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六妹 《学子》2014,(9):10
正在给学生减负的教育大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如何用好教材,让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是值得我们深究的。任何教材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教材能否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主要决定于教师是否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好教材,只有教师才能真正演绎出教材的精彩。有句话说: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吗?教材只是一种文本、一种工具。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地改编、丰富、重组、调整、超越教材,使教材能更充分、更有效地为教  相似文献   

2.
金虹 《学周刊C版》2011,(12):109-109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效引领学生亲历一个不平衡到平衡的认知过程,创设理想的教学境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黎品武 《广西教育》2013,(22):50-50
多数数学老师平时授课,往往喜欢让学生死记硬背定理公式,这些抽象的内容让学生觉得索然寡味。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实例,将深奥的定理具体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单一的训练多样化,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分解因式的方法时,可以结合典型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如分解因式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  相似文献   

5.
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在新教材五年级上册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进一步学习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能更好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理解相关的运算规律,提高应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要注重实际运用.在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主线,营造丰富、生动、真实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落实课标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在小学毕业班教学实践中,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是:不同届、不同班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出现一些错误,几乎是相同的。我觉得原因是学生的解题心理、思维以及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等存在着干扰因素,阻碍了问题的解决。如何扫除障碍,克服干扰,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一、教学中常见干扰1.概念意义干扰。如比16少1/4的数是多少?学生把  相似文献   

7.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处于数学认知结构的顶端,对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涵义、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心理学意义、促进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教学原则(意识性、渗透性、化隐为显、循序渐进等原则)及教学途径等,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完善,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建立科学的数学观,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和卓有成效地应用数学。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按照思维活动过程的规律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质量。换言之.只有暴露思维过程的教学.才是真正把握数学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进行题组练习。题组,简言之,就是一组题目。当然组成题组的这些题目,通常在内容、形式、解答时的思维过程等方面联系紧密。学生进行题组练习,不仅通过对每个题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切实形成一些新的认识,使题组起到“1+1〉2”的作用。但是,一些教师对题组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仅将题组看成一个个孤立的题,忽视了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只是蜻蜓点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真正充分发挥题组的效益。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二)”中一个题组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提高题组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堂探究教学,常常指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学认识过程的任务来看,其根本目的不在于仅仅获得和验证真知,更主要地是为了在一定知识经验之上去构建学生主体的新的认知活动结构和实践行为能力,学生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建构活动本身即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探究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探究过程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本文结合一道具体实例,谈谈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式.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1.
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善于通过对教学策略的优化和调整,使个体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产生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一、开放教育观念和教学情境——有效学习的前提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谈到开放,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认识除法,三年级接触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四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五年级学习小数除法,六年级学习分数除法,可以说.除法学习存小学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同时相对于加、减、乘这三种运算,除法计算是学生出错最多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除法算理比较复杂,在计算过程中要涉及很多知识点以及需要比较高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3.
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小数除法中的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且抽象,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聋生虽然对日复一日、昼夜交替、四季周而复始等生活中的轮回现象有一定认识。但由于其听力障碍,因此接触外界的信息比较少,对高度抽象、浓缩的数学概念如“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循环节”等很难理解.因此学习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为学生构建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平台,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充实、有效的数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探究、掌握数学内容,体验、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要求学生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并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等活动发现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而又多姿多彩的交流平  相似文献   

16.
17.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真正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只有发生在与学习者的认知与知识背景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中才是有效的.因此,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的表述和呈现方式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和前提.所谓的问题解决,指的是从尝试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它包括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守候运动过程。一般可以把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应用问题,反映现实特征问题,包括来自日常生活的问题和其他学科的问题;另一种是数学中的非常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需要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方法和算法涉及到通过探索可认知的未学过的知识、方法和算法。要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模式,则无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成为深化问题解决教学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因为如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吸引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则相应的问题解决心理运行机制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扩展,进而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把握知识的脉络和结构,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已有了一些小数除法的经验,知道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对齐的道理,只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不能直接计算,要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后才能计算,所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转化”和怎样“转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考虑到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程中已运用“转化”方法解决过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转化”数学思想,又因为本节课所运用的转化依据学生在四年级已掌握,  相似文献   

19.
只要把操作活动与知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操作活动,学生的思维由动作到半动作半表象,再到表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拾阶而上,不断深入,算法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20.
方芳 《湖北教育》2003,(19):35-36
片断一 师:这些都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你还能说出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踊跃发言) 师:看来像这样的算式还有很多很多,那这么多的算式,该怎样整理和复习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学生一愣,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课堂上一下子显得特别安静)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孩子们开始小声地议论起来,但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