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我进行了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寻找感动自己的句子,相互说着受感动的原因。尽管课堂很热闹,但学生交流散乱,无法将对话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正>《李时珍夜宿古寺》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李时珍在修订《本草纲目》的过程中与徒弟庞宪夜宿古寺的情景。课文中不断闪现着一个个浸透苦水的镜头: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手拄枯枝,背着行囊,在山野村间艰难跋涉着,寒风拂起了他干枯的白发;阴暗潮湿的古寺中,灰尘四起,屋顶露天,窗户被寒风吹得哗啦作响,李时珍正在专心地记录着……面对这样一篇课文,我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我想: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人文和工具方面的价值,将文本传达的人文信息和训练的工具资源带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进而让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4.
王凤兰 《现代教学》2009,(11):67-67
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使学生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情感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5.
<正>对话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形式。师生对话的"出"和"入"要有分寸,还要创设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有效地将对话教学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呢?下面,我以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放飞蜻蜓》为例文,浅谈对话教学在这篇课文中的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领着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创造了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相似文献   

6.
“教学创意”不仅表现在对在教学系统的整体创意,还表现在课堂教学某一个环节上的细节创意.有创意的教学,往往表现为智慧、灵动,由此而生发师生、生生的互动与课程资源,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本文以小学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实施有创意的课堂教学. 一、独辟蹊径,找准文本解读的新视点 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教学过多次的,尤其是有很多名家上过的一篇经典课文,似乎很难再有新的设计了.但我认为,教师只要能紧扣课文、独辟蹊径,找准文本解读的新视点,老课文也能上出新意.创意永远是教学设计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感触很深。课文讲的是:孔子年轻的时候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还需要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于是,他不怕路途艰苦,  相似文献   

8.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教材的一篇课文。它语言简简单单,主旨明明白白,这样简单的课文,我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呢?我反复阅读着这篇课文,当我读到“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一句时,眼前一亮,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那就是彻底抛弃以解读文本的  相似文献   

9.
感受幸福     
小时候曾经学过这样的一篇课文:《幸福是什么》。讲的是三个孩子各自去寻找幸福,最后终于找到幸福的事。那时候我只是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幸福的道理,但却怎么也不理解为什么劳动还能使人幸福?长大了,自己也当了教师,当我也给我的学生讲授《幸福是什么》这一课时,我终于深深地体会到了:工作着就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流行"快餐式阅读"的社会!当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忽视细读文本,对待一篇课文,没细细读完三遍,就忙不迭上网查看教案、获得思路,丧失了自己的宝贵立场,滑行在文本之上,这样的课堂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对执教《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一直怀着一份期待:其一,这个真实的故事太具震撼力了;其二,这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我是第一次执教;其三,太多优秀的老师都以公开课的方式深入地解读了文本。教学设计一直在我心里酝酿,在什么地方能有所突破呢?我断定学生读完课文能准确地说出文本的主  相似文献   

12.
《雪儿》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中讲述了“我”为受伤的信鸽“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教学这样一篇课文,我紧紧围绕两个话题让学生探究:雪儿是只怎样的鸽子?“我”和雪儿有着怎样的感情?我在课前向学生出示了这两个问题,请他们自由读文思考,然后再到课堂上小组讨论,最后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课堂上,我与学生就文本内容展开的对话,让我一遍遍地回味,我向往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荔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母子之情。如何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达到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以理解这超乎寻常而又非常质朴的亲情呢?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4.
姚荣 《小学生》2013,(8):61-61
每一篇课文中都包含着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说明的道理。如果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从细微处体会作者的意图,抓住一条线并将它设计成提纲挈领的教学主线,那么一定会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鸟语》这篇课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爱鸟之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将"爱鸟"作为本文教学的一条主线,让一个"情"字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15.
刘澜蛟 《教育文汇》2014,(13):30-31
对执教《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一直怀着一份期待:其一,这个真实的故事太具震撼力了;其二,这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我是第一次执教;其三,太多优秀的老师都以公开课的方式深入地解读了文本。教学设计一直在我心里酝酿,在什么地方能有所突破呢?  相似文献   

16.
《孔子游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的育人智慧和对弟子的关爱以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课文不但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春天到来时泗水河  相似文献   

17.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的这一教学思想到今天依然可以为我们所用,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启疑——让学生在质疑中主动探究"启疑"也就是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学习目标,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 《“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国标本四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卫宣利以自己的见闻为主线,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主人公明明的言行举止,尤其是浓墨重彩地多处描绘明明的“笑”,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盲童明明的关爱。因此,本文不失为一篇动人心魄、荡涤性灵的美文。  相似文献   

19.
让学生预习课文,粗知大略,整理部分文言知识(包括课文中的常见成语)后,笔者感到本文较为理性化,遂决定仍从人物入手来处理这篇文言文,以拉近作品与中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或许能对作品产生一份亲切感,读懂作品并受到感染。具体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导入。“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上课伊始,作如上板书,并挂孔子画像一幅。我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距离今天,已经2500多年了。可是,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类,却比…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涵泳品味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习惯于各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陷入一种框架之中:或浮在文本之上,隔靴搔痒;或偏向细枝末节,不得要领;更有甚者忽略作家的阅历和创作特色,曲解文本……事实上,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师生沉下心来,走入文本的字里行间,才能徜徉在语言的世界中,品尝到语言文字的含蓄美。《风雨》是人教版七年级的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