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学理论中的精彩一笔,陶先生认为“做”就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只有采用“做”这样的实践环节才能让“教”与“学”合一。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其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学理论中的精彩一笔,陶先生认为"做"就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只有采用"做"这样的实践环节才能让"教"与"学"合。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即要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做"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可以说语文综合实  相似文献   

3.
夏天 《考试周刊》2014,(97):38-38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理论,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体的,这一思想比较符合当前的语文教学要求,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可以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从"教学做合一"的原因入手,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从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非常适合小学语文中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活走近课堂,使生活与学习相联系;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完全符合。陶先生主张“做”为中心,主张“做中教,做中学”,主张对孩子实施“六大解放”。我校选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语文实践活动课”就是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51):46-47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紧扣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让生活真正走近语文课堂,让语文在生活的土壤里静静成长。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这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高度统一。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实践性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显著特点,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实践的内容是做“事”、“用书”;实践的途径是“劳力上劳心”;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践的内容、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规律确定等是其丰富的内涵。用“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性思想来指导语文教学,可谓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对此要认清语文实践的特殊性、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语文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要通过语言实践来培养。这个实践就是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课文的对话。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注重听力的训练,是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懂一段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12.
陈开养 《生活教育》2013,(12):18-20
摘要:“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核心是“做”,强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做”上学。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经过深入研究,初步探索形成了“试·研·创”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通过“试做”、“研做”、“创做”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目标。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试?研?创;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著名学者吕叔湘曾经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们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下面谈一谈笔者在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郑玮瑜 《小学语文》2013,(1):99-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这段话中,反复提到“语文实践”,那么,什么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如何切实让学生经历语文实践?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课堂上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直面语言。  相似文献   

15.
顾蕊 《知识文库》2023,(19):1-4
<正>本文以“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中职语文“走进家乡”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选择、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以及教学评价方法和指标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教学模式创新在提升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思维以及加强团队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研究成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学”“做”统一,教学做合一的重点内容是以学生角度为切入点,将生活就是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学中,促使“教”“学”充分融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究学习,以充分强化学习效率。对此,本文阐述了教学做合一的内涵,并提出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黄慧 《知识文库》2023,(24):17-19
<正>“教学做合一”,对推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本文以中职语文课为例,从整合关系、强化阅读体验、以“做”促学、把“做”落到实处等角度,结合案例研究,对中职语文教学路径进行优化与创新,让学生在中职语文课程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的升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把“教学做”当成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在当今中职语文的教学中意义深远。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教学过程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多读、多思、多练,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其他教师的...  相似文献   

19.
刘建军 《成才之路》2011,(19):18-I0013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创新、有所发现和发明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生活教育”思想有三个要点:第一,生活即教育;第二,社会就是学校;第三,教学做合一。本文将围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培养有“生活气”的学生所谓“回归生活”,从广义上来说就是,语文教学应注重联系生活,培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狭义上来说就是,语文教学应精确到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