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德育的实质是“育德”。育的意思是“养”,养即涵养、熏陶、培养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指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德育过程是使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也是外在的准则、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准则、规范的过程。如果说智育过程要解决的主要是“知与不知”问题的话,那德育过程就不仅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即教育者不但要把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教给学生,使学生对此有所认知和理解,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把一定社会、一定阶…  相似文献   

3.
余薇 《教书育人》2001,(24):39-4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理解的深化,是我国教育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文中把德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显示了德育的重要性。德育(道德教育)是教师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规范教育。目前,对学生的德…  相似文献   

4.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由家长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德治国”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实践。[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学校根据语文学科的  相似文献   

6.
道德需要:德育的前提性承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需要作为个体自觉履行一定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在要求,是德育可能性的前提。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理性自觉是德育的本质担当,唯有此,德育才能增强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道德教育只把受教育者当作各种道德规范的受体,忽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以至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难以理解和沟通。现代道德教育强调师生互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充分发挥主体性。道德教育应当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去。把补会环境作为一种德育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并遵循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德育时机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出现的、能够使受教育者获得最大道德进步的主客观条件。德育时机不仅与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及外在的德育环境、社会交往、偶然事件等密切相关,还与德育目标、教育者的德育素质等紧密相联。基于此,在德育活动中,应对德育时机进行客观性分析和主观性把握,恰当利用德育时机开展活动,以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一、德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但由于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不足,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道德教育或政治教育。甚至有些教师把德育理解为政治课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德育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不是一种品德的养成。当然德育也不仅是学校德育,按其发生的场所还包括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者是按学生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德育形式来划分的。而学校德育教育是德育养成和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