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就搏斗在第一线的推销员威利.洛曼的命运,分析了美国的社会环境,集中论述了美国社会的价值标准如何促成了小人物窘迫的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是二战以来美国的最佳戏剧,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位推销员,本文试图解析小说中的神话暗喻。  相似文献   

3.
胡娜 《文教资料》2006,(32):59-60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它一直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及影响而吸引世人的目光。通过描写推销员威利·罗曼悲惨的一生而抨击美国梦的虚伪性的评论比比皆是。本文将另辟视角,把重点放到这部戏中另一个出彩的主题上——背叛,尝试分析在美国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发生在这部戏剧中人物身上的几种背叛。  相似文献   

4.
宋志华  苏飞 《文教资料》2009,(20):24-25
阿瑟·密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无论是从思想深度还是创作技巧方面,都可以说是美国戏剧创作史上的经典.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这一剧作,剖析了<推销员之死>的生态内涵和阿瑟·密勒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5.
《推销员之死》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销员之死》从整体象征这一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入手,运用诸如高层建筑、钻石、汽车、长简丝袜、录音机等现代明的象征物,旨在击碎主人公虚幻的“美国梦”,通过对威利这一象征性形象的深化和扩展,展现了无数个普通人在现代明社会中寻梦失败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作品《推销员之死》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意识流作品的写作特点,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幻想以及戏剧舞台效果展现的表现手法,使整部剧构成了一幅真实与幻想交织、现实与回忆融合、直叙与插叙交替的整体画面,充分展现了悲剧主人公威利.洛曼矛盾的内心、缺陷的性格及他那虚幻的梦境。  相似文献   

7.
齐芳 《考试周刊》2008,(23):214
威利·洛曼是阿瑟·米勒的戏剧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本文从美国的社会环境、社会的价值标准,以及主人公的自身性格等各个角度剖析了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8.
话轮转换系统是近年来新兴的戏剧文体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借鉴这一方法,以《推销员之死》中的对话片段为例,研究话轮转换与戏剧人物的关系、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与剧情发展的关系。分析表明,话轮转换量化分析框架应用于研究文学批评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不是批判“美国梦”,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梦不等于“美国梦”,他的悲剧不是因为社会压迫和摧残而导致的社会悲剧,而是由于性格弱点造成的性格悲剧。《推销员之死》的成功在于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一个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和灵魂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11.
无论是典故成语、专有名词还是比喻的翻译,译者都要在兼顾观众理解能力的前提下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从不同译者处理典故成语、专有名词和比喻等蕴含文化特色的语言现象时所使用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他们处理文化现象的某些失当之处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阿瑟·密勒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在其作品《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表达了在日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的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所遭遇的危机。如果人类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和工业发展,不注意保护自己居住的生存环境,那么大自然将会还以人类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3.
《推销员之死》中隐含的犹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杨  万连增 《培训与研究》2006,23(5):17-18,23
阿瑟.米勒很少被认为是美国犹太作家的代表人物,因为他致力于描绘美国人而非犹太人在美国的经历。本文试图分析米勒隐晦地刻画在《推销员之死》中的犹太经历来揭示该剧中隐含的犹太性:犹太的流浪汉模式和异化。  相似文献   

14.
时<推销员之死>描述之美国梦、<蜗居>之中国都市梦内涵进行论述,认为其梦想都是过时虚幻的,同时<推销员之死>更多从心理上来描述推销员威利·洛曼的性格缺点而<蜗居>更多的展示社会弊端.  相似文献   

15.
交际受制于语境因素,不同的说话人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说话侧重点,容易违反格莱斯(Grice)的合作原则。听话人须越过字面意义,找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即会话含义。本文摘取了电影《推销员之死》片头一则颇具代表性的对话,透过对该语篇深层次语用分析,深刻地阐明了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在言谈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经典之作。自1979年以来,对于该剧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应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加注重《推》剧的整体性研究。基于此,拟分四个时间段历时地对其在我国的研究作以概述和反思,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把握这部剧作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刘婧 《考试周刊》2011,(17):36-37
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深切关注了小人物的命运,满怀同情地刻画了威利·洛曼在人情淡薄的商业制度下推销生涯的辛酸与无奈,以及最终自杀的悲剧人生。不同于西方商业化、纯娱乐性的戏剧,《推销员之死》对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成功上演的《推销员之死》中译本(英若诚译)。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文章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试评该中文译文剧本,从而发现其为话剧翻译中的佳作和典范。  相似文献   

19.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知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关于该剧的研究成果虽林林总总,但对该剧父亲角色进行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拟从男主人公威利作为父亲的角色阐释其走向失败的必然性,解析父亲角色在推动作品情节发展以及深化美国梦主题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为读者赏析该剧的丰富寓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生动细致地展现了小人物威利·洛曼从面临困境到最终毁灭的过程.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男主角的自杀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认为其现实意义在于避免此类悲剧在当今社会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