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学生个体知识观是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背景,培养学生的知识观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知识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受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及反省思维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影响。知识观的培养策略有:将知识观培养设定为教学的目标;教师首先要树立建构性的知识观;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和强化知识观教育;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设置"知识论"选修课等。  相似文献   

2.
对泰勒、布鲁纳、杜威、罗杰斯的课程知识观作简要述评,认为课程知识是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发展,并不断改组和改造经验,课程知识是个体知识的构建。这种课程知识观源于知识的不确定性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确定性知识观主张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镜式反映,一旦被证实就是亘古不变的确定性真理。学生面对确定性知识,只能占有、服从、接受,而不能质疑、批判,其自主性、创造性必然遭受抑制。而知识观的转型为发展学生自主性创造了可能和契机。不确定性知识观主张知识不是绝对客观的,不再具有普遍意义和毋庸置疑的准确性,而是将知识的获得和生成视做个体创造意义的个性化过程。在不确定知识观的关照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理解去批判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的能力,发展其自主性。  相似文献   

4.
知识观的转向与教学改革的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在科学主义知识观占据统治地位的同时,工具主义知识观、文化取向知识观、生存取向知识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凸现出来,反映了人类知识观及其演进的多元化。知识观的演进与转向实质是知识与人及其生存或生活的关系的转向。知识观的演进与转向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教学要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的个体知识特别是学生个体的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开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文化路向。  相似文献   

5.
吴玉军  程晓云 《天中学刊》2004,19(1):116-120
知识观的演变与教学评价的变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代知识观确立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排斥非理性在认识中的合法地位,使得评价出现了一元化、单向度的特点,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张扬,内在的丰富情感得不到理直气壮的表现。后现代知识观是对传统知识观的绝对性、无限性和精英气质的扬弃,体现着后现代知识观对差异性、多样化、宽容性的理解和把握。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评价的理念应该重新进行调整:从结果取向到过程取向;从一元化取向到多元化取向;从工具取向到意义取向;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下列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知识观是对人类知识总体的认识、态度和根本看法,它构成教育的基础。从知识与道德、权力、政治等的外在联系角度来看,思想史上关于知识的诸多命题,成为构建不同教育理论的理论前提。而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来看,近代以来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知识观是一种简单性知识观,20世纪下半叶复杂性理论兴起,将导致一种知识观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型催生教育的变革,以复杂性知识观为基础,将在教育内容设置、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等方面建立一种新教育观。  相似文献   

7.
对当代知识观转型与课程变革的审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权威型知识观包括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它确信知识的必然性、真理性,知识权威导致课程的控制。批判型知识观包括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及其相近流派的知识观,它主张不确定性、建构性和个体体验性,提倡平等对话,然而又使课程改革缺乏目标,失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审视当前知识观转型与课程改革,应坚持科学与人文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继承与创新统一等。  相似文献   

8.
知识观即人们对知识的看法、观念,它包括知识本质观、知识价值观、知识获得观。知识观与学习观密切相关,为学习观念之基础。知识观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背景,对学生学习活动有重要影响。国内外中学生知识观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设置“知识论”选修课。知识观的培养策略有:传授系统而完备的知识、介绍知识研究的前沿进展、科学地进行知识教学及其评价、改善知识学习的过程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的"知识为本"的知识观有着诸多弊端,需要改革.借鉴西方的教育理论,我国教育界正在形成新的知识观,它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变革性、整合性及个体主观体验性.在此影响下,新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它强调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综合性、多元性,并以此指导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0.
不确定性知识观及其教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知识观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影响。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表达,其存在与意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具有真理性、客观性、普遍性和一元性等特征。在它的影响下,教学目的窄化成了知识的记忆,师生的主体性受到了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受到了阻滞。自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发展证明,知识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性反映,其正确性是有条件的。它具有相对性、主观性、不完备性和多元性等特征。不确定性知识观为教师的教学创造、课程内容的创造和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传统知识观历来把知识仅仅理解为人类现有的静态认识成果。由于这种成果性知识并不具备充分的创造价值,结果便造成了知识学习与创造力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破除传统的静态成果知识观,树立一种全新的动态过程知识观,即把知识理解为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从而使知识本身具备充分的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2.
假命题,真问题——谈人文与科学的分裂与统一性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教育领域内,存在着认识论和工具论两种不同的知识/教育传统。从认识论的知识观来看,人文与科学不可分裂,它们是人类认识(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从工具论的知识观来看,人文与科学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知识/实践领域。人文与科学的分裂,是学术由分工走向专业化的产物,也是西方知识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不应忽视的是,在分裂的同时,存在着整体性思想的传统,这一思想是人文与科学走向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知识观与大学理想重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知识社会或后现代社会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与以往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图景 ,从而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人们对大学的认识仍停留在现代知识观的水平上 ,因此必须对现代知识观和现代大学观进行反思 ,并依据后现代知识观来重构未来大学理想和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4.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家视野中知识观与教学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怎样的知识观就有怎样的教学观,知识观是影响教学观的重要因素。我国教育家视野中知识观演变历程的考察可以洞见我国教学观的历史发展,梳理知识观与教学观的基本脉络,有助于深化与拓展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知识组成的,没有没有知识的学科。知识,特别是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安身立命的根本,是高等教育研究中不容忽视的视角。从原始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知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高等教育也由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演变到了后现代大学。同时,面对知识社会这一新形势,高等教育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其唯一性和地位也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17.
所谓“流派”,就是由于对某一现象审视的角度不同而最终产生的认识分岔现象。课程知识功能观是课程知识流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岔点,是我们分析课程知识观的一个重要视角。不同教育流派从自身价值观立场出发来选择课程知识功能,利用课程知识功能,提升某一功能,进而导致了多样化的课程知识功能观形态。  相似文献   

18.
知识观转型与职业教育理想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现代知识观受到人们的质疑。与现代知识观相联系的现代大学思想和职业教育理念也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博雅教育与技术传授的论争与反思中寻找发展方向。对职业教育而言,应适应知识观转型的要求,致力于教育目的与价值、知识内容与结构的统一,达到“做”与“想”、“实践”与“理论”、“物质”与“理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一样,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观基础上。在新的知识观视阈下,教师的实践知识至关重要。教师实践知识的内涵、特征及形成策略,是教师培训及教师自主设计专业发展计划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