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MU5735空难报道及用户评论作为典型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其对MU5735的报道倾向于主要采用预期新闻,方案和恢复性新闻次之,报道整体基调以积极情感为主,但不同报道框架下用户情感反应存在差异。据此,可以优化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建设性新闻的报道实践,实现其安抚社会情绪、化解社会风险、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将数据可视化运用于各类新闻报道中,并形成一种固定的报道模式。近些年来,数据可视化因其具有客观真实、清晰直观等特性开始被运用于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本文以“3·21”东航MU5735坠机事件为例,分析数据可视化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呈现方式、优势及缺陷,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以促使灾难新闻报道能更好地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  相似文献   

3.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察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个最佳场域。争议性新闻事件由于其自身的争议性,势必引发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因此,新闻媒体采用什么样的信息组合方式或日框架来磨合信息,进而以何种新闻图景呈现事实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家媒体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框架理论,探讨媒体是如何设置新闻框架、再现这场争议,进而影响或引导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  相似文献   

4.
刘瀚博 《新闻传播》2023,(4):105-106
2022年3月21日14时38分许,东方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的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藤县掉落,并引发山火,机上载有乘客123人、机组人员9人。坠机事件发生之后,东航、当地的武警消防和应急管理部门都紧急行动,一同前往开展救援工作,而全国人民也在通过各大新闻媒体跟进事件的最新进展。从之前的天津滨海爆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从当初的汶川地震到后来的河南暴雨事件,灾难新闻的消息报道不仅要客观真实、及时公开,还要注重媒介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沈爱君 《今传媒》2016,(2):45-47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直都是媒介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争议性事件、框架理论等概念的梳理,从传统媒介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编码—解码理论视角出发,分别讨论了争议性事件报道中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和相应的互动策略,从而为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念 《新闻世界》2013,(7):346-347
【摘要】新闻事件报道中,媒介起着再现事实本真和重塑现实,引导舆论的功能,并影响着受众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探究分析兰考县“袁厉害事件”始末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从而探讨媒介的框架建构在社会事件报道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官权富”的新闻总在网络上频繁掀起舆论大波。当这类事件发生时,大众媒介趋向于将事件简单标签化,进入二元对立的“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夺取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缺乏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盲目反精英、反权威、反体制的民粹主义倾向。文章从媒介框架理论和“官权富”事件的媒介再现出发.结合中国留学生在美遇害的“南加大枪击案”的舆情传播过程,对其中缺失的新闻真实性和理性的公民媒介素养进行分析,呼吁“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的理性回归,建设一个客观理性的媒介文化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8.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9.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文学评论,新闻作品的分析并非简单的文本分析,更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问题。新闻分析所要涉及的理论问题非常广泛,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当中的许多基本观点和重大命题都将运用于新闻分析的原理与实践,本文试图运用新闻传播理论,探讨如何建构科学的新闻评价体系。 新闻文本,不论是消息、通讯、评论还是摄影,都是新闻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作为载体,媒介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危机传播的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了解和重视,而新闻媒体作为危机信息的主要发布者,在传播过程中作用重大。对新闻媒体在进行危机报道时对新闻框架的选择进行分析,并结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对不同文化类型国家的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新闻框架使用情况进行比较,探讨文化对框架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危机传播中的新闻框架的使用与文化因素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各国及各媒体所采用的报道框架均有不同,本文以"3·8马航失踪事件"为例,着重分析《中国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在事件发生后一周内的信息源、报道框架及新闻基调的使用,发现两者报道主要以正面基调为主,当中《中国日报》较多采用政府信息源,并积极关注事件进展,而《新海峡时报》则以评论及人情味框架为主,反映了其避重就轻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呈现在内地媒体新闻文本中的境外灾难事件的新闻框架及框架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选取《中国青年报》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国际新闻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内地媒体关于境外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是一个客观、人道主义、中国角度和媒体实力的新闻框架,论文认为事实性质、媒体所在国因素和媒体实力是形成这一框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南方日报》自2009年7月1日到2010年6月30日的“节能减排”新闻报道为研究分析文本,通过内容分析法,来了解新闻媒体是如何处理“节能减排”新闻,并分析其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15.
本人关注的问题是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内媒体新闻文本中呈现的新闻框架。将选取国内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天津日报》在8月13日至8月20日的196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依托,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媒体对爆炸事件的报道数量、报道版面、信息来源、报道议题4个方面进行建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的新闻建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特点,对公众的公共健康观念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自杀是一个争议较大且研究意义显著的问题。现有研究指出:面对自杀这样的敏感议题,媒介在进行新闻生产时,应该加强对舆论和公众观念的引导,将自杀行为当作一种公众健康问题来进行报道。本文以2019年12月南方周末关于北大女生自杀事件报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框架理论视角分析该报道自杀议题的媒体呈现方式,并提出两点规范性建议:在概念系统层次构建理性同情、以人为本的新闻框架,在文本结构层次构建融入结构性问题和权力因素的新闻框架。  相似文献   

17.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与制作呈媒介框架主导型;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嬗变,公民开始介入新闻的生产过程,开启了公民框架与媒介框架联手制作新闻、建构现实世界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搜集凤凰网发布的关于"毕福剑言论不雅视频"的相关报道后,对全部新闻文本进行分析,结合框架理论的相关内容,从新闻框架的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剖析网络媒体对事件发展的评价、态度和看法,进而得出新闻报道的框架。  相似文献   

19.
崔云珊 《今传媒》2020,(4):19-27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湖北日报》和财新网的涉医报道为样本,通过新闻文本的框架分析,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的媒介形象特征。研究发现,两家媒体遵循不同的新闻框架,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集体形象有"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型与"专业严谨、精益求精"型,个体形象有"先锋党员模范"型与"平民草根英雄"型,《湖北日报》采用散点铺陈的叙事方式营造积极乐观的语境,财新网则偏重焦点透视的叙事呈现严肃冷静的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政治控制和专业控制、媒体的市场化程度和读者群定位是造成框架差异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20.
胡阳 《记者摇篮》2007,(1):17-18
近年来,新闻媒体间的竞争烽烟四起,所有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独家的、有特色的新闻。其中抓好灾害性新闻(亦可称之为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是媒体时事新闻之间竞争的筹码之一。新闻实践表明,在灾害性突发新闻面前谁的报道客观、准确、丰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谁就有可能牢牢地吸引读者。所谓灾害性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害、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新闻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山体滑坡、坠机事件、车祸矿难、瘟疫流行、屋倒楼塌等等。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害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因为它们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