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张伯驹的收藏活动中,有一个人物曾经多次出现,此人名叫白坚甫。白坚甫是一名书画掮客,其经手一批包括苏轼《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在内的大批文物珍玩。张伯驹的藏品中有一些就是从白坚甫手中购得。早在20世纪30年代,白坚甫就与张伯驹相识。当溥儒意欲出售《平复帖》时,白坚甫曾与张伯驹展开竞争。白坚甫收购未成后,又继续联络张伯驹,提出高价求购《平复帖》。20世纪40年代,张伯驹、白坚甫二人还曾共同参加北平余园诗社的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白坚甫巧得明代脂砚。因脂砚的出现,白坚甫和张伯驹又有了一次交集。  相似文献   

2.
以荣宏君所辑录的张伯驹与周笃文晚年62通书函为依据,既可以概括张伯驹晚年的“名山”事业,也可以阐释这些书函的多元价值。张伯驹晚年一如既往地谦虚谨慎,闲暇时喜好游园、赋诗;更多的时候,他不顾年老体迈,为成立中国韵文学会鞠躬尽瘁。《翰墨留青》的多元价值包含书法艺术价值、文学创作价值、思想研究价值、物候价值等。  相似文献   

3.
《佛学与戏剧》是张伯驹1932年撰写的关于戏剧的理论文章,通过对佛学与戏剧的比较,认为二者均对人生有彻底的解剖,因而具有维持人生永远安宁之功效。沿着张伯驹的思路对佛学与戏剧的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做出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对该文章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张伯驹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艺术精神贯穿了张伯驹的一生。艺术精神成为进入张伯驹精神世界的最有说服力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张伯驹一生的字号、斋号、别号等很多。比如“丛碧”“平复堂主人”“展春主人”“春游主人”“好好先生”“京兆”“中州张伯驹”“重瞳乡人”,等等。张伯驹一生先后刻了许多印章,有斋号印、雅趣印、姓名印、鉴藏印等。以翔实的数据就张伯驹先生的印章及用印情况和用印艺术做深入研究。发现世上流传的张伯驹先生的字号、斋号、别号等并非都入印使用,现整理出的张伯驹的27枚印章,特点有异、蕴藏文化丰富,但使用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5.
最后的名士在故宫博物院,有几件绝世珍宝和一个人有关。他叫张伯驹。张伯驹生于1898年,河南项城人,生父是张锦芳。张伯驹6岁时被过继给了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1915年,袁世凯决定成立盐业银行时,张镇芳是董事,并出任总经理。张伯驹19岁考入袁世凯的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受训,毕业后进入军界。但是张伯驹不满军阀混战,退出军界,进入父亲创办的盐业银行。可他并不喜  相似文献   

6.
考察《续洪宪纪事诗补注》中的“寒云想象”以及相关讹误与缺失,借此深入理解张伯驹对袁氏政权的认识把握及其如何形塑了张伯驹的人生方向。作为“文化现象”的张伯驹脱胎并超越于清末至民初的历史背景,也缔造并丰富了民初至当代的文化景观。对历史的还原与朗现亦将强化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与重建。  相似文献   

7.
《离骚》描写本草有22种,其意义在于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艺术效果,这种描写对后代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也真实地反映了医药文化的发展历史。《诗经》中药物描写的比兴之义是原始的近乎功利主义的,而《离骚》中药物描写的比兴之义是文学的,属于审美范畴的。  相似文献   

8.
宗璞的《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普遍赞扬,并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精心安排的"南渡"、"东藏"、"西征"不仅意味着这部小说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地理观念,而且背后表征着中外政治文化冲突而带来的具体历史事件。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小说背后的诸多异国形象,也就成为其题中之义。小说文本是抗战历史的真实缩影,也折射出宗璞独特的文化视角,进而展现出作者对文化中的"他者"与"自我"的反思。因此,本文将尝试对以上三部作品中的日本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作家创作与宏观文化观念之间的纠葛。  相似文献   

9.
以目的论为研究视角,探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的翻译方法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影响。研究发现译者以传达政治思想、树立中国大国形象为首要目的,拥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在翻译过程中灵活使用意译、增译、省译等各种翻译方法,以提高译文的语内连贯性,帮助译文读者了解和接受原著的政治思想,感知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0.
越王勾践的形象在《国语》和《史记》中都非常鲜明生动,两书通过叙述勾践复国灭吴的历史大事,表现了他礼贤下士、发愤图强、忍辱负重的政治家风采。而《史记》增加了勾践卧薪尝胆、滥杀功臣等在别的史书中没有的情节,使勾践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  相似文献   

