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身体成为传播学的前沿热点,研究身体甚至被视作一种学科创新。论文指出传播学真正缺乏的不是作为研究对象的身体,而是作为研究视域的具身性。正是由于学界对身体与具身在一系列元问题上的认知偏差导致了当前具身传播研究领域呈现出繁荣中的混乱局面。据此,对具身性进行思想溯源,发现其深刻根植于现象学脉络。而在当代,具身性进一步在后现象学路径中从“身体-世界”的知觉具身结构被拓展为“身体-技术-世界”的技术具身模式。与此同时,指出传播学引入具身性预示着旧有离身知识型的解构和新的具身知识型的正在生成,并意味着将传播学导向一种媒介存在论及(后)现象学方法论的全新视域中。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屏幕正在成为最重要的元媒介传播载体。本文试图在身体现象学的视域下,围绕“具身性”概念,窥视并探讨手机屏幕对视觉传播的影响,围绕“眼-手-界面-时空”的身体图式展开,探讨智能手机对人的视觉和身体习惯的深度改写。  相似文献   

3.
姚争  徐学明 《传媒》2024,(4):13-15
口语时代,人与人的交流需双方同时“在场”,纸质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状态,使得人在传播过程中得以“离场”;及至大众媒介时代,广播传播人声、电视呈现人像,“面对面”的沟通再次回归;而数智时代,AI主播以及ChatGPT、文心一言等软件的大规模应用,让真实的人“再离场”。但正是由“再离场”所引发的人类隐忧,使得口语传播活动对于具身性的原初关怀再次得到凸显和呼吁。“具身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回归与强化,真人之间的在场交流感更加不可替代。人们更多地期待身体的“在场”。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将具身体验与信息传递过程深度融合,使得传播生态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主要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具身传播趋势下,档案信息传播向具身化转变的实践中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技术可行性,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为档案信息传播带来的实现交互叙事、提升视角体验、跨越时空边界、创新传播模式等机遇,以及所面临的影响内容呈现、削弱传播效果等挑战,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信息传播中风险监管、内容挖掘与技术利用三个方面的创新实践,以期为我国档案信息传播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智能手机、可穿戴媒介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媒介技术与人的身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技术驱动下身体在传播领域里呈现出的融合、延展、共生、共情等是其部分特点.本文对融合转型中主流媒体的相关探索进行思考,借具身传播的实践价值助力主流媒体融合转型.  相似文献   

6.
陈昊 《东南传播》2022,(4):12-15
2018年,中国的传播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身体转向,长期以来“缺席”与“离场”的身体开始受到重视,并初步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本文基于2018-2021四年间北大核心期刊的7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提炼归纳出具身传播研究的五个热门话题:传播研究中身体的缺席回归及内涵探析、具身理念下的理论考古、智能传播下的新型在场与具身批判、作为研究与分析方法的具身性和具身传播研究范式探寻。以期在梳理总结我国具身传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当下具身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传播的具身性和媒介的具身性两条路径,前者关注在场与缺席、具身与离身等二元范畴,后者则看到媒介在连接人与世界时的消失和退隐。通过与思想史的对话,本文认为具身性对于媒介本体论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媒介具身性意味着,媒介在提供可见内容的同时隐蔽了自身,以不可见的状态他律着其他社会场域并组织起社会的时空秩序,使人无法觉察到是媒介本身组织和建构着这个世界。媒介的不可见性与可见性的这种相反相承的关系,使媒介技术体系本身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幽灵。  相似文献   

8.
赵海明 《新闻大学》2022,(7):14-26+116-117
当前学界对于“具身”概念存在望文生义的挪用和误解。从认知科学革命中的具身认知转向以及回溯现象学的具身概念,可以发现身体是具身认知与实践的本源。机器作为传播主体则打破了“传播是人类所独有”的观点假设,通过人机交互的具身传播实践,创造情境化的意义空间与传播情境,这将深刻地影响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行动方式。仅从身体或媒介的单一维度讨论“具身”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而以人机传播为切入视角能够兼顾身体与技术两个维度,使“具身”不再是孤悬的理论。基于此,具身传播是不同传播主体间并行的、高度互动的耦合现象,主体间的意义创造构建着全新的传播情境,从而也会重塑人的身体经验和具身认知。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使“后人类”时代的隐喻从科幻走向现实,数字媒介逐渐成为人类意识和生存经验中不可取代的部分。在当前工具理性长足发展而价值理性空场的情形下,具身传播中的“休谟问题”尤为凸显,针对技术内化于身体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格局的改观以及人机“双重异化”问题,我们需要从价值理性、关系思维出发对智能发展进行契合“绝对命令”的伦理设计,深刻剖析人、技术及其共生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智能手机、可穿戴媒介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媒介技术与人的身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技术驱动下身体在传播领域里呈现出的融合、延展、共生、共情等是其部分特点.本文对融合转型中主流媒体的相关探索进行思考,借具身传播的实践价值助力主流媒体融合转型.  相似文献   

12.
强亚莉 《传媒》2023,(7):50-52
具身传播将具身体验融入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为传播生态环境赋予新的内涵。随着具身传播与VR新闻报道的逐步结合,VR新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VR新闻生产方式已不符合具身传播的时代趋势,推动VR新闻报道完成具身性转向已成为VR新闻领域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梳理具身传播的概念与特征,探析VR新闻报道在具身传播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VR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提供可行性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超脱传统传播观中的离身预设及技术工具论的观念,是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新要求.本文认为,主流媒体应由单向度的内容生产者转变为集内容生产者、活动组织者和信息分发者为一身的“内容运营者”.  相似文献   

15.
16.
主流传播学对于“身体”的研究,主要强调身体背后的意识和话语实践,而往往“遮蔽”了对身体本身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去身体化或离身理论的研究范式在以移动传播为主导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以“媒介:身体的延伸”和社会空间理论重新思考具身传播的必要性,并且探讨了关于具身与具身化的具体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下表现为有限的具身,而当下移动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具身已经进一步发展为具身化。  相似文献   

17.
郝丽君 《今传媒》2023,(10):17-20
数字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正在重塑“身体”的概念,具身的传播方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虚拟演唱会、沉浸式艺术展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基于此背景,本文概述了技术对身体在场概念的重构,分析了具身视角下虚拟消费的发展与转型,并提出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消费方式呈现更多可能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问题,技术的进步不能缺乏人类的慎思。  相似文献   

18.
孙爽 《新闻世界》2020,(2):67-69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在我国呈井喷态势发展起来。本文以"抖音"为例,分析了短视频的具身传播特征与发展困境,并提出未来短视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在我国呈井喷态势发展起来。本文以抖音为例,分析了短视频的具身传播特征与发展困境,并提出未来短视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2,(1)
元宇宙是用户以数字人形态进入虚拟空间活动的一种场景,是从小说想象延伸至产业的概念,正在被设想为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本文认为元宇宙是典型的具身传播,是基于VR应用基础上的游戏与社交深度融合的场景再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从具身传播视角分析了互联网三个演变阶段:感官的"看得见听得着"、触觉的"感受到"、意识与身体的"想得到摸得着",而元宇宙就是第三个阶段的大脑意识带动身体融入虚拟空间的场景想象;并进一步从空间、时间、规制等角度分析了元宇宙不是一个虚拟的伊甸园再造,以及如何看待人与元宇宙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