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不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而是教师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没有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真诚的配合,不管新课改的呼声多么强烈,那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永远比制度更为重要。当然一线教师并不排斥课改,置课改于不顾,依然我行我素。一线教师比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向往课改,可面对新课改,一线教师有话要说,“要为教师说话,要让教师说话,要说教师的话”。  相似文献   

2.
赵书庆 《成才之路》2012,(15):56-5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十年来,有力推动了中小学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然而,广大农村高中政治教育远远落后城市,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障碍。本文针对农村高中政治课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新课改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达到预期目标。一、农村高中政治课改的现状,1.对新课改认识不到位校长、教师、家长对政治新课改认识存在盲区,学校办学条件设施落后,师资缺乏;政治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到位,甚至断章取义;家长对于政治新课改几乎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要求学生考上大学,至于教师用什么教学方法,他们并不关心。2.师资状况难以胜任新课改广大农村高中远离城市,各方面都没有优势吸引高水平教师来任教,优秀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政治学科缺编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些教师迫不得已所教非所学;学校教师数量不足,任务重,外出学习、培训怕影响工作,知识更新机会非常少。  相似文献   

3.
一、访谈目的为切实详尽地掌握新课改在我省的具体实施情况,了解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新课改的看法、认知、所存困惑以及新课改日后的趋向,我对新城实验学校的刘校长及部分科任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二、访谈内容教师如何看待新课改;学校对新课改持何态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何需求或希望得到什么帮助。(一)对刘校长的访谈已有三十多年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经验的刘校长这样讲:新课改实施两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使用新课标,并在小学一、二、三年级使用“苏教版”课改新教材。但在新课改实施中,学…  相似文献   

4.
对当下正在进行的新课改(第八次课改),师生、家长们都寄予了厚望。他们渴望新课改给学校带来新气象、新景致、新感觉。因为,前几次课改不仅未能改变应试教育的学校景象,反而使之更浓烈。学校只闻教师讲课声,或学生作业考试声;只见学生整天泡在教室作与练,教师整天伏案批与改;师生行色匆匆,表情凝重,天性受压。  相似文献   

5.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在学校整体工作、教师管理和学生发展等多个方面,做到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对学生主体、教师主体的关注与尊重。管理者应领会课改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学校管理者学习、宣  相似文献   

6.
麻文辉 《教育》2014,(8):61-61
在课改实验区,普遍存在着教师与课改繁重工作量之间的矛盾。教师要达到课改要求,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并且还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因此,学校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良好的心态投入课改。这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顺利推进新课改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各校教科室主任在新课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要担负起学校课程发展重任,与领导、教师一起筹划课改,又要让教师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自愿投入课改实践。教科室主任主要通过智取、掌握方向、合作成长、组织并构建蓝图、作品与变化等途径关注教师发展,进而推动课程改革历程,为教师发展和课程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最直接的实践者是教师,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阻抗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就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阻抗现象而言,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导致教师课改阻抗的原因,包括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和课程自身设计层面等多方面。要消解教师课改阻抗,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对课程改革的情、知、行转变,同时,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社会要加大支持力度,不同主体还要共同建构有益于"新课改"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每个教师都在实施新课改的精神.然而,有些教师存在困惑,觉得课改后的学生质量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湘乡市湘铝示范学校(以下简称"湘铝示范学校")是湘乡市城区唯一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课改之前,这所学校师资队伍水平低,教育教学质量落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在湘乡市教师进修学校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以小学一年级作为新课改的龙头,精选教师成立课改实验小组,以此推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大力倡导全体教师"不做新课改的守望者,要做新课改的实施者",组织教师深入进行教学研讨与课程改革,切实提高了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相似文献   

11.
<正>为什么在课改实效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下,课改的理念得到极大认同,理念的高认同和实效的低评价说明了什么?一、应试教育难以治愈是新课改之过吗在整个教育系统变革的过程中,新课改的重要性没有那么大。将仍然严重的应试教育归因为新课程改革失败是缺乏说服力的。因果关系可能正好相反,在教育制度(高考制度、重点学校制度)和教育环  相似文献   

12.
误区之一:课改管理“条件化”随着新课改实验的启动,不少学校新课改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新课程的理念非常好,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遇到了种种困难,于是有人提出,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实施新课程的条件,似乎一谈到新课改,一些人就抱怨什么学校新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实践旨在改革创新。每个教师,应当立足于改,应当立足于创,改革,就要兴利除弊,汰劣促优;创新,先要研究问题,探索规律。新课改已为我们提供了改革和创新的机制条件,那么,作为语文课中老大难的作文,如何课改呢?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教育最优化原则的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又要防止学生和教师负担过重。”作文课改优化,就是要科学组织作文课堂教学,达到教师、学生、情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大陆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认同度及其关注阶段成为改革推进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透过对安徽省4座城市80所中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不同背景特征的体育教师在课改认同上差异不明显,硕士学历教师对学校改革管理方面较为不认同;体育教师在课改关注上主要处于"信息/个人"、"后果/合作"和"回顾"三个阶段,未来新课改要关注理念厘清和培训、教师合作;不同课改认同感的教师在课改关注阶段上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中,如何引导教师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克服传统教学的影响及对新课改的抵触心理,自觉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投身新课改、实践新课改是学校管理者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让教师在新课改中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我校(注:此处指甘肃省秦安县莲花中学,下文同)在实践中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新课程改革无疑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则是关键性的前提。新课改到底要我们改变什么?笔者认为新课改不仅仅是单纯的“课改问题”,在“改”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谁最需要新课改,新课改到底为了谁?现在,我仅就目前课改中所出现一些问题,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不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而是教师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没有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真诚的配合,不管新课改的呼声多么强烈,那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制度下的人永远比制度更为重要。当然一线教师并不排斥课改,置课改于不顾,依然我行我素。一线教师比所有教育工作者更为向往课改,一线教师长时间地立在应试教育的浪尖,生活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的夹缝里,  相似文献   

18.
很多学校、教师还有家长都担心新课改,不愿意真正实践课改,主要原因是担心新课改会影响成绩。新课改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改革迈出的重大一步。当然,这一步要迈稳,要脚踏实地,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但迈出这一步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范爱华 《教书育人》2009,(11):12-13
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不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而是教师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没有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真诚的配合,不管新课改的呼声多么强烈,那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永远比制度更为重要。当然一线教师并不排斥课改,置课改于不顾,依然我行我素。一线教师比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向往课改,一线教师长时间地立在应试教育的浪尖,生活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的夹缝里,渴望着有一天能真正地实践素质教育,离开数字世界,营造教学新生活。可面对新课改,  相似文献   

20.
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所有领域。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往往要经历曲折与磨难,以至于新课改在很多地区出现了一种“鸡肋效应”——对新课改,食之无味又弃之不甘,欲罢不能却举步维艰。好多学校采取聘请课改专家的方法向教师介绍课改的新理论,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专家空谈理论,教师困惑,实践中不知所措。逐步兴起的教育随笔、教育叙事与教育网志或许会对上述情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