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高一时,为使学生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在教读鲁迅的《祝福》最后小结时做了如下处理:师:今天继续学习鲁迅小说《祝福》(在黑板正中写了两个大大的"祝福",在其右下方添了一个句号)。大家说说看,这句话表示什么含义呢?生:表示这篇小说告诉读者一个关于"祝福"的故事。师:很好,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关于"祝福"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的经典之作,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祝福》时,有意先按下小说人物、环境、情节的传统分析,而别开生面地设置了一系列递加式的“一二三四五问题”,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品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于1924年,作品问世整90年了。9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可谓翻天覆地。对正处在改革开放飞速发展时代的中学生而言,读懂《祝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祝福》,让学生借助"有知"去认识"无知",察觉其中的"变"与"不变",对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具有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1.祥林嫂外貌和出场时节之变:给别人送福自己却无福  相似文献   

4.
<正>四婶形象的复杂性就是《祝福》深刻性的表现。但是,在目前对《祝福》中四婶形象的解读中,四婶形象的复杂性是缺失的。四婶形象的复杂性体现在鲁迅赋予了她的自私与冷漠以合理性上,这种合理性的存在使《祝福》具有了复调特征,而复调特征背后包含了鲁迅对人性的深刻省察和对人的深切悲悯。一、解读现状:四婶形象复杂性的缺失对于《祝福》中四婶形象,研究者大致有两  相似文献   

5.
我教《祝福》一法江苏/张华国鲁迅名篇小说《祝福》,虽是短篇,容量却很大。我过去教学这篇课文是费时(三课时),费力(满堂灌),效微(学生消化不了)。本次教学作了新的尝试,颇为得法。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说:“同学们,读了《祝福》,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  相似文献   

6.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因此在教学《祝福》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还应认真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特征。本文从肖像艺术、语言艺术、悲剧结构艺术等方面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第一篇的《祝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宠儿。无论教材如何改变,《祝福》依然犹如常青树一般屹立不倒。这虽然使得本篇文章传播面广,为人们所熟知,却也难以逃脱大众审美疲劳的宿命。这也在一方面成为《祝福》语文教学的桎梏。如何让《祝福》的教学不再陷于传统的模式,我们也许要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研究。一、《祝福》的解读初探在听过许多《祝福》的公开课,在互联网上搜索《祝福》的教  相似文献   

8.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中国文学长廊中著名的悲剧女性形象。她辛酸坎坷的遭遇已家喻户晓。但是,中学教师在教授《祝福》一文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读到祥林嫂的遭遇时,不仅不为之流泪,有时还觉得可笑。对学生此时的发笑,很多教师都摇头叹息.认为现在的学生情感太冷漠。那么,让人同情的祥林嫂为什么不能引出学生的眼泪?是我们的学生迷失了同情心吗?是我们的情感教育失败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我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都是纯真而丰富的,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在乞丐的诈骗行为屡屡被揭穿之后,我曾  相似文献   

9.
一提到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越剧《祥林嫂》来,以为小说和戏剧是一回事。因此,不少语文教师在教授小说《祝福》时,就往往先给学生看一遍越剧《祥林嫂》的视频资料,再给他们上课。其实,这样做是有弊端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教授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常常会找来越剧《祥林嫂》的视频资料,在课前放给学生看一遍,使他们产生一点感性的认识,也给他们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其实。这样做既有利也有弊。因为小说《祝福》和改编的戏剧《祥林嫂》在故事情节和主题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有机会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却导致戏剧的情节先人为主代替了小说的情节,  相似文献   

11.
吴斌毅 《考试周刊》2009,(35):33-33
在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里怒砍门槛。在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课文《祝福》后面的练习让学生讨论增添这个情节是否妥当。我以为这个情节不妥当。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与中国学生语文作业和考试之比较以鲁迅︽祝福︾为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谢世涯新加坡初级学院和中国大陆高级中学的教科书里,都编选了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不过,中国是把《祝福》作为“语文”教材,新加坡则把它作为“文学”教材。由于“语文科”...  相似文献   

13.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背景复杂,教师们普遍感觉教学此文费时多,见效慢,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很浓。我在教学《祝福》时,围绕数字“一二三”设计教学,抓住小说的要害,节省了授课时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上一堂有味儿的语文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学生说:“小时候,听妈妈讲祥林嫂的故事,我哭了;长大后,听老师讲《祝福》,我睡着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笑过之后不免沉思:这位讲《祝福》的老师,也许在创作背景的介绍、教学目标的明确与落实、内容特色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祝福》是一篇具有浓烈悲剧色彩的文章,由于其与现代的学生具有很长的时代距离所以很难和学生产生心灵的共振。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祝福》又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教师以此文章为例,可以通过凸显教学目标导向、重视思路教学、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与之产生共振效应。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面对近万字的《祝福》,阅读过后初步能对祥林嫂的悲剧有直观的压抑之感,若想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一步浸润《祝福》的悲剧感,需要寻找到祥林嫂“死亡”的三重奏:祥林嫂的悲剧之悲不仅仅是她最终在鲁镇新年的祝福声中走向了死亡的结局,还有封建礼教和人心凉薄对她生的希望的蚕食,更有甚于被忽略、被遗忘的终极悲哀。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祝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如何从审美的角度教《祝福》,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把握人物的形象及其意义呢?下面谈点粗浅见解: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指审美主体在一定的审美态度的支配下对美的诸因素的直接把握,它是审美感受的第一心理要素,是进入审美经验的大门。作为审美客体的《祝福》是通过字、词、句构成完整的篇章来表达思想内容的;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要想了解文章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祥林嫂,就必须通过语言文…  相似文献   

18.
<正>《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和鉴赏,学会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了《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正>上鲁迅的《祝福》一课时,有学生问到《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那脱落的半幅对联是什么,这是一个读书非常细心的同学发现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鲁迅为什么对那半副对联隐去不写呢?鲁迅在《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环境的描写,特别是对书房对联的描写是大有深意的。众所周知,书房是读书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兼作待人接客之所。书房的布置集中体现了主人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教学苏教版小语第九册《嫦娥奔月》最后一小节,教师出示语句"他们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引导学生想象人们会用什么语言祝福嫦娥。这之后联系一首词中的一句话"嫦娥奔月,带走的是美丽,留下的是牵挂"对教学进行拓展。 师:人们祝福嫦娥,而在月亮上的她会牵挂谁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