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力 《集邮博览》2010,(2):38-39
2007年,郑南初、任立忠、刘七星三位邮友,借"全国获奖邮集精品展"之机,相约欢聚洛阳。他们谈邮乐、谈绘画、谈创作、谈成败得失…但谈得最多的当然是集邮漫画。他们认为集邮漫画就是一种最能体现集邮快乐的方式。应该广泛宣传,让广大的集邮爱好者了解并喜爱这种新的集邮方式。就这样,他们统一了思想,提出"建立一个集邮漫画组织"。  相似文献   

2.
庄颖  玉茹 《上海集邮》2004,(12):3-3
2005年《上海集邮》发行员大会于11月19日在上海集邮大楼召开。受龚丽敏主编委托,副主编张乐民在会上谈了(《上海集邮》明年的改版设想。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集邮展览中,极限集邮者的用武之地有两个类别:即一框集邮类和节俭集邮类。从2002年北京市现代集邮展览的展品看,90部一框展品中采用极限集邮方式编组的有13部;15部节俭类展品中采用极限集邮方式编组的有3部。极限展品获得一框集邮类4个一等奖中的两个、10个二等奖中的5个;节俭集邮类两个最佳奖中的一个。这些数字表明,极限集邮在现代集邮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笔者根据这一届现代集邮展览谈一下极限集邮者应如何介入这两类组集方式。  相似文献   

4.
读《上海集邮》1995年第2期上戴定国先生的文章《美国的集邮人数和邮票市场》,笔者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探讨美国的集邮人数,对了解美国的集邮现状是不是有决定性意义?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方,其集邮人数的多少,实在很难推测。据美国旧金山的中英文集邮报《美亚集邮报》所刊,美国人评论一个地方的集邮现状,往往是谈  相似文献   

5.
《集邮博览)2001年第3、4期上,刊登了徐冶敏先生发表的《谈纪念邮戳与纪念戳之别》(上、下),笔颇有感受。  相似文献   

6.
2003年12月26日,《中国集邮报》在第11版刊出了一组文章,谈集邮图书出版情况。其中有一篇文章标题为“文献集邮热是一种泡沫”。这组文章刊出后,引起了广大集邮文献爱好者的反响。为此,文献集邮联谊会北京小组于2004年2月20日例会活动时,就这一提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与邮相约     
要想集邮永存,就要有更多的人认识集邮,喜爱集邮.推广集邮,发展集邮。要我谈谈几十年集邮的收益,我说集邮的特殊功能有三:  相似文献   

8.
2005年《上海集邮》发行员大会于11月19日在上海集邮大楼召开。受龚丽敏主编委托,副主编张乐民在会上谈了《上海集邮》明年的改版设想。 张乐民副主编首先汇报了今年初《上海集邮》举办"读者咨询活动"的情况。他说,今年初举办的"读  相似文献   

9.
本刊发表张立《集邮献之连环画的收藏》一(参见060254),对所列的连环画冠以“集邮献之连环画”,本人不敢苟同。又,中开头所述“无论在有关集邮献的述中,还是在集邮献的目录中,几乎难见到连环画这一门类”的说法欠妥。笔专心收集集邮连环画已有3年余,更因撰写有关章而收到许多邮友来信,有交流集邮连环画的,也有赠我集邮连环画的,可以说带动了集邮连环画的收藏;此后,我又比较深入地阐述与介绍了集邮连环画,  相似文献   

10.
集邮是一项健康有益的化活动,在众多的集邮爱好中,不乏有一批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小学的学生,集邮爱好大有人在。培养好这支集邮大军,将是壮大中国集邮队伍的源泉,也是中国集邮事业的未来与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1.
谢宇 《上海集邮》2002,(10):32-33
世界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国邮政部门和集邮团体纷纷开辟网站,一些新潮的集邮甚至建立起了个人集邮网站,或依托于商业网站建立个人集邮主页,开展网上集邮交流,与此同时,网上邮品拍卖也渐入佳境,集邮报刊和集邮网站联手推介网络集邮,如日本《邮趣》介绍集邮网站,集邮网站也为集邮报刊开辟电子版,更有如美国的《林氏邮票新闻》那样的报刊开办自己的网络媒体或电子版。不过,在“网络集邮”成为集邮界一个时尚话题的同时,网络给集邮带来的“东西”是喜还是忧,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2.
《上海集邮》2008,(10):5-5
上海市黄浦区集邮协会于9月12日下午假座五谷丰登酒家举行中秋集邮茶话会。 会上,黄浦区邮协领导分别谈了今年工作的成绩和明年工作的初步打算,并展示了为明年1月5日集邮活动日设计的生肖纪念封。茶话会上还穿插了文艺演出和有奖猜谜活动。《上海集邮》及兄弟邮协负责人等百余人出席了茶话会。  相似文献   

