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言语、行为、表情或符号,对他人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向去行动。人们的举止言谈总有一定的目的、意图,这些目的、意图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使人从中得到领会,做出反应。 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其本质特点。首先,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一般称为心理暗示。暗  相似文献   

2.
杨媛 《贵州教育》2011,(20):1-1
暗示教育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环境、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式,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使孩子受到正面的影响和激励,不知不觉地接受所示意的观点和意图,从而得到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快乐成长的动力,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可见...  相似文献   

3.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问接的办法,对他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种观念、思想的过程.暗示只要求他人接受现成的信息,但通常以无批判地接受为前提而不诉诸压力,不必讲道理.因此,暗示同命令、指示、劝导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郭凤仙 《考试周刊》2011,(11):120-121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从这个观点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命令的作用大。暗示又分为不良暗示和良性暗示。不良暗示也称消极暗示,往往会使个体丧失信心,甚至是功败垂成。  相似文献   

5.
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发出某信息,使人在未意识到的刺激作用下,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控制,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可见,暗示是双方的,一方面暗示者运用语言或行动制造某种气氛,使对方发生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另一方面被暗示者通过接受这些刺激而发生社会或班集体所要求的行为.学生在集体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同时也暗示着别人.这种以期望为目的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控制.  相似文献   

6.
从心理学上讲,暗示,就是凭借语言、表情、眼神、手势、体态动作等方式,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使对方不假思索地接受某种心理影响.暗示,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每一个人都能向别人施行暗示,同样也都能接受来自他人的暗示,这就是人的可暗示性.  相似文献   

7.
暗示教育就是指用语言、动作或表情来使自己或别人接受某种意见和看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发出某信息,使人在未意识到的刺激作用下,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控制,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可见,暗示是双方的,一方面暗示者运用语言或行动制造某种气氛,使对方发生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另一方面被暗示者通过接受这些刺激而发生社会或班集体所要求的行为。学生在集体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同时也暗示着别人。这种以期望为目的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控制。中学生的自尊心强,不喜欢“赤裸裸”的、直截了当的、当众揭短的教育方式。他们对成人…  相似文献   

9.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就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他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具体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指教师采用言语、手势、表情、动作等对学生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含蓄、间接提示,使他们在暗示中自觉地按照教师的意图或规范的标准进行修正,在整个暗示和修正过程中无痕迹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暗示与宣泄     
暗示是人类一种固有而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语、一个信号等形式把某种观念传递给对方,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或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暗示可分为他暗示(通常简称“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等。还可以分为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因此,暗示既能引起人的一些良好的学习交往行为,又能造成人的一些盲从行为;既可以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换句话说,暗示能治病,也能致病。我们要运用积极的暗示方法,学会心理调适,学会合…  相似文献   

13.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4.
一、言语暗示 言语暗示不是直接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批评,而是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表达出来。这样做容易使孩子接受。 二、动作暗示 动作暗示就  相似文献   

15.
暗示法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实施影响并能迅速产生效用的教育过程。言语、表情、手势等均可成为暗示的信号。暗示主要有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基本类型。直接暗示是把家长意图直接提供给孩子,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理解、领会。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妈妈用手势、动作、眼神、表情等方式暗示孩子给客人倒茶。父  相似文献   

16.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显著."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用启发、暗示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孩子会更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7.
佚名 《高中生》2008,(13):49-49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及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各种暗示,这种影响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和信心,有时又会使人觉得郁闷不安。以下几种快乐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使自己变得更快乐。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把某种观念传递给对方,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并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这就是暗示。暗示是人类一种固有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往往具有可暗示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正确地运用暗示手段,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暗示有以下几种:一、目光暗示在师生相互接触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传达自己的情感、意愿和其他的信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如果能够正确地运用眼神的种种变化,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  相似文献   

19.
谈心理暗示     
谢莹 《教育艺术》2006,(11):68-70
心理暗示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含义。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这一层面上说,人类时刻都生活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之中,所有的词汇和情境也都具有暗示作用。从狭义上说,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实践证明,通过暗示手段,能够使受暗示者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导这种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机结合,发挥出受暗示者的积极潜力。  相似文献   

20.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暗示教育法”,就是用言语、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正面教育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