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机构知识库是高校保存与交流学术成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当中。文章采用网络调研法,选取15所高校机构知识库为调研对象,从成果收录情况、成果收录类型以及服务功能三方面调查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功能建设现状,总结目前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功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我国38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建设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目前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现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健康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内容构建与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高校机构知识库的涵义与内容,提出了高校机构知识库的管理模式,分析了建设高校机构知识库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红 《现代情报》2013,33(7):80
针对高校图书馆建设机构知识库的问题,以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为实例,描述构建机构知识库的实施过程,分别从构建模式的制定、软件平台的选择、资源内容的收集以及推广使用等方面进行阐述,着重介绍了机构知识库系统平台、资源内容的收集。通过分享、交流和讨论在建设机构知识库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和遇到的问题,以期共同推动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5.
机构知识库与高校数字档案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机构知识库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对机构知识库与高校数字档案馆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机构知识库与高校数字档案馆在属性、特点以及获取利用方式上具有共同性.并从机构知识库与高校数字档案馆内容以及管理角度出发,对二者建立目的、内容范围、收集时限、整理分类原则、保密与保管期限以及功能七个视角进行差异性分析.以期为高校机构资源建设与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6.
王利蕊 《现代情报》2015,35(8):137-140
本文以国内主要的大学机构知识库为调研对象,对大学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文章认为区域联盟工程应用型高校机构知识库应该突出机构资源实践应用的特色,组织模式体现区域联盟特色,是建设和管理机构知识库的关键点。本文探讨了区域联盟体内高校和其它机构之间联合建设机构知识库的构建模式、组织机制、机构资源的甄选、机构库平台的建设、宣传与推广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高校图书馆机构知识库近年发展迅速,然而随着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版权涉及问题的复杂性和迫切性显得日益突出.在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机构知识库的存储协议、版权转让等问题后,本文借鉴国外高校机构知识库的运作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方案:数字版权管理;合理使用原则;版权政策内容的规范化等.  相似文献   

8.
机构知识库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现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推进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本文参照机构知识库的运作机制提出了知识服务系统的基本模式.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立禄  宋世俊  王琳 《现代情报》2017,37(3):109-115
本文通过Open DOAR、ROAR、Cybermetrics Lab、CAS IR GRID和CALIS高校机构知识库系统,调查了国内外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现状,总结了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以期对我国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王智刚 《情报探索》2015,(3):63-66,71
介绍国内机构知识库联盟和国内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建设现状,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建设机构知识库联盟的动力是:低投入高资源收益的需求,消除数字鸿沟的期望,特色化发展的助推,独自建设机构知识库存在困难。提出高职高专院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充分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专利资源,对福建省省属高校和我国6所农林院校在国内的专利申请状况进行了统计,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建立提高高校专利申请数量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机构知识库与大学图书馆新拓展空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侯壮 《现代情报》2006,26(12):39-41,49
本文从机构知识库的概念、出现的背景、目前在西方国家发展的现状等方面探析了机构知识库在网络数字环境下为大学图书馆提供的新的资源及服务拓展空间和带给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Lee Woolgar 《Research Policy》2007,36(8):1261-1274
This paper reports on changes in Japan's national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for promoting university-industry links (UIL). The paper is shaped by the body of literature that has observed factors that may support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ism’. This includes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personnel, policies, incentives and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Drawing on interview and survey fieldwork, the measures adopted following changes to the governance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2004 are review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private universitie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reform has had an influential effect on the university system.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paper relate to broadening the range of areas for collaboration with industry, reducing the limitations for personnel transfer and skill development, and expanding the range of incentives at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为了促进高校的专利评价能力,更好地服务高校专利工作的推进,建立一种基于组合评价的 专利竞争力评价模型,对高校专利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与认识。【方法/过程】将主成分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利用 模糊Borda法进行组合评价,并以福建省19所本科高校为例,进行专利竞争力评价分析。【结果/结论】为高校专利 竞争力的评价提供了新思路。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专利竞争力整体差距较大,多数高校没有平衡好专利数 量、专利质量与价值的关系,缺乏合理规划。根据评价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胜  郭英远  杜垚垚 《科研管理》2006,41(1):174-183
“拜-杜”法案是美国首创、全球广泛扩散的旨在推进大学职务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我国在2002年引进该制度创新,但却未像美国那样取得全球瞩目的制度绩效。本文以美国常青藤大学为样本,研究大学的职务成果权利配置创新,发现“法人优先、发明人劣后”的处置权配置,“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基层学术单位、教师”四方分配兼容的收益权配置,既实现了该法案的落地、取得巨大的制度创新绩效,又推动大学完成了法人主导、有组织有目标开展创新活动的现代化转型。根据这些研究发现,论文提出了我国大学在法人层面推进职务成果权利配置创新、加快现代化转型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校办科技企业产权安排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琼 《中国软科学》2002,(5):117-121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指出,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创办并拥有校办科技企业的产权是一种制度创新。但在新的形势下,为了保证校办科技企业的持续发展,大学完全拥有校办企业产权的安排需要改革。在产权制度变革过程中,高校在企业中的利益应得到尊重。企业不仅要继续做好高校技术成果孵化器的工作,还应当注意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普罗米修斯》2012,30(4):385-387
Abstract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has undergone radical change aimed at transforming universities into commercial enterprises less dependent on public funding. Despite some significant successes, including dramatic increases in the number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creased Commonwealth subsidies, and more private sector finance, there are ominous indications that institutional failure is endemic, especially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Drawing on various theories of institutional fail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crisis. A fourfold taxonomy of Australian university failure is developed that identifies governance failure, accountability failure, quality failure, and information failure as the primary sources of terti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breakdown.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dopts 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why some universities are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s at generating technology-based spinoff companies. In this respect, we derive eight hypotheses that link attributes of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institutional, financial, commercial and human capital, to university spinoff outcomes. Using panel data from 1980 to 2001, our econometric estimators reveal evidence of history dependence for successful technology transfer to occur although faculty quality, size and orient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unding and commercial capability were also found to be predictors of university spinoff activity. We conclude by drawing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ers and university heads.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地政府陆续与高校合作设立一批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深入广东、福建和江苏等多个案例,进行扎根理论分析,通过三级编码提取出影响创新成效的核心因素:地方政府创新条件、母体高校创新条件、创新能力、院校合作及双重创新网络特征。通过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得到导致高创新成效的各种组态构型,研究发现:影响因素中技术创新网络中心性、创新能力和院校合作是必要条件,各类典型构型均通过创新网络发挥影响作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八大区域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珍  蒋子浩  郑颖 《科研管理》2019,40(3):114-125
高校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引擎,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克服增长乏力的关键。因此,如何在创新资源有限的硬约束下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效率,是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对“十二五”期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创新效率整体呈非DEA有效,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制约高校创新综合效率的直接原因。同时,高校创新效率及分解指标的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高校创新技术效率“双峰”态势显著、规模效率“单峰”态势显著,而纯技术效率分布曲线形态较多变,表明技术效率双极聚集、规模效率省域差异显著、纯技术效率波动较大。最后,文章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系统剖析影响高校创新效率的内外部因素后得出以下结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是影响高校创新效率的主要外因,内部治理结构、绩效考核方式、成果转化机制等是影响高校创新效率的主要内因。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改善和优化高校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