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粉丝研究核心概念历经“追星族”、“粉丝”、“迷群”、“饭圈”等翻译或演绎,概念变迁成为粉丝研究近三十年发展之缩影。本文采用建构主义诠释包裹框架分析法,结合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围绕核心概念提炼出学术话语框架演变,并探讨学术话语与社会关键节点之互动。研究发现,《超级女声》激发的“粉丝”与“迷群”话语超越了“追星族”的疾病隐喻,建构出文化政治行动与平台经济双框架竞合。“饭圈乱象”隐喻则标志着社会治理框架及国家管控显现,饭圈被再度界定为社会症候。文化政治行动框架阐释力衰微,印证了费斯克以降西方粉丝研究聚焦“小政治”的固有缺陷,粉丝研究由文化主义向结构主义的重新敞开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向含笑 《新闻传播》2023,(2):117-118
“饭圈”是粉丝群体因追逐同一偶像而结成的网络社群。在“唯流量”论、“饭圈”资本化等规则裹挟下,加之平台和技术的鼓动、“绑架”,粉丝深度参与畸形造星模式之中。当前主管部门重拳整治“饭圈”乱象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后饭圈”时代仍有诸多环节需要深挖、整顿。如何继续深入做好文化引导,构建良性文艺生态,值得多方积极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晏青  杜美玲 《新闻记者》2022,(12):53-66
社交媒体平台越来越成为粉丝文化生产、传播与治理的重要场域,其中粉丝文化治理是理解此场域的关捩点。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微博平台将法律、社区规范、算法技术等统筹起来进行粉丝文化治理,国家、社会与用户三者之间共同构成了平台治理的主体框架和逻辑秩序,并生成“正能量粉丝”与新粉丝文化逻辑。研究揭示了我国社交媒体平台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逻辑及其互动结构,为理解我国平台社会中独特的治理模式与粉丝文化趋势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推动了依靠兴趣、职业、年龄等集结的"网络圈层"的产生。其中,"饭圈"这种具有严密架构和内部规则的网络社群,对网络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至拥有了掌控舆论风向的能力。而在治理其乱象的同时,饭圈"圈层化"传播模式中组织化、高忠诚度、高创造力的特点有一定可以汲取的价值。本文以立足于饭圈的圈层化传播,探究其中值得"提纯"的价值,尝试为主流媒体更高效、有力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饭圈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迫切需要多元视角的系统研究.本文以文化区隔为理论基础,从新媒体环境的传播视角出发,通过考察新媒体环境生成的偶像异化、粉丝非理性、群体极化三个饭圈文化特征,着力发掘饭图文化造成的情感模因、圈层争夺、技术支配三个文化区隔特征,并提出破解区隔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傅芳鸣 《新闻传播》2023,(11):21-24
饭圈是由专业性和组织性的粉丝群体所组成的利益圈层,它的形成是由原来的单一“个粉”渐渐变化为族群化的“团粉”的过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原有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网路平台出现、传播模式变化、把关人缺失等因素成为“饭圈”乱象的催化剂。饭圈中的成员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沉默螺旋效应和群体极化等一系列群体心理的影响,最终使饭圈发生群体极化现象。那么,面对一个极化的群体,我们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治理,内部既要群体成员加强自我意识走出信息茧房;同时又要在平台的协助下去监管和规范饭圈行为。  相似文献   

7.
郑天  王坤 《新闻知识》2021,(6):10-13
饭圈文化的兴起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消费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依托于共同的价值认同,粉丝迅速找到彼此,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自组织.但不可忽视的是,饭圈内部出现了诸多专职机构和专职粉丝,并通过不理性的方式追星、造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粉丝文化的良性发展,饭圈文化越来越成为资本操控下的文化工业.针对这种现象,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8.