11.
西方大力传播中国文化而产生深远影响的西方女作家中,首推美国作家赛珍珠。她以安徽宿州的农民生活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大地》,并且因为《大地》"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真实且取材丰富"和她的个人自传《我的中国世界》而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章旨在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从作家的外部研究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赛珍珠所描写的中国与现实中的中国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呢?还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文章从形象学外部研究的角度看待赛珍珠笔下的跨文化交流,旨在深入认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更好地引导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正张伯驹一生有两件事最得意,一是京剧从师余叔岩,二是收藏陆机《平复帖》。1928年张伯驹去世时,其表弟李克非为其写了一首挽联,联云:"忆当年福全楼馆,粉墨登场演卧龙,步叔岩余韵,堪称千古绝唱;看近岁丛碧山房,群贤同观平复帖,附士衡骥尾,无愧万世留香。"分别对先生一生的得意之事进行了概括。余叔岩生于梨园世家,其祖父余三胜,工老  相似文献   

13.
一、《蔡文姬》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属于艺术范畴的历史剧,则是历史生活的形象反映和历史人物的艺术再现。它要求以真实的史实为基础,把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然后在史实的基础上和历史剧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有限度的夸张、想象和虚构,构成完整的情节,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蔡文姬》也正是这样。郭老说:“我写《蔡文姬》,一部份是根据历史上的材料,一部份是我编造的。有些人物是虚构的,有些事情的过程也是想当然的。”①在《蔡文姬》的创作过程中,作者运  相似文献   

14.
张伯驹在其30岁生日时写下的《八声甘州·三十自寿》,是其关于自身命运的言说。从韵律格式上看,张伯驹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地微调固有的词律。从精神意涵上看,该词分为八层,逐步明确词人一生的志向。从时局观看,词人一直用棋局来看待历史沧桑变化,始终渴望国家的统一和昌盛。  相似文献   

15.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8,(1):22-25
裕固族《格萨尔》研究是格萨尔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裕固族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纵观近30多年来裕固族《格萨尔》研究,主要集中在裕固族地区《格萨尔》的流传情况、裕固族《格萨尔》的文本分析、裕固族《格萨尔》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对裕固族地区流传的《格萨尔》不同语言版本、故事结构、文学内涵、文学形象、历史关联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存在着《格萨尔》故事流传地分析不够细致、文本分析的广度欠缺、比较研究缺乏背后的文化分析、研究视角单一等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克服。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历史发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故事发展情节方面还是在人物描写刻画方面都十分深刻且形象。《水浒传》通过演绎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展的整个过程来对起义英雄人物形象和性格进行塑造。比较典型的人物有林冲、武松、宋江等英雄人物,而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刻画可谓是淋漓尽致,就《水浒传》中的武松人物形象展开研究,以便更好地探讨《水浒传》整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和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关羽秉烛达旦读《春秋》的故事有其文化渊源,而"秉烛达旦"则促成了关公文化中"秉烛读《春秋》形象"的生成。这一形象已经成为关公文化的文化符号,此文化符号涵容了"关公文化"的深厚积淀,可以在海峡两岸文化经济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铁木真是成吉思汗形象符号化的载体,成吉思汗形象的生成、传播和定型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者根据自己的文化需要塑造本群体理想的成吉思汗形象。从《蒙古秘史》到《青史演义》,成吉思汗由普通的人、民族英雄而成为神、仁君,成吉思汗形象由历史进入文学再进入宗教、政治,形成一个具有特定象征意味和复杂内涵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0.
淮夷名称最早见于古本《竹书纪年》,《紀年》曰:"(帝相)元年,征淮夷。"[1](P6)(王国维:《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元年征淮夷")淮夷部落兴起于西周中期,至秦统一六国才归服中原。淮夷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因为文字记载内容有限,今人研究淮夷历史风貌多通过考古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挖掘,如:兮甲盘、驹父盨、师簋等。通过研读《诗经》中淮夷的相关文字,探寻淮夷文化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拓宽淮夷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