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海聋人邮协俞海燕先生转来了李少华先生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流露出他战胜死神、战胜病魔那钢铁般的意志和对集邮事业执著的爱,读来感人至深。为此,本刊全文转发此信,让少华的精神永远激励邮友们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2.
我和《集邮博览》相识已有30个年头了。伴随她同行,见证了她从单色到套色,从铅印到胶印,一直到全彩,从“丑鸭”到“凤凰”的变迁。第一次见到《北京集邮》是1982年10月,是北京一位邮友寄给我的。这本由北京市集邮协会主办的《北京集邮》创刊号,虽然只有32页,但设置了“邮票百科”、“邮风与邮德”、“邮学研究”、“世界邮坛”等栏目,文章精彩且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让我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3.
《上海集邮》2007年第5期刊出了笔者的《百年前国人在东京上海公演的〈黑奴吁天录〉——纪念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一文后,笔者即接到原地封研究会黄斌华先生的电话,说该会的会员在讨论中都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随着两岸"大三通"的实现,大陆与台湾集邮界的交流日益频繁。6月中下旬,不少台湾邮友前来上海,体验精彩世博,顺道参加两家拍卖行的邮品春拍,东方封片戳研究会抓住时机,发起沪台集邮学术交流联谊活动。  相似文献   

5.
《上海集邮》2011,(3):49-52
世博览胜[下划线表示] 世博邮碰联票11f2,1102,到支敦士登世埴邮政特别活动12Q3,台湾邮友来沪观博开展学术交流0802,明信片上历届世博会中国馆(0511),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