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韩少功的《白麂子》(《山花》2005年第1期,短篇)沿用了短篇小说“小切口、深挖掘”的经典结构方式。为人厚道、乐善好施的单身汉季窑匠意外溺水身亡,留下许多无法追究的“糊涂帐”,十来年后村中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似乎都格外巧合地应验在了当年欠债未还的村民身上。被认为是季窑匠化身的“白麂子”,仿佛是一块良心的试金石,搅乱了旧有的生活秩序。小说以乡村残留的“迷信”意识为原点,用活泼地道的方言口语捕捉民间原生态的生活状况,探究民间道德的生成及其复杂韵味。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被喻为"美国死亡之书",小说中的主人公杰克.格拉迪尼的死亡恐惧心理尤为突出,也是文艺理论界研究和心理学界极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其恐惧心理的具体表现入手,进而探讨造成这种恐惧心理的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3.
汉人及后代目录学家没有视《新序》、《说苑》、《列女传》为"小说",但是现在不少的研究者又把《新序》、《说苑》、《列女传》视为小说.它们到底是不是小说?该如何看待《新序》、《说苑》、《列女传》的性质?笔者着重从汉人"小说"观念、创作中"名实错位"现象、小说文体的渊源关系以及小说的特征等方面探讨《新序》、《说苑》、《列女传》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世仲的《大马扁》是一部适应清季革命形势,出于政治斗争需要而诬蔑康有为等人的章回小说。它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大马扁》的这种小说性质出发,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学界对它或褒或贬的评价,并给予它在中国小说史上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关于西游取经故事最早的小说,其影响了后世的西游故事。以敦煌变文、诸宫调及宋元话本作为比较的对象,从标题、正文两方面考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体制特点,认为其体制既"新"且"旧",既上承变文又有所突破,既接近宋元话本又稍嫌粗糙,它当是变文朝宋元话本过渡的民间口头说话形式。  相似文献   

6.
<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韩静慧继长篇小说《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出版并被央视投资拍摄成电影《毡匠和他的女儿》之后,2018年又推出新的长篇力作《锔盆女孩》。[作家连线]韩静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文学类作品几十部,如长篇小说《赛罕萨尔河边的女孩》(电影名《毡匠和他的女儿》)、长篇亲子共读小说《为谁活着》(电影名《父子战争》)、长篇小说"神秘女生"系列、长  相似文献   

7.
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运用了各种陌生化技巧,不守传统小说"常规",使小说特点鲜明。本文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陌生化技巧。  相似文献   

8.
《西游补》寓义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明末董说的《西游补》是我国小说史上一部奇独而有影响的作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列有专节介绍,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关于这部小说的"寓义",历来看法不尽一致.清代少数提及这部小说的学者,只是云它"凿天驱山,出入庄老,而未来世界历日先晦后朔,尤奇",①究竟"奇"在哪里?未予指明.清末始有人以反清排满的观点来解释这部作品,云其中"杀青大将军"、"倒置历日"诸语皆寓微意.如谓"杀青"是杀清的谐音,"倒置历日"则是指明朝复亡,或谓"孤臣心事,于无可奈何之日,犹冀天地之旋转",云云.②此说在清末民初颇为流行."五四"以后,鲁迅先生著《中国小说史略》,对此说提出了异议,认为"全书实于讥弹明季世风之意多,于宗社之痛之迹少,因疑成书之日,尚当在明亡以前".不久,  相似文献   

9.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家严家炎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鲁迅的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顶峰。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选录的《在酒楼上》,是一篇意蕴丰富、曲折幽深的文本。周作人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此篇写得最好,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最富鲁迅气氛",就是集中表现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以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檀香刑》被看作是莫言在创作上的"民间性小说实践",在这部小说里莫言有意地把地方戏曲因素引入到小说中,通过戏曲中"独白"的方式安排人物的出场,并且根据不同的角色扮演,人物的独白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媚娘和钱夫人是民间和殿堂两种文化身份的代表,表现在语言上,话语的对立交织,使得人物形象更见鲜明。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现代小说中的杰作之一,本文从《迟桂花》创作心态、人物形象、艺术匠心三个方面入手评论,认为郁达夫的《迟桂花》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理想境界渴求的强烈愿望;作者笔下的翁莲是理想化的人物,是“美”的化身,外形美和心灵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迟桂花》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是“四美”兼备(“自然的美、人体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13.
《奔月》与《后羿》两个小说的创作,同样是对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的"新编",虽其在重述过程中差异较大,但笔者发现他们不约而同的用到了"戏仿"这一艺术手法。本文试图从小说"戏仿"入手,对两个文本的"戏仿"类型进行分层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小说叙事方式的角度对莫言的《檀香刑》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了比较。《檀香刑》的叙事者由"少"到"多",叙事结构由"线"到"块",叙事风格由"西"到"中",实现了对《喧哗与骚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白轮船》和《白鹿原》采用了相同的虚景设置、现实主义与魔幻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两部小说都具有悲剧性。但《白轮船》和《白鹿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在篇幅、人物性格表现以及作家的价值取向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正>福斯特说:"小说就是讲故事。"意思即为小说是一种叙事艺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上的成就是非凡的,读者可以感受到这独特的叙事技巧带来的艺术魅力。毛纶、毛宗岗父子《读三国法》一文中写到"《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高度肯定《三国演义》一书的叙事艺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节选自《三国演  相似文献   

17.
《石玉其人》(《内蒙古教育·犁花》1999年第1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小说。一读,想起了《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包含着玉的矿石,献给厉王。厉王叫王匠察看,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撒谎欺君,下令砍掉他的左脚;武王即位后,悲剧重演,又砍掉了他的右脚;文王即付后,他抱着工矿石在荆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继而流出血来。文王派人问他"缘故",他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悲伤把宝玉叫石头;忠实的人被称为撒谎的人。"文王叫工匠剖开矿石,果然得到稀世宝玉。当初,厉王和武王若像文王这样,…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中存在一个"声音世界",其主要以大自然之音、人物话语以及民间音乐三种形态表现出来。纵观其小说作品《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民间音乐》、《檀香刑》等均有三种声音的自然融入,且以民间音乐为主。这种技法实现了民众与权利者的自由平等对话,是巴赫金狂欢化世界感受的体现。莫言重新发掘出"五四"后受到遮蔽的民间话本小说与戏曲声音,为当代文坛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20.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