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学生》2010,(2):61-61
“留学生”这个词是日本人创造的。 唐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团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过长.因而难以更好地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就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就是当遣唐使等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一词系外来词,由日本人发明。早在我国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文化、科技发展很快,东边的日本政府就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由于遣唐使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呆很久,所以日本政府第二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时,还派遣了“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以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而“还学生”则是指在遣唐使回国时随之一起回国的学生。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现在凡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作“留学生”。何为“留学生”?@张胜年  相似文献   

3.
《今日中学生》2010,(1):76-76
“留学生”这个词是由古代日本创造的。远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驻唐时间一般不过一两年,不能在中国久留,因而无法满足日本全面深人地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为此,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开始。便加派“还学生”和“留学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留学溯源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巍 《神州学人》2001,(7):41-42
“留学”一词的来历汉语中的“留学”,据考证,应是从“留学生”一词演变而来。“留学生”一词源于唐代,为日本人所创造,沿用至今。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研究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但“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停留时间有限,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起,同时派来了“留学生”或“还学生”。“留学生”在“遣唐使”返国时继续留在中国学习,“还学生”则和“遣唐使”同来同归,但以学习为主。由此可见,“留学生”的原义其实专指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  相似文献   

5.
邓兴国 《历史学习》2005,(12):36-37
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近年来两国关系出现了复杂局面。中日关系何去何从?让我们从历史角度考察,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为了提高阅读兴趣,我们采用材料解读的复习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摘自《中外关系史讲义》问题一:唐朝时日本为什么大量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到中国?遣唐使和留学生在日本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举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现在留学生越来越多。中国去外国读书的留学生每年增加,外国人到中国来读书的留学生也是同样如此。留学生人数将随着时代发展,形成一股潮流,推动着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那么“留学生”这个词是怎样产生的呢?“留学生”一词在我国是唐代开始的,而创造这一名词的,其实是日本人。我们知道,唐王朝时,中国的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特别繁荣,与我国相邻的各国又敬畏又羡慕,他们纷纷派外交使节到中国来,表示友好,其中日本政府派遣外交使节的次数最多。日本政府为什么当时对中国如此友好呢?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想通过外交活动在中国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汉代互相就有了交往。进入唐朝以后,两国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和大批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广泛吸取唐朝的律令制度、学术文化、科学技术及风俗习惯。他们当中有些人把毕生精力贡献给日中文化交流事业,如阿倍仲麻侣...  相似文献   

8.
唐代中国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时期。“日本有识之土,由于遣隋使而一度接触到优秀的中图文化,并多少吸收了一些以后,决不会就此满足,必然益加赞叹向往,狂热地试图汲取、模仿。遣唐使的派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手段。”(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62页)以上是日本学者木宫太彦对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的高度概括。日本在“大化改  相似文献   

9.
孙倩 《华章》2014,(28)
公元七至九世纪,日本派遣大批“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僧人和留学生到中国求法和留学。他们回国后,也把中国人的一些风俗、饮食带回了东瀛。从十世纪开始,随着大批中国商人、僧侣以及移民东渡扶桑,同时日本也不断有僧侣到中国学习佛教。因此,不少中国作物、食品以及烹饪方法也相继传入日本,且传入日本的饮食文化有的至今仍为日本人民所喜爱和保留。而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米、面及豆腐在日本的传入。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一词归根溯源还是日本人的发明创造。汉唐灿烂繁盛的中华文化不但吸引了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而且还有许多“留学生”、“还学生”到中国留居学习,但中国自己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自觉的留学运动却是近代以后的事了。令人感叹的是,中国近代留学的开端,竟是得益于当时马礼逊学堂的美国老师赛缪尔’勃朗先生的因病归国。  相似文献   

11.
近百年来,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留学生的工作。他们认为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派遣本国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均能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国际交流。在日本的国际交流事业中,日本攻府是把派遣留学生的工作同国家的人材开发计划统一起来进行的。日本向国外派遣的留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研究进修生和技术进修生这几年都超过一万四千人。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2007,(2)
五代留学生的留学比例"留学生"这个词,在中国已经很熟悉了。但实际上,"留学生"这个名词,最早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不是指中国人到国外学习,而是指这个外国人到中国读书。发明这个词的,是中国盛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当时,有不少学生随着遣唐使来,随着遣唐使回,当时叫海学生。有的学生留下来较长时间在中国学习,这类学生日本人叫留学生。留学生这个词,实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批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始于1951年。到1065年,向苏联派遣八千四百多名留学生。这阶段是我国建国之后出国留学工作的“先河”,在新中国的派遣留学生工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总结和借鉴五、六十年代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经验,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出国留学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一)有关奈良时期和平安初期日本朝廷派遣"遣唐使"的史料,主要出自日本方面的《日本书记》、《续日本纪》、《日本后纪》、《日本纪略》、《续日本后纪》和中国方面的《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根据这些史籍记载,得知自公元630年(日本舒明二年、中国唐贞观四年)至894年(日本宽平六年、中国唐乾宁元年)的二百六十四年期间,日本朝廷任命过"遣唐使"凡十九次.其中包括"送唐客使"三次和"迎入唐使使"一次.此外,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成行者三次(其中包括一次"送唐客使").因此,以调整两国国交、输入中国文物制度为目的的"遣唐使",任命后成行的只有十三次.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选官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自公元630年开始派遣遣唐使以来,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在“大化改新”之后,积极仿效中国,颁布一系列法典,积极引进中国的律令制度,实行了与唐制基本相同的贡举制。比较分析中、日两国这种选官制度对中国现在的公务员制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谈日本的“国费外国留学生”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日本的“国费外国留学生”制度包宝泉当今在日本的外国留学生按其留学费用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三层:一是享受日本文部省高额奖学金的“国费外国留学生”;二是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泰国和新加坡等国,享受自己国家政府奖学金的“外国政府派遣留学生”...  相似文献   

17.
留学工作的根本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6月23日,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讲话发表25周年。25年来我们国家的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无须赘述。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同志当年高瞻远瞩的这一重大举措,我们国家的科技、教育、经济等各个方面决不可能拥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向外派遣留学生开始的。也可以说,小平同志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指示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向世界发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信号。当我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抵达美国时,西方舆论就惊呼:“迄今在共产主义世界中尚无先例”,“令人信服地表明了…  相似文献   

18.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传统教育的空疏无用愈益暴露,改革科举制度,加试实用学科,“以夷治夷”逐渐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普遍要求。派遣留学生的设想与实施,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由官方派遣留学生,进而拉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序幕。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作以回顾,以正确认识近代留学教育对中国的影响。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第二阶段是向欧洲英法等国派遣留学生;第三阶段是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这三个阶段只有性质上的区别,并没有截然的时间分期。留美教育侧重于…  相似文献   

19.
书摘     
“中国留学生之父” “留学生”一词归根溯源还是日本人的发明创造。汉唐灿烂繁盛的中华文化不但吸引了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而且还有许多“留学生”、“还学生”到中国留后学习,但中国自己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自觉的留学运动却是近代以后的事了。令人感叹的是,中国近代留学的开端,竟是得益于当时马礼逊学堂的美国老师赛缪尔·勃朗先生的因病归国。 “1846年冬,勃朗先生回国。去之前四月,先生……谓对于本校,感情甚深。此次归国,极愿携三五旧徒同赴新大陆,俾受完全之教育。诸先中如有愿意同行者,可即起立……予首先起…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在清同治以前“时有赴洋学习者,但止图识粗浅洋文洋话,以便与洋人交易为衣食计”。1872年(同治十一年)留美学生的派遣,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正式派遣留学生。这批留学生的派遣有它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