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乙己》(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请大家围绕小说中塑造的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课文最后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孔乙已究竟是怎样死的呢?  相似文献   

2.
有幸拜读了《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一书中的《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孔乙己)教学实录与反思》一。通读之后,受益颇多,亦引发了我对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的思考:问题可否分类?什么样的问题更适用于课堂并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以前上学时听老师讲析过《孔乙己》,后来自己当教师时也多次讲析过《孔乙己》,无论听讲还是自己讲,几乎都着眼于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方面及小说主题方面的理解与分析,而很少或较少注意对小说开头部分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状况的理解与分析。直到最近重读了《孔乙己》,才试着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并有所领会。在这里不妨略呈浅见,聊博方家一哂。  相似文献   

4.
在"孔乙己告状"①事隔一年多以后,陈爱娟老师对<孔乙己>的阅读教学,终于做了"后续工作":让学生"知道当时的孔乙己根本不会想到去告状,而且,即使去告状了,他也自己气短,因为,是他偷人家的东西在先."②这可以说是陈老师这个课例的最主要的闪光点:在完全脱离文本的"创造性阅读"之后,阅读教学终于回到了最根本的起点:文本.  相似文献   

5.
笔曾经在很多种场合下思考过:什么样才算是真正优秀的语老师?想了很久都没找到答案。网上有人戏称:真正的语老师是没有的。直到教《孔乙己》这篇章的时候我才忽有所悟。  相似文献   

6.
上课了,语文课。老师是个戴着老花镜爱眯眼睛的老头。在初三,年轻老师是很少的。今天,讲《孔乙己》。作者为什么要着力突出孔乙己的形象?我们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你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最记得孔乙已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三个层面,在三“记”之间探究“忘”与“看”的深刻内涵,一步一步真实再现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是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人”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上的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整堂课的构思是这样的:在初步通读课文的前提下,我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是怎样死的?”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归结于:孔乙己的死原因是多方面的,丁举人的毒打、群众的冷漠无情(其突出表现“笑”)、自己的麻木,再就是科举制度对他的抛弃,造成了孔乙己的最终死亡。进而引申到孔乙己的“死”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社会造成的。整堂课的板书如下:丁举人死自己科举群众打弃木笑一堂课下来,总体来看,还是很成功的。特别是这一板书,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这个…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孔乙己》,自发表以来,评论纷云。但我以为评论家忽略了孔乙己性格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虚伪性。一、“长衫君子”和“短衣小人”孔乙己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原因何在?联系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便可一目了然。鲁迅在文章开头,不惜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当时社会的世情图:严重的阶级对立,一方是“短衣小人”,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比较深奥难懂 ,就《孔乙己》这篇文章而言 ,就有许多需要解释的地方 ,这就需要开动脑筋 ,大胆创新 ,敢于抓住细节 ,设置疑问 ,寻找突破口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孔乙己》这节课中 ,老师可以抓“笑”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①谁在笑?②笑谁?③为什么笑?④这样的笑又说明了什么社会问题?经过学生细读就会发现 ,这笑有短衣帮的笑。他们把孔乙己的不幸当作笑料 ,虽然他们和孔乙己一样处在社会最底层 ,同是受害者 ,但由于他们受封建思想毒害而变得冷漠无情 ,麻木不仁 ,对剥削者充满敬畏 ,对不幸者却肆意嘲弄。他们的笑只…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记叙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三个主要场景的精彩描写道出了孔乙己最终成了"孔乙己",让读者在鲁镇酒店的小格局中看见了当时的大社会。  相似文献   

12.
赵爽  赵宏梅 《教学随笔》2016,(5):148-149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记叙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三个主要场景的精彩描写道出了孔乙己最终成了“孔乙己”,让读者在鲁镇酒店的小格局中看见了当时的大社会。  相似文献   

13.
朱强  郑园林 《考试周刊》2014,(16):25-26
<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从微观的角度写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遭受践踏、凌辱,完全失掉人的尊严,最后被社会吃掉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善良、儒雅,却善良得迂腐、儒雅得可怜。许多人认为孔乙己的死是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笔者认为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固然有弊端,但是把孔乙己的死因完全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有些不妥,笔者认为对孔乙己的死负最大责任的应是他自己。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固然对一个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清晰地勾画了“孔乙己时代”的芸芸众生相.通过一系列对比.揭示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5.
本刊2008年第8期刊登了张登平老师的《由孔乙己“盘”着两腿说起》。张老师认为: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因偷窃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小伙计再看见孔乙己时,见他“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里有些不妥,打折了的腿是盘不起来的,文章违背了医学常识,这对于曾经到异国去学医的作家来说,是个小小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一个读书人,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竟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是科举害了他?还是社会?或是他自己?他的死,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给予我们怎样的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小说,去探寻孔乙己人生悲剧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后传     
被打折腿的孔乙己自光顾咸亨酒店之后就神秘失踪了,据作者猜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那就是说孔乙己还存在生还的可能性。如果孔乙己还活着,他最终能把当年欠下的十九个钱还上吗?  相似文献   

18.
余耀清 《师道》2014,(5):14-15
不厌地拜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仔细地咀嚼苦涩的“茴香豆”,曾想为孔乙己指点迷津,曾想为孔乙己奔走呼告……时代如过眼烟云,而今迷茫之中。这个可怜的苦人儿、可悲的牺牲品、可叹的多余人似乎还在国人眼前摇头叹息,为自己?为国人?为过去?抑或为今天的教育?此话还得先从孔乙己的悲情人生说起。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上,老师正绘声绘色地讲着《孔乙己》,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室里除了我的同学外,还坐满了从县城来听课的陌生的老师。今天语文老师讲得格外精彩,可能为了加强效果,老师还使用了投影,把画得很形象的孔乙己肖像投放到墙面上去放得很大(后来我知道那是幻灯,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  相似文献   

20.
王锋 《教育文汇》2014,(22):28-28
不久前,我们教研组邱实老师上了一节《孔乙己》公开课。 学生探究交流后,邱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继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告诉学生如有疑问仍然可以提出来。不一会儿,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突然举手:“打孔乙己的为什么是丁举人,而不是地主、掌柜、短衣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