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俊艳 《收藏》2021,(2):54-59
釉里三彩,又称釉下三彩,创烧于清康熙时期的景德镇窑。其采用钴、铜、铁三种矿物原料作呈色剂,在生坯表面上分别绘画不同的图案,然后罩盖一层透明釉,再入窑中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因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为蓝、红、青三种颜色,故而得名。但因烧造技术难度较大,加之审美风尚的流转变化,故仅盛行于康熙一朝,雍正、乾隆等朝虽有烧造,但鲜有精...  相似文献   

2.
康熙青花瓷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短暂萧条后迅速崛起,烧造出许多新颖别致的器型和格调高雅、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瓷器精品。康熙青花瓷器,色泽青翠艳丽,绘画优美精湛,器型赏心悦目,令世人所瞩目,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刘芳 《收藏界》2013,(5):57-59
商丘市睢阳区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宋荦"铭青花鱼纹尊,高31厘米,腹围80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6厘米,造型优美,制作精细。罐直口圆唇,丰肩弧腹,足胫外倾,圈足。肩部两侧各一条形耳,白釉底上饰青花,胎体厚重,胎质细密。腹部主题纹饰为鱼纹。腹部一侧开光内有竖写五行楷书铭  相似文献   

4.
吴艺娟  陈国珠  杨美双 《收藏》2012,(11):62-65
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窑中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钴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相似文献   

5.
冯健郁 《收藏界》2015,(2):54-61
青花釉里红鲤鱼纹盘,旧时百姓常用的一种“砂底”(盘底露胎无釉)盘,民间俗称“鱼盘”。盘面肥美而鲜红的鲤鱼,让人联想到“鲤鱼跃龙门”、“年年有余(鱼)”的吉祥寓意,历来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在江苏的苏中地区,尤其是我们南通,或许是南通人的祖辈们特别钟爱这种鱼盘的缘故,其存世量要比其他地区多得多。上世纪九十年  相似文献   

6.
冯小琦 《收藏界》2013,(1):44-51
五彩瓷器自元代创烧以来,到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彩瓷品种。一、彩瓷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都是单色釉,有青釉、黑釉瓷器,到三国时期出现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如南京出土的青釉釉下彩绘羽人图壶,釉下绘有褐彩纹饰。唐宋时期是中国彩瓷的发展时期,除南方地区的越窑、长沙窑为代表的青釉褐彩、青釉褐绿彩以外,由于北方瓷业迅速兴起,出现白釉绿彩、白釉黑  相似文献   

7.
长沙窑瓷器2021年6月首秀"国家名片",《集邮博览》2021年第6期刊登了几篇介绍长沙窑的文章,这些文章叙述翔实,知识丰富,有助于读者对长沙窑瓷器的了解。其中《人间彩瓷今何在长沙窑口觅芳踪》一文说:"到后来元青花工艺成熟,景德镇将釉下彩瓷发展到新的高度,创造了久负盛名的青花瓷器",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创造"一词不属实。  相似文献   

8.
于晓梅 《收藏界》2015,(4):28-34
一句"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的诗文描绘出了青花瓷柔美、清净的质感。珍珠般的素胎上青色的线条如烟雨般勾勒,蓝色的图纹下映衬着如月光般净白的胎体。青花瓷以其明快清雅的绘画,丰富多样的造型,大气恢弘的神韵,融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特色著称于世。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在海外需求的刺激下,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术,引进从西亚地区进口的发色浓艳的钴料"苏麻离青",使青花烧造技术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9.
漏彩通常是指瓷器作品已完成釉下色地(如钴蓝釉或乌金釉),或釉下彩(如青花淡描主体纹饰轮廓线)的烧制,但未添绘釉上彩绘即投放市场的现象。由于流传于世的漏彩器并不多见,即使有所见也往往被视为单色釉或青花品种,故历来有关漏彩的文字也较少。有见及此,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较为典型的出土器或传世品,谈谈自己初步的心得。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关例证大多只是根据有限的平面图片资料进行直接的观察,而非立体的感觉,错漏之处故亦在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