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高剑嵘 《文教资料》2007,(21):86-87
康拉德是一位承前启后、伟大而深刻的作家。他在小说叙事技巧的革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尤其他运用的象征主义手法赋予小说丰富深刻的含义。《吉姆爷》是他的最伟大小说之一,象征主义手法在此小说中运用得淋漓尽致。从大海到丛林,再从白与黑到戒指与火光使得象征主义手法在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更使得这部小说的内涵得到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约瑟夫·康拉德享誉20世纪英国文坛及世界文坛。他的众多小说关照到了人性的深度,提出深刻的道德问题,其代表作《吉姆爷》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检视了人性的阴暗面,塑造了一个挫败的英雄形象—吉姆。吉姆的一生都在追逐他的英雄梦,渴望实现他的"理想自我"。本文试图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吉姆的理想自我的形成以及最终毁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杜明业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65-67,70
选取康拉德小说《吉姆爷》之主人公吉姆身份的双重性为研究对象,从"白种人的流浪汉"圣人与魔鬼"和"主人和俘虏"三个方面揭示出吉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特点,展现其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4.
<吉姆爷>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吉姆爷>文本的新的诠释角度.  相似文献   

5.
陈晔 《宜宾学院学报》2004,4(6):107-109
在<吉姆爷>中,康拉德有意识地揭露殖民主义罪恶的同时暴露了他自身的殖民意识.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对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进行分析,揭示了作品中交织的作者的双重意识.  相似文献   

6.
康拉德的长篇小说《吉姆爷》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意象和场景片断,意在展示印象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是为了呈现一种真实的视觉效果,使人物刻画更加深刻。这种表现手法反映了康拉德的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康拉德的长篇小说《吉姆爷》集中体现他的艺术追求和道德探索;它的一大特色是象征性。小说中最令人回味的是"蝴蝶"与"甲壳虫"的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人性的双重性,吉姆这个典型人的人性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1.
赵晓颖 《海外英语》2011,(8):337-338
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被视为英国小说史上的丰碑,在这部小说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二重性问题,即在肯定一个事物的同时也肯定其反面,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共存。主人公吉姆的行为体现了一系列的二重性,主要表现为忠诚与背叛、勇敢与怯懦、生存与死亡三个方面。而这些二重性则是作者本身二重性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身份的二重性、职业的二重性和政治立场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农耕化,虽然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明,但随着工业明的出现,其消极面日渐显现,并成为西部大开发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阻抗因素。因此,只有站在知识经济的高度来神视农耕化,才能看清其负面效应,冲破其思想束缚,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科学的发展催生人类文化内涵和心态的变迁。结合科学发展史分析了西方文化心态在面对自然、人类自身、科技本身与人类文明、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四个方面的演变,其反思性的结论对于人类文明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wo Britons, working in Western Australia and Natal, respectively, engaged with ideas about the civilisation and educa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 It is argued that concepts of civilisation were debated by missionaries, researchers and members of the public. Using the correspondence, publications and private journals of two educators, Dr Henry Callaway, Church of England missionary in Natal, and Ann Camfield, teacher in Western Australia, the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their respective approaches to education. Each contributed to broader imperial debates concerning the meaning of race in relation to educability. Education in both places, while connected to these global ideas, was also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local context. ‘Civilisation’ and the ‘civilising mission’ may have been unifying goals for missionaries in different sites of Empire, but understandings of what civilisation should inculcate, or do, varied according to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These histories are best understood in trans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中,围绕审美现代性话语的生产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重写过程。理论上,认识与重写的良性互动是当代文艺/美学理论发挥话语效力的根本机制。但迄今还不能说这一良性互动已经形成。我们应该走出冲突论认识模式,将审美现代性放在后现代性——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历史逻辑路线中加以重写。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学中疾病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神与人的二元对立;其次,是灵与肉的冲突;最后,是身体政治的隐喻。同时,疾病的隐喻也启示我们:人类与外界及自身的危机关系在逐步加剧。通过疾病的文化内涵的演变,人类要反思的,是人本身。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课堂文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课堂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比和分析了中西方在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力图加深中国师生对中西方课堂文化的认识,推动中西方文化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