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中西方文艺理论的交流中,时空的转换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碰撞和共鸣.苏联杰出的语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指涉的虽然是欧洲文化的脉络,但他的理论思路对于当代中国的转型文化同样有着深刻意义.狂欢节转化为文学语言,即巴赫金概念中的狂欢化(carnivalization)."戏拟"作为狂欢化的一种主要话语策略,在小说写作中的风格体现为我们探究文化转型期小说的复杂面貌和创作主体的深层心理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具有巴赫金所分析的狂欢化文学的各种特征。这部小说在魔幻现实主义之外,从巴赫金的"复调""狂欢化"等理论中汲取养分,创造了一个"狂欢化"的世界,构筑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狂欢化"小说空间。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无一不流露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俄国著名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语言杂多理论和狂欢化理论,为我们把握思想文化变革、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话语特色提供了别样的解读范式。从复调理论、狂欢化理论以及复调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等角度切入,重新解读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以期在复调理论的观照下,对该剧的话语意涵、结构匠趣、狂欢预设等进行探讨和发掘。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一直表现为对主流、精英文化的颠覆,这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节文化有相似的表现特征。文章分析"迷惘一代"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蝗灾之日》中的造梦工厂好莱坞的大众狂欢化世界,解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中美国梦的大众幻灭。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在《现实主义发展中的弗朗索卡·拉伯雷》中提出了狂欢化理论,认为狂欢化文学是根植于狂欢节文化之上的,强调平等、自由,以狂欢式精神为基础。本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狂欢化世界的时空角度着手,来分析《西游记》当中的狂欢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化理论与批评中,既极具争议又极富活力的理论可能非“狂欢”和“民间”莫属了。在西方学术界,一方面,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不断被各种新潮文化理论所重新阐释,引之为强有力的理论资源,如约翰&;#183;多克甚至直接用“狂欢”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代名词;但另一方面,围绕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史学依据之争又成为对其理论合法性最具要害性的质疑。与之有关的争论,近年来随着巴赫金在中国学界中的持续升温也不绝于耳,视狂欢理论为巴赫金理论想象的神话的批判和反批判一直持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8.
这里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中有关“笑”的理论来分析加拿大作家罗伯特森.戴维斯的代表作《戴普特津三部曲》中的幽默成分,并得出该小说中的“笑”具有典型的狂欢化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作为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本论文尝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该小说中的活动场景、写作方式的文学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于20世纪初期提出狂欢化理论,其打破等级、挑战权威的精神和思想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和研究.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受到巴赫金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小说《金陵十三钗》通过狂欢式人物形象、狂欢式场景、其狂欢式语言,表达作者向往平等对话、自由交往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在成为“难解之谜”,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则存在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平行的复杂关系。本文从“巴赫金的民间文化与西马的大众文化是何关系”、“狂欢化理论何以成为‘肯定性的大众文化理论’”、“狂欢与日常生活之间是何关系”等几方面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相似文献   

12.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剧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战争阴影笼罩下英国乡村的生活图景。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依据,分析《幕间》中的“狂欢化”因素,包括历史剧与观众的互动、历史剧中的戏仿以及小说中的文字游戏,从中暗示伍尔夫在环境的影响下小说创作形式的改革及其对完善英国文学、唤起人们社会责任感所做的最后努力。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在成为“难解之谜”,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则存在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平行的复杂关系。本文从“巴赫金的民间文化与西马的大众文化是何关系”、“狂欢化理论何以成为‘肯定性的大众文化理论’”、“狂欢与日常生活之间是何关系”等几方面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的丑角地形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理论。丑角地形学融合了巴赫金源于狂欢化诗学的丑角理论与源于新康德主义的文学空间理论。巴赫金理解的丑角是通过欢笑对现实进行反抗、展现人民大众“大无畏”意识的喜剧形象。文学的空间在巴赫金看来是充满观念性的主观空间。巴赫金在文学作品中挖掘丑角地形学涵义,本质上是为了再现狂欢文化的反抗意识。  相似文献   

15.
《蝇王》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品。该书讲述的是一群由于飞机坠毁而沦落一座孤岛的小孩子的故事。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拉尔夫、杰克、比奇和西蒙——都经历过加冕和脱冕的过程,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在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狂欢式人物形象,从而解读作品中体现的狂欢化的荒诞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作者,作者》是戴维·洛奇于2014年出版的传记小说.小说以亨利·詹姆斯为传主,描写了其中年时期转战戏剧写作的曲折经历和他临终时的生活.通过查阅发现,这部小说的学术探讨多以形式研究为主.针对这一现状,尝试借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广场和脱冕仪式两个概念,对这部小说的狂欢因素、情节机构进行分析与解读,指出《作者,作者》描写的是狂欢化的作家生活,反映了作者戴维·洛奇狂欢化的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创造了一个主流社会主宰下的黑人社区——“底部”,书写了“底部”的黑人勇士秀拉、伊娃、夏德拉克等挣脱白人压迫、建构主体身份的艰辛努力。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域下,小说《秀拉》的三个狂欢化特征——狂欢化的"边沿"时空、狂欢化的怪诞人体和狂欢化的死亡形象,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主题,彰显了作家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8.
莫言一直致力于文体的探索和内容的革新,《檀香刑》即是这种探索的结晶。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表现出颠覆传统审美原则和艺术标准的探索精神。如果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檀香刑》,会发现它充满了狂欢化色彩。狂欢化的叙事结构、狂欢节式的场景、狂欢化的人物形象以及狂欢化的语言在小说中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巴赫金的“技术”思想出发,对其“复调理论”和“狂欢化理论”给予了定位,并对其表现出的“超技术(语言)”批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巴赫金的文论中贯穿着他对“技术”问题的思考,依次表现为他的“艺术中的技术”概念的提出,“超语言学”的理论经建构和他的“超技术(语言)”批评的实践,“复调”和“狂欢化”作为其中的代表充分体现了“超技术(语言)”批评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巴赫金眼中最基本的反讽形式就是笑谑式的反讽,而狂欢化则是产生这种笑谑式反讽的沃土。笑谑式的反讽可以说是巴赫金“对话性”理论的一个具体表现,既然讽剌的基础是对话,那么反讽作为讽刺的一种重要手段自然也是以对话为基础的,戴维·洛奇的小说《小世界》具有鲜明的狂欢化反讽特征。本文旨在以《小世界》为例,具体发掘狂欢化反讽是如何通过对话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