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英译由来已久,译本数量惊人。与传统纸质译本传播方式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论语》英译本传播更具多样性与开放性、研究性与普及性、可读性与包容性特点。《论语》英译本的网络传播,有助于世界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论语》英译研究的适用性,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以威利、理雅各以及刘殿爵的英译《论语》中的个别翻译范例开展功能语篇分析。通过给予三个版本客观的评价,来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为中心,梳理了译者通过其翻译活动阐释中国核心的哲学思想。理雅各的翻译活动推动了中西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包容与融合。他的译本也成为19世纪中西对话的重要媒介,为西方社会理性、客观、科学地看待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架通了桥梁。通过研究《论语》英译有助于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话语竞争力,反推西方汉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态度,寻求中外译者的协同交流。  相似文献   

4.
张旭 《英语广场》2024,(7):31-34
《论语》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了解儒家开创者孔子的思想,《论语》是不可或缺的,它提供了有关孔子思想最为重要的材料。同时《论语》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论语》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得到广泛流传。颜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使颜色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笔者以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三种《论语》译本中关于“色彩”的不同译法为切入点,浅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章从《论语》的思想内容和风格形式出发,对比分析了理雅各和韦利两人的英译本,借以研究中国古籍翻译经验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郑易 《海外英语》2011,(7):210-211
古汉语单音节字用法多变、词意灵活,"莫"字有四种特殊用法,内涵各不相同,汉语解释就各不相同,更增加英译"莫"的困难和挑战。国外汉学家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单音节字的词性和涵义,出现见仁见智的各种译法。通过辨析六个英译本中,"莫"字做无定代词、通假字以及两个特殊涵义的用法,发现六个译本中没有哪一个译本是完全正确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不仅对原文内涵要有充分的理解,还应知人论世、把翻译具体词语和孔子的儒家学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最贴近原文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基于语料库技术,该研究自行构建一个小型语料库,并利用Antconc4.2.0检索软件对《论语》两个英译本(理雅各和华兹生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该研究专注于词汇和篇章两个层面,旨在探讨翻译目的、译者身份、显化策略以及语言差异对译者风格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两译本的译者风格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在共性方面,两个译本都注重强化译文的衔接性,强调添加连词、人称代词主语等方式。在特性方面,华兹生作为学者型汉学家,词汇丰富度更高,主要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文化负载词,且显化策略在连词使用上更为突出;相对而言,理雅各身份为传教士型汉学家,他的基督教倾向在译文中更为显著,语篇也更为简洁且流畅。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体现出的教育思想和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一样散发着理性和智慧之光,因此,如何强化其精髓的教育思想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英译当中,Thomas Cleary与Arthur Waley两位译家都对孔子的思想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译文的表达也精益求精,力求忠实通顺,并尽力保留原文的风格,译文许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并不是说,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就很到家。基于此,选取《论语》的部分选段,就两位大家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时代的《论语》英译本多达二十种以上,理雅格、韦利和安乐哲的译本译于不同的时代,也是影响较大的三个经典海外译本。虽然三个译本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但由于翻译目的和译者主体的差别,翻译策略也呈现细微差异。三个译本因各种因素的局限,都存在对原文的误译。  相似文献   

12.
以“武侠世界”英译网站上《一念永恒》英译本的读者评论为研究对象,采用情感分析与文本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量化与质化分析,从宏观整体与微观特征两方面真实考察该译本在北美的实际传播效果。研究发现,海外读者整体上对《一念永恒》英译本呈正向情感态度,接受效果较好。微观特征情感分析方面,读者对译者、人物纬度的情感评分较高,情节以及叙事次之。海外读者对该译本的接受和喜爱的原因是,读者被小说中的建构的虚拟世界(人物、情节、叙事)以及异质文化所吸引,同时读者在武侠世界网站这一虚拟平台上留言评论自己的感受,与译者直接互动并参与翻译,较强的参与感优化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些评论重新阐释与传播了该译本,使译本在英语世界产生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论语》作为中国重要的古籍之一,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在《论语》英译研究中,学界多从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来进行研究,鲜有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者。本文将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在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体现了译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对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适应和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准确传达了《论语》的精髓,真正搭起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对比"君子""道""觚"等具体词语在理雅各、威利和黄继忠的《论语》英译本中的翻译,再次揭示出恰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所言,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着切线关系、延续关系和互补关系。并且这三种关系之间彼此平等互补,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5.
《论语》英译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各类英译本数量已达60余种。在漫长的翻译过程中,它不断地被学者与译者在语内层面和语际层面进行诠释和翻译。《论语》的英译经历了由西方传教士主导、西方汉学家主导到国内译者渐渐占据主导的过程,分析其译介过程中译者主体身份与传播效果的变化,有助于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外宣。  相似文献   

16.
纽马克为了缩小传统翻译术语的差距,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他认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优劣,因此他反对一味推崇交际翻译。他认为在很多情况下语义翻译仍然是适用和必要的。从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来看,理雅各的语义翻译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保留原作的形式、内容、特色和韵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出发,对潘富恩和温少霞、赖波和夏玉和、威利的《论语》英译本中个别范例进行纯理功能分析,旨在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可以作为一种评价标准,为译本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模因论的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在西方的传播,分别经历了选择,适应和变异的动态进化历程,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规律,儒家文化模因能及时地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它得以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群中进行广泛而成功地传播。  相似文献   

19.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20.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