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鹏 《上海集邮》2007,(3):45-45
冯永祥先生《中华南极第一片》(参见020733)披露我国首次南极考察时上海市邮政局曾交付捎带1万个花卉图邮资封在南极加盖长城站日戳,除赠送市邮协理事109个外,其余9000多个下落不明。笔最近经人介绍。从华南购得上述花卉图邮资封全套10种,邮资图销长城站1985年2月加日的1号戳,为黑色首日戳,空白处盖有红色的“中国南极考察队登陆纪念”章(1984.12.30)和“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纪念”章(1985.2.20),封背盖有上海85支局的到达戳,戳号有1、5、35等。以上戳记都是手工加盖,由此也可证实中国集邮总公司制作的JF4南极实寄封盖用的是仿制戳(参见060541)。[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1997年11月15日,中国南极破冰船“雪龙号”开始了它的第14次南极考察航行,执行“一船两站”运行的方案。 考察队乘“雪龙号”从上海港启航,途经宫古海峡、雅浦岛、新爱尔兰岛、克赖斯特彻奇港,于1997年12月23日抵长城站,1998年1月25日抵中山站。3月5日从中山站返航,途经弗里曼特尔港、台湾海峡,4月5日抵上海港。“雪龙号”除完成输送两站人员及物资外,还为俄国青年站运送6台大型车辆至中山站。考察船在南极期间进行南大洋考察。  相似文献   

3.
周良 《上海集邮》2007,(1):44-45
本刊060541所载《两种南极一号邮戳》文虽短,但有根有据,一语道出问题所在。这里,我再举一个力证:当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时,我请地质学家张青松在长城站给我寄发一个邮资封(见图)。上有时任国  相似文献   

4.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启程,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的乔治岛。30日15时,"长城"1号和"长城"2号两艘登陆艇载着54名考察队员,登上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在这里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1985年2月15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南极考察是我国国力增长和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的邮电部在南极设立了长城站邮局。那时候如果  相似文献   

5.
客文达 《集邮博览》2008,(12):18-18
2005年1月3日,北京国际邮电局职工勇高迁从北京出发,前往南极执行恢复长城站通邮工作。由于媒体公开报道此事并介绍了获得长城站邮局实寄邮品的方法,使得勇高迁在南极工作的42天中处理各类邮件1.2万多件,在国内掀起一股极地邮品收藏热。  相似文献   

6.
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是各南极考察国负责管理国家南极事务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国际组织。现有29个成员国,我国是该组织的发起国之一。由我国承办的第14届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南极作业和后勤支援常设委员会(SCALOP)会议于2002年7月15日至21日在中国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全部成员国的南极局局长和代表出席会议。本次会议交流各国南极考察计划的实施情况和经验,讨论并提出保障和支援新世纪南极科学考察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吕杰 《集邮博览》2014,(2):50-50
正南极是地球上至今尚未被开发、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秘密和信息,储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一直向世人散发着诱人的气息。截止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我国从1984年11月至今,对南极进行了29次科学考察,并建立了三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2012年末,在一次集邮联谊会举办的会员藏品拍卖会上,我拍到了一枚  相似文献   

8.
南极的"极"     
2005年1月18日,我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派遣的"南 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经历千辛万苦确认找到南极内陆 冰盖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 东经77度21分11秒和海拔 高度4093米,并在该点设标 志,竖起中国国旗。这是国际上 第一支到达冰穹A最高区域 并进行系统性研究的队伍。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发,奔赴南极执行为期155天的科考任务。此次科考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极内陆建立我国第四座科考站——泰山站;此外还将在罗斯海地区为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选址。本次科考队由256人组成,其中中国科考及相关人员83人,包括两名台湾科学家和两名泰国科学家。整修一  相似文献   

10.
在本世纪初和本世纪末,各有两支探险队开赴南极。今天,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设立在南极南纬九十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当年,他们各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了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7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最后,阿蒙森凯旋班师,而斯科特等五人却永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如今,不同于阿蒙森、斯科特为祖国荣誉进行的争夺,来自美国、法国、中国、苏联、英国、日本的六名探险家组成的“1990年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探险队”,于1989年7月28日从南极半岛顶端的海豹岩出发,开始了探险旅途。经过220天的艰苦奋斗,行  相似文献   

11.
“天涯海角”形容地方僻远。我国海南省三亚市之西有“天涯海角”名胜,而阿根廷火地岛的乌斯怀亚市才是真正的天涯海角。火地岛对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国驶往南极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考察基地的船只都在这里进行补给,休整后再驶往南极。 火地岛首府乌斯怀亚市是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城  相似文献   

