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大学之道”与道德教育的文化原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之道”与道德教育的文化原理●樊浩一、道德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道德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更是中国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重大难题。从逻辑上说,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不外两个方面:“教什么”与“怎么教”。“教什么”是教育的内容问题,即以什么样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教...  相似文献   

2.
肖蓉  伍自强 《教育探索》2012,(6):121-123
多元文化的发展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应从文化视角来分析自己在教育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承担起多元文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可以从学校道德教育中应有的文化立场、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文化反思和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文化自主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的“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其目的都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应是终身教育,其先于智育,重于法律。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那么怎样才能把传统文化融入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引入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发展凸显出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而法国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却一直面临着学校教育“世俗性”的挑战与质疑.法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主要依托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来进行,但二者的发展是非均衡的,公民教育独大、道德教育薄弱是一直困扰着法国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2015年秋,法国中小学将开设“世俗道德教育”课程,强调向学生传递“共同价值观”,这体现出法国学校教育试图重返意义世界、复归价值引领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丰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两为”原则,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相结合等路径,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心理—道德教育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与互补,是在中国教育的现实土壤上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中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为心理—道德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形成积淀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心理—道德教育的提出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社会总体道德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道德教育始终受到中外各国的重视。作为向用人单位“输出”人才的最后一站的高校,其道德教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在高校与区县政府合作办学新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在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过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充分重视道德教育在实现高校服务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借鉴国内外高校道德教育经验,在全方位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地探索道德教育的目标、主体、内容、形式和保障,构建起了渗透式的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刍议制度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文化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制度文化的特质、道德教育的使命与当前道德教育的客观现状均彰显和印证了制度文化对道德的深切观照以及将制度文化用于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制度文化应体现时代道德精神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应凸显较高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啸 《内蒙古教育》2009,(17):51-53
道德教育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道德教育文化内涵的揭示与理解。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站在生活论的立场上,“文化是历史的、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可以说,作为人的安居之处的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在此意义上,文化的实质在于人化,文化的功能在于化人。  相似文献   

10.
2002年春节,花团锦簇的五彩唐装和红色的“中国结”走俏神州大地,给新世纪华夏的第二个春节平添了万般神韵,也把中国太平盛世欢乐祥和的年节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滚郁的文化情结凸现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种炙手可热的文化现象引发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节日文化新话题。党中央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号召通过此类实践活动使公民“增强对祖国、对乡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历来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途径。纵观今天节日文化之精彩纷呈,我们不禁心驰神往:以与时俱进的大教育思维,从节日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所蕴藏的宝贵道德教育资源中,提升出传统节日新的教育活动理念,构建出与跃动的时代生活同步的、动态开放的少先队道德实践活动新模式,引导少年儿童在节日文化的社会生活中快乐体验,育人育心,这也是少先队工作者自我人生历程中一段有意义的文化前行。  相似文献   

11.
区域文化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文化背景,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培养高贵人性的使命,是大学生德育认知的载体、情感认同之所在、行为塑造的关键。区域文化能为高校德育提供鲜活素材,对当前主导德育存在的误区进行有力匡正。高校应主动参与区域文化保护与塑造,把其作为德育统一内容有益补充,并对区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效果进行评价与改进。  相似文献   

12.
师范教育的德育是所育人才能否为师的根本。当下我国师范教育的德育面临德与智失谐、德与文失谐、德与行失谐的窘境。师范教育的德育既有普通德育的共性,又有其固有特性,是更为严苛和神圣的德育范式。因此需要用原点思维对师范教育的德育进行审慎思考,让师范教育的德育回归“善”之本真,同时将“情”之德育融于现实生活,把德性的养成作为塑造德育格局的重心,进而追求德育的“美”之境界。建构师范教育的德育体系必须立足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滋养下分析当代师范教育的德育理路,探寻师范教育的德育文化语境与路径。从面向“新时代”,植根祖国大地,围绕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在“时间”文化语境、“空间”文化语境和“职业”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的德育(树人)之道,凸显当代中国师范教育德育的实践逻辑、国际视野和专业属性。  相似文献   

13.
藏区教育受自然、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重视藏区教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藏区要在开办寄宿制学校,发展实用教育,建立激励和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服务民族学生、培养民族人才,开展双语教学,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民族及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突出教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确保藏区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把湘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引进校园,融入湘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可以使大学生在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无形中受到民族民间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勤劳勇敢、仁爱思想、伦理观念、自强自信等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的洗礼,从而填补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简单、空洞、陈旧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更好地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学校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对于塑造健全的、完善的大学生具有特殊的作用.德育工作主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要准确地把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统一性,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造就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宿舍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主题.大学生宿舍文化具有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理论素质教育、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与交际素质教育及业务素质教育等功能.以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所获取的资料为样本,分析探讨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指出当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品位走低、知识范围偏窄等问题,进...  相似文献   

17.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体验教育,意图通过个体在亲历体验中因内心的触动而获得的道德认同,来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其所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职业体验、劳动体验、环保体验和挫折体验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性道德教育是高职生性教育的核心,也是高职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加强对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本文在广泛的调查分析后认为,高职生性道德现状存在二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性道德观念陈旧与开放交织,二是性道德行为具有自主性、轻率性和可变性特点;而这些问题的成因与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学业特点、性道德教育的缺失以及大众传媒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传承班是教育生态系统下的子系统,按照生态学适应性、多样性、平衡性、动力性、共同演进性的原则,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其与社会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按照生态学基本原理从教育投入、教师、学生、教育结构等不同层面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班.  相似文献   

20.
中国需要新的教育哲学:从素质教育到生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中严重的“应试教育”弊端,显示当前的教育理论不足以解释和指导教育现实。中国的教育现代化,需要完成由“学科中心”到“生活中心”的实质性的转换,需要新的教育文化和教育哲学。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是与我国国情相契合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教育理论,对于矫治“应试教育”,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成为指导现实、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