13.
《上海集邮》2008,(6):32-32
黄浦区集邮协会组织基层邮协秘书长于4月25日—27日赴浙江衢州进行集邮旅游,为举办基层邮协秘书长培训进行动员,同时举行集邮学术交流活动,25日下午在衢州白金汉宫大酒店会议室,宣读了六篇集邮学术论文,并由区邮协秘书长和本刊两位副主编进行点评和颁奖,获奖论文的篇目及作者为:由中国古代书法邮票谈中国书法的发展(一等奖,李鹏颖)、从木版年画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等奖,顾建新)、试谈“集邮旅游”——本会特色活动之一(三等奖,顾延培)、关于《火炬传递》邮票的感想纪念奖,叶清良)、迎奥运 传友谊 促和谐(纪念奖,陈金洋)、集邮中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值得关注(纪念奖,周正谊)。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集邮实际上是集邮进校园的问题。它与集邮进企业、进乡镇……有共通也有不同;前必须坚持集邮育人的方针,正确处理与教学工作以及素质教育的关系,才能健康、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胜 《集邮博览》2003,(1):12-12
随着因特网(Internet)日渐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意识、活动空间有了’全新的变化,人们获取知识和乐趣的途径早已与过去育所不同:在网络环境下,集邮爱好的传统集邮观念和方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类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集邮爱好可以通过网络,丰富自身的集邮生活.改善集邮环境,提升集邮层次,收获更多的集邮之乐。  相似文献   

16.
人生的情感“密码”,可从他的某一段经历或某一处“牵连”中破译。上海是我工作过五年的城市,也是“革”后重新引发我自幼而生的集邮兴致的地方。这些年,沪宁线两端,有两本集邮刊物向邮坛投放,一本是《上海集邮》,一本是“江苏集邮》。我在这一端,为《江苏集邮》忙。而我的案头,却总是有《上海集邮》摆放。  相似文献   

17.
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以其本体的文化属性作为构成基础的。本文试从集邮本体的文化属性说起,来谈文化在集邮中的主体地位。一、集邮之“邮”的文化属性“邮”是集邮的载体。“邮”的构成,最基本元素是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自1840年邮票诞生以来,邮票的形态就具有了文化的属性。这一属性主要表现在,邮票是一种有主题、有内容、有造型、有风格的艺术化的邮资凭证。人们通过邮票可以透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社会形态及文化风尚,因此邮票又有“国家名片”的称谓,这一称谓的实质是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8.
集邮工具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1)工具书 顾名思义,集邮工具书是集邮作为“工具”来使用的图书。其种类虽然很多,但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邮票目录,二是集邮辞典。  相似文献   

19.
李伟龙 《收藏》2007,(7):146-147
集邮活动的与时俱进,使得一些官方和民间的邮事部门为扩大业务宣传印制了一些集邮文化用品。这些因集邮衍生的文化用品,反映有丰富的集邮信息,因其本身印制精美、发行数量和使用范围有限,遂成为邮人竞相寻觅的收藏品。  相似文献   

20.
黄祥辉 《上海集邮》2011,(12):35-36
随着邮票销售、邮票拍卖、邮商广告等在媒体的广泛报道,上海及周边地区民众集邮的人数在增加。作为当时很有影响的日报,《申报》也已觉察到了这一点,于是在1919年7月28日至8月6日的“自由谈”栏目中刊登秋叶撰写的集邮普及文章《邮苑琐话》(图1)①,连载十天,全文长达8000余字,此文很可能是中文日报最早长篇连载普及集邮知识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