12.
乐明 《上海集邮》2002,(6):10-11
7月15日《南极风光》7月15-26日,第27届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大会(每2年举行一次)和第14届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在上海召开。这是我国于1986年被接纳为成员国后,首次举办的相关高层次国际性会议,约有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400多名科学家和官员出席。同时举办国际极地后勤技术装备展览会、南极考察后勤支援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1985年,中国首次进行南极考察,为此,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5万个“中国南极考察纪念封”(图1),每个售价30元;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集邮出版社共同发行10万个“中国首次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纪念封”(图2),每个售价5元。上述两种封上盖用的“中国南极长城站”1号邮政日戳,日期均为1985年2月。“南极临时邮局有两枚日戳(1、2号戳)。当时规定这些邮戳只能在南极邮局盖用。‘向阳红10号’返航到达上海,未靠岸,上海邮电管理局就派专人乘交通艇上船将戳取回封存上交了。”  相似文献   

14.
在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万米邮票‘长城’大签名‘奥运连着我和你’活动发起一周年之际,92年12月16日,一幅特制的南极长卷随国家南极考察队飞赴南极。临行前,国家海洋局局长,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严宏漠在卷上签下了第一个名字,14名考察队员也相继签了名,队长卢云春表示,要把祖国人民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愿望带到南极,把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枚从民主德国南极福斯特站寄出的实寄封,比起一般的南极封,此封包含着更多的信息,因而更加珍贵(图1)。信封右上贴一枚民主德国发行的“福斯特站”邮票,销福斯特站纪念邮戳。戳中央为福斯特像,上半圈文字为“民主德国南极站”;下半圈文字为: “乔治·福斯特”;中间日期为1990年5月25日10 时。封左边为南极图、企鹅及福斯特站示意图,南极图中文字:地磁;最下边文字为:民主德国1989-1991南极考察。信封中下加盖一枚纪念特戳,图案为南极洲鸟瞰图及从福斯特站发出的电波,电波中文字为“航空磁测”; 地球下的文字为“民主德国南极考察·乔治·福斯特站”封背加盖扁八角形船戳,图案上半部为担任本次运输任务的“极地”号船;下半部  相似文献   

16.
1973年12月14日,美国在南极地区开办“南极地方邮政”业务,当日特许寄信人自行设计“邮票”并免费投递。许多南极科学家们纷纷设计“邮票”,制作首日封以作纪念。  相似文献   

17.
穿越南极     
来自不同国家的六个人,有着同一个梦想:向世界上最遥远的大陆挑战。我对于南极大陆的梦想已有30年了。从童年时起,每当我凝视着反映南极大陆雪原和山脉的图片时,就非常羡慕走进这片荒芜环境能够生还的探险家,惊叹着他们的伟大壮举。后来,我成为一名探险家,在1986年,带领一支探险队去北极。在  相似文献   

18.
征服南极     
“南极到了。”让一路易·艾蒂安宣布说。他说话口气中带有一种挑战的味道。他熟悉挑战,他的一生似乎注定了要去挑战。这个专门从事生物学和体育营养学研究的博士,给自己创造了一系列富于冒险意味的“生活”;扬帆奔赴巴塔戈尼亚(阿根廷),徒步攀登喜玛拉雅山……后来,有那么一天,他独自一人拉着雪橇走在大浮冰上,目标是北极。终于,他在1986年5月11日抵达北极。那年他刚好40岁。 1989年远游南极的计划便始于那时。当1985年5月艾蒂安到达北极时,美国人威尔·斯蒂格也率领了一个由4名男人和一名妇女组成的探险小组到了那里。艾蒂安与斯蒂格在北极的浮冰上交换了电话号码。不  相似文献   

19.
南极磷虾     
小里哲也  王波 《钓鱼》2009,(13):55-55
南极磷虾是海钓爱好者常用的垂钓饵食。通常都认为其内部含有高蛋白,所以气味难以去除。最初,南极磷虾是用于人类的食品开发加工,然而因为采用南极磷虾而制成的产品气味强烈,难以获得认可。  相似文献   

20.
如《两种南极1号邮戳》(参见060541)所述,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的“中国南极考察纪念封”与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集邮出版社共同发行的“中国首次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纪念封”上所盖“中国南极长城站”1号邮政日戳,的确不是出自同一个戳具。除了日戳的文字笔形、线条粗细有明显不同外,笔者依照两种封上所反映的邮路信息也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