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侃侃“编辑”这一族老卡【盐城】编辑者,整理加工别人稿件之人也。对“别人”,他们常有评判。这里,我这个寄、送了几十年“方格”的“别人”,不妨也斗胆“犯上”,侃侃“编辑”,望诸君能耐心一阅。平心而论,“不才”能走上写作“歧”途,真亏了一位老编辑的启蒙、引...  相似文献   

2.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3.
某部一位通讯员将单位领导的一篇理论文章传真发到我手中,一看开头.写了一段300多字的“编者按”,把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提纲挈领地拎出来.强调其观点十分重要云云。这事让我甚是纳闷:写“编者按”完全是编辑的事。通讯员怎么越俎代庖干起编辑的活了?说实话,此举让我大为不悦,这不只是低估了我做编辑的职业道德.也低估了我的智商.  相似文献   

4.
我常遇到一些刚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他们写的稿子象封建时代的姑娘那样羞涩怕人;他们偷偷地写,“秘密”地寄,结果,篇篇如石落大海。此时,他们又抱怨编辑“不识货”了。当初,我写稿时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对自己写的稿子除本人和编辑看外,别人连个“气”也闻不到。后来有位颇有名气的老通讯员到我家玩,非要看看我的稿子不行。恰巧我刚写了一篇《粉笔虽小获利多》的稿,  相似文献   

5.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6.
我刚走上编辑岗位的时候,编过一篇人物通讯。这篇通讯写一位退休教师人退心不退,继续帮助学校后进生的事。其中有一段写他的妻子向亲友“数落”自己的丈夫——“我家的老头是白天未见学生面,夜里草席都擦破。”这句话一方面形象地道出了这位退休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之心,另一方面也使一位热心支持丈夫并且向亲友炫耀丈夫的农村妇女形象跃然纸上。但当时我觉得这句话太土了,马上大笔一挥,改成“我的老伴真是以校为家啊!”通讯中还有几处精彩的口语,也都被我作了类似的删改。文章见报后的三四天,《金华日报》也刊登了这篇通讯。一位同事  相似文献   

7.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当年为师长的老同事这样告诫我;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今天我作为编辑对来访的通讯员也这样讲。“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是经验之谈,是不刊之论。它的“版权”属于伟大的鲁迅先生。1931年12月27日,当《北斗》杂志的编辑要鲁迅回答“创作要怎样才会好”时,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答北斗杂志问》一文,“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一共写了八条。第一条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第二条便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其余各条,诸如“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  相似文献   

8.
郭兴文 《今传媒》2006,(2X):49-52
作为一名编辑,我负责打理的《西安晚报》“曲江漫笔”版,近两年来连续刊发了一批谈贫富差距及批评“主流经济学家”的章。在前一段我还亲自动手操刀写了几篇。这些章只是报刊上一般的随笔和杂,若从专业角度来讲既不深刻、也很不到位,只不过说出了几句真话和真相而已。想不到这些章竟引起了如此强烈的读共鸣与社会反响。有的群众来信叫好,说这些章真正反映了他们的心声,有人写诗称赞,  相似文献   

9.
人际瓜葛不应殃及作者先讲自己作为“作者”时的一次遭际:我写了一篇书评,寄给某报副刊部甲编辑,之所以寄给他,只不过是曾在偶然的情况下曾见过几次面,记住了他的名字罢了。我只希望自己的书评能够在这家报上发表出来,决没有想要与甲编辑“拉关系”之意。遗憾的是,正是此举,却导致这篇书评在那个副刊部卡了壳。原因何在呢?经过一番“旁敲侧击”的了解才知道,原来,甲编辑与在同部门工作的乙编辑、丙编辑之间关系不甚融洽,因而,他们几人为了稿件的事,常争执不休。谁若直接寄给了其中一位,另一位或两位便会起而攻之,弄得当事者编也不好,不编也不好,如此这般,你“来”我“往”,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变成铅字的文章(或作品)成为了“待处理品”。  相似文献   

10.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叹息“无米”下炊,也有些人抱怨说:“稿子辛辛苦苦写出来了,采用的却很少,老是被挤掉 甚至有的不从稿件本身分析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和编辑拉关系,套近乎.作为编辑,我总是想说:“请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  相似文献   