“饭圈入侵”是一种新起的文化现象,指“饭圈文化”对其它亚文化圈子的冲击造成的反响与矛盾冲突。本文以《JOJO的奇妙冒险》这一大众化程度较高的热门动漫为例,从界定粉丝文化内部的边界划分开始,研究粉丝文化内部的冲突在ACG亚文化场域中的表现。弹幕空间作为新型附属媒介带出了新的公共空间形式,这种不上锁的房间使粉丝群体间的差异鲜明起来,而抹掉了时间限制弹幕所形成的空间,又成为展示“饭圈入侵”的虚拟景观,成为ACG场域内符号权力争夺的象征。根据德勒兹的块茎设想,这种弹幕空间“饭圈入侵”的文化现象正是对“根-树”等级系统的反抗,脱离同一的结构性权力规约,成为异质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盛,粉丝文化出现了新的表现方式,国内粉丝圈群引进了韩国粉丝圈群的一套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形成一种具有严密纪律,以偶像为中心的群体自组织—"饭圈"。以"参与感"和"沉浸式"为特点的社交平台使"饭圈"有了接近"偶像"的可能性,她们不是精英文化所描述的无理智的"少数人""底层人"。相反,饭圈内部有着严密的组织架构,高效的分工配合,饭圈成员充分地发挥着自身所长为偶像服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粉丝们在饭圈活动的参与中产生的自我认同,以及与志同道合者产生群体身份认同。还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社交平台的广泛运用为"饭圈"与"偶像"之间的互动提供了空间,以及伴随着女性主义的女性消费力量的崛起。在这后现代原子化的时代,"饭圈"这个"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能够瞬间聚齐人群,可以说是当今最完备高效的青年自组织,如此,对"饭圈文化"的文化研究也就显得必要了。  相似文献   

10.
江凌  宋婷婷  刘敏 《东南传播》2021,(12):101-105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粉丝群体在虚拟空间逐渐形成特有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粉丝社群意见领袖开始出现并成为引导、煽动普通粉丝的重要力量,也因其部分过激言论对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成为整治"饭圈"乱象时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文章以易烊千玺粉丝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电影《少年的你》宣传推广过程中发布的动员性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重维度为理论框架,借助ROST内容挖掘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粉丝社群中意见领袖动员普通粉丝时的话语策略,以期为文化工业市场引导粉丝理性客观表达意见、有效管理粉丝社群以及维护网络社会的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文化发展迅速,明星粉丝群体衍变为拥有严密组织框架的"饭圈","饭圈"发展出某种具有特定行为特质与精神内核的文化形态即"饭圈"文化。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在全民性的社会动员层面,"饭圈"积极组织公益活动扶危济困,"饭圈"文化为青少年群体平添了长久以来欠缺的公共事务热忱。在警惕并批判符号消费逻辑与低幼化思维的同时,公权力有必要结合"饭圈"文化的情感价值传播与主流价值观传播,生成并使用能够激起全民情感共鸣的网络符号,全面巩固公共社会的共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TFBOYS十周年演唱会的粉丝实践,考察从“圈地自萌”、“文化出圈”到“饭圈整治”的变迁语境下,中国粉丝群体的分化、竞争及其自我规训。研究发现,一个“矛盾-同盟”的饭圈新生态正在逐步成型,其中潜藏着群体污名的恶性循环机制。饭圈同盟共享着相似的文化逻辑与行动策略,在“灯牌大战”与控评实践中,以组织化的集体行动累积文化资本,并试图通过某种程度的自我规训来应对饭圈整治、扭转负面舆论。然而,饭圈集体行动有着难以克服的舆论悖论,个体粉丝之间、不同饭圈组织之间激烈冲突的“出圈”,也戏剧化助长了饭圈整体污名。本文主张跳出赋权或批判的二元立场,进一步探索粉丝文化研究的物质性面向和生命史面向。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但就在人们享受这些文化大餐的时候,出现了演员片酬过高、明星偷税漏税等娱乐圈乱象,整治"饭圈"乱象迫在眉睫,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任重道远.文章首先解读"饭圈"概念的定义,再指出"饭圈"乱象的表现及危害,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曾昕  沙垚 《当代传播》2023,(4):63-70
