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想 《新闻战线》2024,(6):48-50
Z世代群体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是信息时代塑造国际舆论格局的重要力量。优化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策略有助于促进中外青年之间的共鸣对话和共情交流,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中国日报充分整合旗下Z世代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和经验,在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张佳琪 《新闻传播》2022,(15):43-45
“Z世代”也被称为“网生代”“二次元代”“数媒土著”。“Z世代”对于新兴事物更容易接受,与此同时也更容易消费新兴事物产业链产品,他们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动漫消费作为文化消费的一部分,近几十年一直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增长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在动漫消费的基础之上,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需求逐渐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因此,动漫消费也改变着动漫产业的前进方向。基于以上,笔者期望探讨“Z世代”动漫的消费,以此了解Z世代的消费观念,并对动漫产业的营销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数字时代不仅促进了媒介融合,打破了传播屏障,更是为广告创意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文章通过对数字时代广告创意的主要活跃受众——Z世代进行分析,并针对其特征对广告创意提出优化建议,对数字时代的广告创意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阅读时代到来,“Z世代”对数字阅读和文化社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章立足于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研究现状,根据“Z世代”群体特点,通过长沙图书馆开展面向“Z世代”的阅读空间营造实践,提出公共图书馆面向“Z世代”的阅读空间创意营造策略:打造面向“Z世代”的阅读空间品牌IP,营造“Z世代”阅读社交生态圈,弘扬优秀地方文化,构建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联盟。  相似文献   

5.
姜昕骅 《青年记者》2023,(23):35-37
青年群体特别是“Z世代”富有朝气、梦想,是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好我们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推动海内外“Z世代”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让中国故事在海内外同频传播,引发共情共鸣,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6.
郝悦冰 《新闻前哨》2022,(12):12-13
当前,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Z世代”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国际上造谣生事者通过网络恶意抹黑中国形象,造成“Z世代”对中国形象的认知误解。如何打破这种误解,需要依托国外“Z世代”信息获取特点,通过现有成功案例制定传播策略,做好中国对于国外“Z世代”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社交媒体时代,媒体用户面对的信息内容渠道多种多样,他们的选择也多种多样.媒体组织要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胜出,需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用户的消费偏好,其中Z世代是媒体未来发展的关键.本文认为:游戏是Z世代接触最多的媒体内容,即使是身处游戏行业之外的媒体组织,也应思考如何通过游戏来接近Z世代.只要媒体组织能够提供高质量...  相似文献   

8.
张六超 《新闻前哨》2022,(23):52-53
近年来,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间Z世代青年,正日益成为各国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的“主力军”。推动中外Z世代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际舆论环境。如何更好引导Z世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何更好借助Z世代中国青年在对外交流方面的优势做好国际传播?如何更好发挥媒体力量来推动中外Z世代青年互学互鉴、增进友谊?这些都是主流媒体必须关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国际组织是世界权力博弈的平台,也是多种声音竞争的场域。近年来,“Z世代”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为世界事务贡献中国青年力量。“Z世代”的国际观是未来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之一,参与国际组织的中国“Z世代”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拥抱开放世界,同时也将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进行了展示。【方法】本研究在梳理总结“Z世代”国际观的基础上,辅以主流媒体对“Z世代”的报道分析和对部分在国际组织任职的“Z世代”代表的访谈。【结果】进一步探索国际组织中的“Z世代”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结论】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中国“Z世代”具有基于现代化中国国情的国族身份共识和开放包容的国际观,从“去圈层化”对外交流、全球推广“中国方案”、共建中国Z世代精英群像三个方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入国际视野,逐步成为全球议题。  相似文献   

10.
吴琦 《中国出版》2023,(24):16-19
近年来,青少年群体作为全球社交媒体的新兴力量,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发凸显。中国企业开展青少年国际传播,对助力国家发展、塑造国家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在面向青少年开展国际传播的实践中,持续推进精准传播,打造传播平台,创新传播手段,营造话语共通性、情感共通性、价值共通性,建立多元逻辑、多元共生、多元共识的青少年话语方式,以青少年视角开展国际传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胡洪江 《青年记者》2022,(23):16-18
在Z世代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这一用户群体的话语喜好、通过创新话语表达更好地贴近Z世代群体,是摆在媒体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了解目标用户的基础上,转换视角、改变语态、多重编码、开放建构,同时坚守“亲和而不一味迎合”的原则,媒体就可能“跨越代沟”,在与Z世代的互动中不断推进话语表达创新。  相似文献   