11.
县电台王编辑告诉我:“写人物,要让别人知道学他的什么.”这话对我启发很深.每逢采写人物,我下笔前常用这话问自己:“叫别人学他的什么?”  相似文献   

12.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编辑这行当     
打从大学时候毕恭毕敬地写“敬爱的编辑老师”起,到现在仍在写着“编辑同志”或“编辑先生”或竟直呼“某某兄”为止,做为投稿族(也就相当于文字打工族吧)已经有十几年了,尽管如今自己也常常被别人这么虔诚或不虔诚地称呼着,但因为仍然常常要跟一些陌生的编辑们打交道,所以心中便也始终存在着一种对编辑这一行当的敬畏或者说神秘感。自己做编辑已经数年,这感觉竟仍不能挥之而去。但就我的阅读范围而言,其实还真少见有多少文章能放开手脚去抖抖“编辑”这个“包袱”的,个中原因恐怕也只有咱  相似文献   

14.
要写出好文章,固然依赖于作者的刻苦和细心,但更与编辑耐心、及时、得当的引导分不开。一篇好文章、一位好作者,往往正是在编辑的循循善诱下完成和培养出来的。即使作者“心有灵犀”,也需要编辑巧手“点”。 我平时很注意阅读《浙江日报》的“三味书屋”专版,几乎每期不漏。但是每当我也想为它写点东西的时候,却总是感到题材难抓,难于落笔,尝试着写了几篇都很不理想,不敢拿出来。去年5月,我与“三味书屋”专栏的编辑朱国良同志在临安巧遇,晚  相似文献   

15.
作者和编辑,多是不见面的朋友。除了以寄稿,看稿,改稿,退稿等方式彼此联系之外,常有书信往来,相互谈创作,谈生活,谈感受,诉说心里话。不少青年作者,往往称编辑为“老师”,其实,作者也是编辑的老师。编辑从作者的来稿和书信中也学到许多东西。最近,我收到一位青年作者的来信,就感到很有教益。信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时常感到力不从  相似文献   

16.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嘱我写点对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希望。其实,“廉颇老矣”,我年已83,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逼使我近年来难以提笔作什么文章了。然而,给年轻的同行写几句话、作一番交流,这个请托对我这个老编辑来说却是推托不得,不啻是一种责任。我这几年外出活动少了,但在家里,也时常有些中青年编辑来聊天。每听到一些年轻同行在编报之余又写出多少文章,出了什么著作,我总是为之庆贺。而对一些光是编,却很少写甚至不写的,我就要力劝他写一些,多写些。我是历来主张当编辑的也写写文章的。我想索性将这个观点在这里公开谈一谈吧。  相似文献   

17.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18.
翻翻《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杂志,涉及编辑业务和编辑个人的文章为数极少。人们称记者为“无冕之王”,称编辑为“老师”。我曾几次遇到过这样的笑话,一些知名而未见过面的作者见到我说:“唐老师,我还以为你的年纪起码在四十以上,想不到你三十未到。”一位作者给我寄了份稿件,短信中称我为“伯伯”。见面后才知道他只比我小5岁,连“叔叔”都不够格。传统的看法都觉得编辑工作很了不起.应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但在我们报社却刚好相反,年轻的当编辑,年长的当记者。9个编辑中只有一人40岁出头,其余都在35岁以下。因为谁都想到新闻部从事记者工作,谁都不想在编辑部为别人作嫁衣。在职的编辑们则是应付了事,一方面,他们用尽量少的时间把每期报纸编出来,另一方面,又用挤出的尽量多的时间去写稿子,象每个记者那样竭力去竞争好新闻的荣誉。也难怪编辑们发牢骚。在外人看来,编辑是记者的老师,地位并不低。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20.
编辑工作离不开词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4年秋,我由中学调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当校对,给很多原稿指出一些难以发现的笔误,得到编辑们的认可。例如,有一部付型的校样中有几处“神祇”(qí)误为“神祗”(zhī),我提出意见后,那位年逾花甲的老编辑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你的语文基础很好,这样不易发现的笔误竟被你“揪”出来了。我感到欣慰,也感到不安,我怕过于“挑剔”有伤编辑的面子。然而,我的过虑是多余的,得到的是编辑们的鼓励和支持。不久,我调入了编辑部。 我约到了一位专业作家的长篇小说,作品确实写得精采,美中不足的是原稿中竟有上百处笔误。例如,他将“妒”(dù)忌的“妒”写成了“姤”(gòu)。发稿之前,我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