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末,随着新式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苏北师范教育也得以起步,创立了一些师范学堂(校)和师范传习所。苏北地方官绅推动了苏北师范教育现代化起步,师范学堂体系以初等师范学堂和传习所为主。清末苏北师范教育为苏北地区经济、教育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师资和人才,推动了苏北地区近代化进程,同时也奠定了民国以后苏北地区教育(包括师范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而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直到清末才出现。清末师范学堂并非像欧美、日本那样出于普及教育的客观需要而产生,而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在师范教育思想产生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早期师范学堂的创办,无疑对清政府制定师范教育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教会女学开启了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之门,随后国人自办女学也开始了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早期自我探索,而分别于1904年和1907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则标志着中国制度化幼儿师范教育的确立。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迎来了其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呈现出了独立化、科学化、民族化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读史可使人明鉴古今。溯观中国近代教育史,可以得知,辽宁的高等师范教育,发源较早。早在清末废科举,办学堂的运动中,在辽宁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奉天大学堂中,就成立了两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又根据当时教育部的“师范教育令”,将奉天两级师范学校改为国立沈阳  相似文献   

5.
金佩庆 《语文新圃》2008,(12):40-41
前不久,笔者见到了一张十分珍贵的清末师范文凭.这张带慈禧懿旨的金华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毕业文凭,是废科举办学堂后颁发的"毕业文凭".……  相似文献   

6.
何元林 《考试周刊》2011,(87):172-173
肇始于十九世纪末期的中国近代师范教育,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已初步认识到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1897年,《申报》载文《论盛京卿创设师范学堂之善》,对"师范"二字作了诠释:"以学为师之范",故名师范。此文明确揭示了师范教育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以教人为师之道",而且"为师皆得教法"。1904年,《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指出了师范教育与中学教育之异同:"初级师范学堂与中学堂入学学生学历相等,  相似文献   

7.
近代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端于晚清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男子师范教育为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教会女子师范教育及西方女子师范教育为清末女子师范教育提供了直接可借鉴的模式。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既是传统女学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传统女学在新式学堂中的绵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使命使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段拥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女子师范教育所存在的历史意义超出了女性教育近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近代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端于晚清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男子师范教育为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教会女子师范教育及西方女子师范教育为清末女子师范教育提供了直接的实物模式。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传统女学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传统女学在新式学堂中的绵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使命使得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段拥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女子师范教育所存在的历史意义超出了女性教育近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始于清末。1902年清政府颁布法令,改革学制。各地开办新式学堂,兴办师范教育。东北三省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遭到封禁政策的束缚。师范教育是西式教育,师范教育如何对清末的东北三省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是值得后人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瑞清是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主张废科举办新学,认为教育是救国的唯一途径,他尊师重教,重视教科书的编写,他仿照海外教育体制,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创设了图画手工科,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中,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堂的建立,留学生的派遣,以及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的开启,都为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正是清政府仍想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的目的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教习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大批日本教习执教于中国新创办的师范学堂中,推进了中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日近代教育的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师范学校大量聘请日本教习的原因、分布状况,考察其教学活动及所授课程等,从而阐明日本教习在清末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及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大量匮乏。为填补新式学堂尤其是师范学堂的师资空白,清政府聘请大批日本教习来华。他们来华后,不仅承担新式学堂大部分课程教学,还积极参与到新式学堂的建设中,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学术萌芽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教习的来华背景以及在华教育学术活动,从而阐明日本教习在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发端中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清末民初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重要时期。1892年,郑观应在《女教》一文中呼吁效仿他国,兴办女学;梁启超曾经在《论女学》一文中写道:"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这几乎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觉者的共识。1898年,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经正女学堂创办。1902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上海爱国女学。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外国教会女学也在中国兴起,女子学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日本教习时代”虽然时间不长,前后不过十年左右,但却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师范教育影响更大.师范教育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从事师范教育的日本教习也最多.因此,有必要分析清末日本教习的构成、分布状况、所授课程、关键人物在师范学堂的活动等问题,阐明清末日本教习在中国师范教育近代化中所起的作用,反思其弊端和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末十年,直隶省为解决开办新式教育所需师资问题而兴办师范。津、保两地开风气之先垂范全省,其余各府州厅县也大多开办了师范学堂。可以确定,终有清之世,直隶80%以上地方办有师范,初步构建了近代师范教育体系,成为全国典范。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中国师范教育萌芽于戊戌变法时期,而高等师范教育却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年初,清政府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拟定学制,重建京师大学堂。张百熙在《钦定学堂章程》中,将高等教育分为三段: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预备科及各省高等学堂,师范馆即附设在末一段内。当时,各地兴学伊始,不知“何年而学生方能次第卒业,”大学堂没有生源;同时,全国各省、府、州、县书院纷纷改为新式学堂后,教师亟缺。为此,张百熙决定首先在京师大学堂办速成科,分二门,一曰仕学馆,一曰师范馆。师范馆专招旧式的举贡生监,考生由各省选送,三年卒业。毕业后,“原系生员者准作贡生,原系贡生者准作举人,原系举人者准作进士,……准作进士者,给予准为中学堂教习文凭;准作举贡者,给予准为小学堂教习文凭”。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十三日(1902.10.14)京师大学堂举行招生考试,师范馆录取首批学生56名。这是中国近代首批高师学生。1904年,清政府重新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在这个章程中,师范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争论问题的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范教育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伴随着近代学制的确立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从清末到民国,对于师范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尽管不同人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述,可透过文字的歧异就会发现思想的类似,即社会进步离不开教育,教育发展离不开师资,师资培养离不开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教育总体工程的基础。自1896年梁启超始称,“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而“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直到民末张达善系统论证,“教育  相似文献   

19.
清末虽然创办了诸多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新式教育机构,并形成了一股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但实业教育思潮并没有破除"本末之辩",亦未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心理以促进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反,实业学堂的创办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实业教育在"名"与"实"之间存在差距.清末实业学堂的名实之辩.实则蕴含了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清末,河北为发展近代新式教育,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不惜重金从外国聘请了一批洋教习。他们分布于河北高、中等学堂和师范、军事、法政、农工商等各专门学堂,为河北近代新式学堂教育体系的建立、新学科的建设和多学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贡献,促进了河北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