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切入点,结合已有学术成果的研究,对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代表性网络谣言进行剖析。网络谣言具有社会互动性、隐蔽性、迷惑性、即时性和蔓延性,易使大学生改变对事物的价值评价、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摇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应对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需要政府、媒体和高校各司其职,同时,也需要大学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的头脑应对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各类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谣言也随之而来,影响深远,特别是对处于拔苗孕穗期的大学生具有深远影响。从疫情网络谣言的基本问题入手,深入阐释了疫情网络谣言的概念及特征,并从各个学科的角度综合分析了疫情网络谣言传播背景下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与此同时,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价值引领;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构建育人体系;以推进网络空间治理为关键,营造清朗环境;以塑造优良家教家风为基础,着力言传身教;以主动调节心态为根本,强化认知能力五个方面深入探寻了路径。  相似文献   

3.
议程设置理论对于大学生廉洁观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廉洁观教育,强化廉洁舆论至关重要。腐败亚文化、官本位思想与功利主义思潮、涉腐网络政治谣言、层出不穷的贪腐案件、多元价值之间的冲突等,是新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廉洁观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有必要加速议程融合,创新廉洁教育内容、方式与方法,加强涉腐网络舆情引导,发挥高校教师的议程设置者和把关人角色,培育大学生廉洁意见领袖,发展大学生社团,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大学生廉洁观,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据CNNIC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4年12月,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在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上达到最高,为63.9%。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高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时,不可避免要遇到网络谣言。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匿名性强等特点,作为网络大军的主力军,大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的认知和应对情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知和行为进行数据分析与原因研究,并最终从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林筠 《东南传播》2014,(5):105-107
谣言传播是新媒体信息时代值得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大学生是信息数据热衷的阅读者、使用者和生产者,尤其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率之高,接收及传播谣言的情况不可小觑。本文基于两则大学生谣言传播的案例,对大学生微博谣言接收、传播及辟谣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谣言所折射出来的大学生思想心态,思考辟谣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章韵洁 《视听》2016,(12):99-100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网民发表意见和观点的重要平台,但计算机互联网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谣言就是其中之一。网络谣言种类多,涉及面广,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近年来,涉警网络谣言更是大幅度增加,不仅损害了公安队伍的形象,影响警民关系,而且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了解涉警网络谣言的传播及其特点,加强涉警网络谣言的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黄河 《大观周刊》2012,(4):50-51
在网络文化覆盖渗透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网络文化不仅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出现传统和现代的新型组合。  相似文献   

8.
梁芷铭 《新闻界》2014,(4):63-65
网络谣言是当今信息社会的一大痼疾,其背后的实质是人们诚信缺失在赛格空间的表现。治理网络谣言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加强社会诚信伦理建设,从源头上清理造成诚信伦理缺失的种种问题,从而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叶元龙 《新闻世界》2014,(10):121-122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谣言也开始引起更多人的重视。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对网络谣言传播危害的分析,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众多网络谣言事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知识水平较高、媒介使用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成了很多网络谣言的助推者,甚至是直接制造者。因而,研究大学生参与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网络谣言对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严重危害性。基于多模态和趋近化理论构建网络谣言的趋近化模型,从空间、时间、价值观、情感和认知五个维度定性探讨网络谣言中的趋近化策略,归纳其常见表达,发现:网络谣言内容具有典型的趋近化特征,普遍采用五类趋近化策略的一种或多种策略;涉及文字、图像、声音、触觉、嗅觉、数字、颜色、符号等多种模态,同一模态可包含多种趋近化策略,并与其他模态中的趋近化策略同时作用;一种趋近化策略还可成为其他类型趋近化策略的先决条件。研究有利于从语言和非语言层面探究网络谣言的认知机制,为公众识别和终止传播谣言、权威机构辟谣及AI自动识别谣言技术开发等方面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已成为社会公害、网络“毒瘤”,不仅易使人受骗上当,损害社会诚信,破坏公共秩序,影响正常社会生活,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直接危及到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为此,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我国的相关治理工作经过不断调整,正逐步走向常态化和法制化。与2012年的治理方法不同,2013年政府在继续加大对网络谣言的删除、取缔和关闭非法网站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网络谣言发布者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扩散方式多、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给个人、企业乃至社会造成诸多不良后果。政府应当加强网络技术监测,推行网络实名制,将谣言控制在萌芽之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网上辟谣机制,使谣言暴露在阳光之下;注重教育与引导,强化规范与监管,让谣言无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4.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后,随着碘盐可防核辐射、中国食盐将遭受核辐射污染等谣言通过手机和网络的散播,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碘盐抢购风波。本文从谣言的传播过程和特性出发,研究了谣言传播中出现的新特点以及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同时提出政府在谣言控制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建议尤其要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控制、监测与预警。  相似文献   

15.
社交化媒体经历了从中心化大众传播到去中心化群体传播再到再中心化的匿名传播阶段,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加速、影响扩大提供了基础条件,谣言机制也因此发生了把关缺失与匿名传播致使“公关危机”、新闻失实与群体感染催化“谣言风暴”以及线上线下联动与泛娱乐化现象加速“沉默螺旋”的群体传播嬗变。文章围绕谣言机制的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集中公共话语权与重塑新闻伦理价值观、防治网络暴力与构建舆论和谐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社会公信力与规避“塔西佗陷阱”等对策,试图从“防与治”角度瓦解和消融社交媒体中的谣言机制,保障网络舆情的良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3,(19):42-45
网络谣言基于网络这种工具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的传播形态,传播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谣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经过参与者的加工、评价、提出意见,于是完成了舆论的畸变。网络谣言舆论并不是在评价社会事实本身,而是在评价通过谣言所负载的社会信息。由于谣言所反映的这些信息一定指向某一社会事件,因此,网络谣言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7.
蔡桢  李新华 《新闻前哨》2013,(11):104-106
近年来,国内网络谣言不时出现,而且成愈演愈烈之势。这些谣言侵犯他人权益,扰乱社会生活,破坏经济秩序,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整体利益。社会有识之士和人民群众强烈呼吁清除网络谣言、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本文重点分析网络谣言产生、传播的根源,为清除网络谣言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熊争游 《大观周刊》2012,(21):116-117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恩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基础、舆论环境、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谣言的认知情况和处理方式,探求遏制微信朋友圈谣言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具有速度加快、可信度增强和传播主体隐蔽性加强等特点,往往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政府应及时公开事实真相,强化新媒体谣言预警、辟谣和监督机制,依法惩处谣言的散布者,维护网络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