12.
杨丽斯 《新闻传播》2023,(17):61-6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拍摄工具的日益强大,分享自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微信朋友圈是分享自拍的重要渠道,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以自拍的形式进行自我呈现,从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影响朋友圈中的其他人。本文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采访深度使用微信朋友圈的“Z世代”女大学生,分析了同龄人自拍对她们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春节"新民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一个节日的象征符号。春晚自创办之日起就具有官方色彩,是国家话语权的表达渠道,"是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植入民族所传承的传统节日的体现"。([1])本文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为分析基础,约翰·B·汤普森关于意识形态的运行手段为行文思路,分析春晚以"国-家"仪式观与无差别"共同体"的途径,在观众中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出"政治的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周繁 《新闻传播》2022,(9):12-14
当前,Z世代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消费的主力军,引领了新的消费模式,品牌要精准把握Z世代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茶颜悦色是近几年大热的新式茶饮品牌,2020年开始向全国扩张,武汉店开业第一天就出现了排队几小时,花高价买黄牛的盛况;深圳店开业前据说已经排到了几万号,这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看到茶颜悦色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潜力,另一方面也令我们思考其火爆现象背后品牌塑造的成功。本文基于4P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和推广四个方面来分析茶颜悦色针对Z世代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5.
穆芊澄 《视听》2021,(6):178-179
互联网时代,移动视频App深受网民喜爱,以哔哩哔哩弹幕网为代表的长视频App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更是获得Z世代年轻受众的追棒.本文通过分析移动视频App的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化的媒体应用,发现其合理的圈层内容分发和实现虚拟在场的互动仪式体验,满足Z世代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部落化的社交需求和共享情感交流的互联...  相似文献   

16.
王沛楠 《青年记者》2022,(17):96-98
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第一代“数字原住民”,Z世代的社交媒体使用偏好对全球媒体和互联网的生态产生直接的影响。西方国家Z世代的社交媒体迁移趋势可以被概括为视听转向、情感转向和算法转向三个维度,分别代表了Z世代以音视频为主体的多模态内容生产的偏好,以情感超越事实的“后真相”为特征、迷因表情包为表现形式的公共话语形态,以精准推送和算法“投喂”取代主动搜索主导社交媒体内容分发和获取偏好。中国的国际传播应当在平台出海、话语转型和内容分发层面发力,提升对Z世代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观照了大众传媒在南非足球世界杯报道中,如何想象性地构建了"意识形态共同体"、"地缘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以及"战争共同体",揭示了当代中国传媒和国人多元复杂的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18.
朱萍  赖婧怡 《东南传播》2024,(2):122-124
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到来,社交媒体带给用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连接的重负,在为了连接穷尽想象后,用户开始寻求“解脱”。Z世代群体作为社交平台使用主力军,在数字过度连接下,一部分受众开始选择不去使用或间歇性摇摆使用社交平台,通过适当的数字断连以减轻媒介信息过载所带来的焦虑与依赖。抵抗技术,正在成为算法时代的一种反向潮流。本文基于感知过载理论和传播仪式观理论,以豆瓣“反技术依赖”和“数字极简主义”小组为样本,探究Z世代群体在社交平台中进行“仪式化”数字断连的动因及其重塑的意义价值,对寻求合理数字断连路径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张珂萱 《视听》2023,(3):103-106
作为新国潮节目的主要消费群体,Z世代构建的趣缘圈层正在重塑话语结构和传播格局,基于圈层“聚”与“破”逻辑实现的圈层传播成为当今传播的主要机理之一。为实现在Z世代群体中的“破圈”,新国潮节目应掌握文化圈层传播机理,遵循微观层面上由文化认同驱动的圈层破壁,中观层面上文化交融吸引下的圈层交往,以及宏观层面上基于价值竞合的圈层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