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色龙》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杰出的作家契诃夫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头处理一只狗咬伤一个人手指头“案子”的经过。综观全篇,“正面人物”是谁?警官奥楚蔑洛夫以及他的随从显然是反面角色,那么,是围观的“看客”?还是“首饰匠赫留金”?笔者以为都不是,想要破译出此篇的“密码”——“正面人物”应该是贯穿全篇的“笑”。  相似文献   

2.
《变色龙》是19世纪末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的经典篇目,作者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变色龙”形象。对这篇小说我们不妨采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解读,全文可用一、二、三、四、五、六,这六个数字来概括理解。一次断案,永世臭名警官奥楚蔑洛夫由于在处理一件狗咬人案件时,围绕着狗的主人不同,他态度反复无常,像墙头草一样,忽左忽右,出尔反尔,成为见风使舵、阿谀奉承者的代表永留臭名。两副脸嘴,笑煞他人他在断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两副嘴脸,对上一味巴结讨好,卑躬屈膝,对下则装腔作势,威风凛凛,这两副嘴脸,恰好是…  相似文献   

3.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对照起来读,就不难发现,两篇小说,虽然不同出一人之手,反映的主题不尽相同,但在选材布局、表现主题的方法上却有很多“殊途同归”的地方,这就给我们教学上一个启示: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可以把它同《变色龙》对照起来,进行比较教学.首先两篇小说在刻划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上是相同的.《变色龙》是以狗的地位的变化引起奥楚蔑洛夫态度前后多次变化来刻划其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多变善变的性格特征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以于勒的暴发与沦落引起菲利普夫妇态度前后变化来刻划其贪鄙势利、冷酷自私、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的.通过人物前后不同态度的变化的对比来揭示人物性格、反映主题,正是两篇小说的相同处,因此,以《变色龙》表现主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在写双方舌战的过程中,多次写到人物的神情——“笑”。如果我们稍为留心一下,就不难发现,文中的“笑”已不是一般意义的神态表现,而是投枪,是匕首,在人物手中你来我往,和人物的语言一起,营造出一种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氛围。《晏子使楚》五次写到“笑”,分属三种人,细加体味,颇有深意。  相似文献   

6.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外表和内心”。教学设计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老班长“笑”的外表,体会他崇高的内心世界。 一、假装笑。 “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  相似文献   

7.
“错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是这样解释的:(1)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2)比喻失去正常或应有的状态。文学作品中的"错位",多指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有意改变小说的因果链,使情节发展不再按照原有的逻辑向前推进,而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情景。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众多人物错位的“笑”--不当笑而笑,来凸显人性的寂寞、冷漠与麻木,将特定时代的人的劣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作者的强烈爱憎洋溢于字里行间,主人公的悲惨结局安排在从始至终的“笑”声中,让人感到无限的伤悲和凄凉。  相似文献   

10.
《金钱的魔力》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笑"进行描写,采用了极其夸张、讽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把裁缝店员工托德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刻画出来了。教学中,我抓住"笑"字,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领悟情感,体会写法,让"笑"声飘荡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1.
《变色龙》是19世纪末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的经黄篇目,作者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变色龙”形象。对这篇小说我们不妨采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解读,全文可用一、二、三、四、五、六,这六个数字来概括理解。  相似文献   

12.
看客是现代文学中独特的一群人物。他们喜欢"看",热衷于热闹,他们麻木、愚昧、无聊,他们甚至比杀人凶手更加让人憎恨。纵观中外,看客这类小人物总是蠕动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就塑造了十分经典的看客形象。这两篇小说都选入了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这两篇文章中的看客进行解析,不仅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意,还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理解人性。  相似文献   

13.
在《聊斋志异》这部名著中,多篇小说是以"笑"为主题的,如名篇《婴宁》《小翠》《狐谐》《冷生》等。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作者蒲松龄并没有仅限于描写愉快的,嬉闹的,诙谐的"笑",而是在笑声中表达了自己的诸多情绪与诉求,特别表达了对于科举制度,封建官场,世俗礼教的悲愤与控诉,正所谓"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  相似文献   

14.
读了宁鸿彬老师的《<变色龙>教学实录》(载1998年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获益非浅。宁老师的这两堂课,教学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但有一处,似有商榷的必要。《变色龙》结尾,“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就这一段文字,宁老师问学生:“这群人笑什么?”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宁老师总结说:“人们一笑赫留金的愿望未实现,反而向反方向发展;二笑奥楚蔑洛夫警官看风使舵,媚上欺下;三笑穷人不如富家犬;四笑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我们认为,“四笑”中除第一笑说得通以外,其他三笑都很勉强。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5.
课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节选部分一共有十处写到门子或贾雨村的笑,在此稍作分析。第一处,贾雨村倚仗贾王二府之力,得任应天知府。一到任就有一桩久判不决的命案。他想借此案来重塑自己形象,便大张旗鼓地“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此时,案旁门子朝他使眼色加以阻止。雨村便退堂,与门子共至密室,“门子忙上前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一个“忙”字,可见门子急切地想与雨村建立起“工作感情”,为自己以后能从他那儿捞取好处的不可告人心态。门子边笑边问,同时奉承讨好了对方。问中既“叙了旧情”,…  相似文献   

16.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沪教版、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均将其选编为课文。节选部分含标点不过三千四百余言,然而就在这不长的篇幅中,一个"笑"字出现了42次。揣摩品味这频繁出现、形式各异的"笑",方能读出大观园中的美好世界及众人性格。  相似文献   

17.
「快活」中的悲剧《孔乙己》里的四笑河北涉县王献亭《孔乙己》是一篇以轻松的喜剧形式展现出主人公一桩桩使人发笑的生活画面,同时又使人骤然感到心情无比沉重的短篇小说。小说中四次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正确地让学生理解这些笑的意义,对理解小说的深刻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18.
《石钟山记》(中师《文选和写作》第四册)是苏轼散文名篇,长期作为中等学校的传统教材。《石钟山记》是一篇具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考察过程中和文章的结尾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笑”字。这三个“笑”字笔者认为各有妙用,是值得研究的。第一“笑”是作者和同游者初到石钟山访问寺僧时出现的。文中写道:“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在此之前,对石钟山命名主要有两说:一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石相  相似文献   

19.
<正>让学生怕,让家长怕,让教师怕,让教职工见到就生畏,难道就是校长拥有威信、体现个人不可反驳的话语权和不可撼动之地位的表征吗?黑柳彻子笔下的小豆豆会告诉你——不对!因为她遇到的校长叫"小林宗作"。小林校长很少拉下个脸,对家人如此,对教师如此,对孩子更是如此。开心时,他会忘情地笑、痴痴地笑、傻傻地笑,全然忘却了自己校长的身份;不开心时,他会要求自己笑,逼着自己笑,并告诉自己  相似文献   

20.
套用"议论文"的教学解读来分析《拿来主义》是很难帮助学生认识这篇杂文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实际在教什么"上,笔者把它定在深入浅出地体悟"刀笔"和"笑笔"上,因为《拿来主义》姓"杂"性"辣",是作为"黑夜的斗士"的鲁迅风格的体现,也是杂文的特点体现: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从细小的生活中看出大问题,得到大发现。全文借"刀"笔和"笑"笔,分析言语智慧,探究行文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