强地方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回应性,规范政府教育支出行为,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选择合适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式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的直接影响,以及相邻地区财政分权度对当地教育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的财政分权形成了财政激励,使得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资;并且,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地区财政分权程度提高会对当地的教育投入产生不利影响;政府规模以及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对教育支出也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以及财政分权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5.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一般认为,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机制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的支出。本文利用博弈论分析地方政府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偏好行为,这种分权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迅速,但没有增加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西方国家通行的两种机制在中国不能发挥作用,地方政府标尺竞争的压力使得财政支出重点放在物质资本投入上,从而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同时,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制降低了地方政府对公办高等教育的激励。  相似文献   

6.
7.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整个社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其所带来的绝非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出的增加,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时间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增强了劳动集体的凝聚力及人的资源环境意识,这些非经济收益一旦作用于经济,就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教育支出成为世界各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同时,对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配置不合理,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存在漏洞,农村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财政分权、政治晋升的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存在诱发环境冲突的机制,并使用1998—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财政分权、政治晋升与环境冲突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是环境冲突产生的重要制度性原因;政治晋升对环境冲突的影响是双面的;相较市场失灵,环境冲突更多反映的是政府失灵。在上述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县乡级政府负担着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财政分权对它们的激励和行为有重要影响。本文从财政支出分权与财政自主性的视角研究了省级和市级政府对县乡级政府的财政分权对于义务教育支出的影响。基于199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和2000-2006年市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各省内部与各市内部对县乡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分权对义务教育支出均有显著正的影响,但县乡级财政自主性有显著负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分工理论"和"控制理论"解释分权的有利影响,使用"激励理论"解释分权的不利影响。结论表明,应当重视县乡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但要区分财政支出分权和财政自主性两种财政分权的差异,且应注意县乡级政府忽视教育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财政分权与教育服务提供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理论认为,财政分权可以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在实践中,财政分权也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广为采用的一种政府改革模式。但是,由于各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差异,财政分权对公共服务提供到底具有何种影响仍然缺乏一致的结论。研究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公共服务提供,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提供参考。在基于我国内地2000多个县级数据计算得到教育服务提供的地区差异指标后,对财政分权和教育服务提供的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发现,省以下政府的财政分权度越大,导致省级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越小,从而省内的教育服务提供差异越大。而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服务提供地区差异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城市化则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人均财力和人均补助的增加有助于缩小差异。通过对全国总体差异进行地区分解发现,地区内部的不平等是造成总体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但是其贡献程度逐年下降。因此,将资源用于缩小区域内部或省域内部的不平等会显著降低总体不平等,省内特别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政策在操作上成本更小也更可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内财政分权的演进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前中国“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下,财政分权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预算内和预算外教育投入有着重大影响。随着县级政府收不抵支现象日益严重,转移支付和预算外财力在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上呈现此消彼涨的关系。实行合理的省内财政分权,以完善县自有财力和转移支付的有效拨付使用,是保障农村教育经费及降低预算外依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有利于提高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有助于当地居民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但这是以许多前提假设为条件的。通过考察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历程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发现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制度使得我国并不存在满足蒂波特模型的条件,财政分权并没有提高地方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率,也没有促使当地居民参与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策制定中去。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资金上的困难。因此,需要发挥中央政府在联邦制下无法发挥的协调作用,调节不同地方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促进地区间中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不同地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偏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其主要原因:一是教育管理体制和分税制财政体制带来的教育经费负担责任的划分不合理;二是有关法律法规对教育投入的规定未能有效落实.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的对策:一是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构建公共教育财政制度;二是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省级政府统筹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三是建立公平科学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新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中国收入差距问题不仅需要从经济视角考量,更要从政治视角进行多维度的审视.在中央-地方财政分权下,由于受到来自中央政府政治晋升的强激励和因财政体制安排而获得财政激励的双重推动,地方政府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吸引资本流入促进经济增长并获取财政收入,导致初次分配中收入向资本要素和企业以及政府倾斜,劳动报酬下降,成为引致收入差距问题的体制根源.因此,调节中国的收入差距应从改变地方政府的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入手,完善财政分权体制,使其更多地对地方民众负责,在财政收入上要尽量避免对流转税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16.
17.
财政分权化改革被普遍认为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的制度变革之一,在我国现有情况下,如何把握财政分权的度,因地制宜地确立适合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础教育体制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举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办学责任和管理权限,确保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有能力承担本地区基础教育的办学责任,应该实行分权程度较高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而在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地方的基础教育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说明基础教育体制的分权程度过高,尤其是对于部分西部地区来说,不宜实行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应加大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办学责任,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于贫困地区,国家可以建立教育成本补偿制度,通过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改善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差距,弥补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流向发达地区所带来的损失,使得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得到财政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宏观经济研究的经典模型,首先建立了政府生产函数,即政府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社保投入和非社保投入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而且社保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非社保投入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