“饭圈”是近年来饱受争议的青年文化现象,各类粉丝组织表现出强大的组织力、行动力甚至战斗力,各种反转行为在网络中被不断发酵和热议。本文聚焦于饭圈行动如何由娱乐议题引发公共探讨,以及在行动过程中其组织性力量的变化及与主流文化的互动方式。研究发现,粉丝在维护偶像的行动中不断介入公共领域,甚至借助公权力来实现行动目的,与主流文化的传统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粉丝行动已突破了娱乐文化表达的领域,具备了形成自组织的能力,有潜力形成一种社会动员的民间机制。行动过程中一方面突破娱乐话语权,以正义为名介入公共领域,建构公共意义;另一方面,其行为动因和手段并不足以支撑其名义的公共性,又导致行动过程中公共性的消解与自我反噬。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劳动场域”得到进一步体现,产消合一的资本主义通过社交平台运作的规则设计,在“偶像”生产机制中对粉丝群体进行着剥削与异化。研究认为,在资本逻辑下,商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服务于“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和目标产品”的商品化,进而设置“产消合一”的偶像传播制度,将粉丝行为纳入“集体协作生产”框架,使粉丝成为资本创造性的工具,并赋予他们“自由与权利”的错觉。资本“产消合一”的规则背后是从“粉丝的需求”这一最高层次进行剥削,从而实现“产品的异化”和“过程的异化”,打破了粉丝原有的社会化性格和平等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偶像还是粉丝都意识到剥削的存在,却难以“脱域”,反而在“去异化”过程中被进一步剥削。在“产消合一”生产逻辑的引导下,“饭圈”行为通过互联网的孕育已扩散到更多的社会性议题和领域,让整个社交媒体中“饭圈思维”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6.
李静 《传媒》2022,(13):59-61
服务现代化社会治理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社会责任。自2018年3月抖音宣布上线“社会责任计划”以来,就开始试图把社会责任跟品牌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但抖音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还存在部分内容违反法律规范、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流于形式、引领责任意识缺失等失范现象。为更好地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均衡,抖音应加强外部治理,形成“共同调控”框架体系;进行理念重塑,增强平台审核监管;引领主流文化,明确媒体平台责任定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文娱产业的迅猛发展,现代人的追星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在商业资本运作下衍生出“饭圈自组织”,其“双刃剑式”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对饭圈自组织进行监管及合理引导,促进其良性发展,是摆在当前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本文以SWOT-CLPV模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最终发现应使社会各方形成合力,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建设,规范娱乐公司运营,引导粉丝群体理性追星,以实现饭圈自组织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认识论往往将算法视作价值中立的技术工具和神秘黑箱,并将内容生产者的行为失范和代码设计者的人本价值缺位作为算法治理的主要对象。不过,新近的治理实践已经意识到算法的商业实质及其在平台经济中的规则建构能力,并尝试对其特定功能加以限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深度访谈阐明,需要将算法置于网络内容经济的增值过程中,才能实现对算法的解码和祛魅。平台积极利用算法组织内容生产过程,调整供给结构,定义传播扩散规则,从而建构起服务于内容变现的算法规则体系,并深刻影响了公共议题的传播环境。鉴于此,相关治理应以分析算法在平台经济中的规则建构能力为基础,将算法的设计初衷和商业功能、平台的责任规避主张、内容经济的组织架构、平台风险社会化的倾向纳入考量,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往关于粉丝文化的研究中,女性粉丝群体可见性极高,而男性粉丝群体则基本处于“隐身”的不可见状态。这种遗忘使女性粉丝承受了主流舆论和社会大众对追星、迷族、饭圈的所有困惑、质疑和抨击,甚至可能在无形之中加剧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立冲突。中国粉丝文化实践中是否存在男性粉丝群体?他们的粉丝文化实践与女性粉丝有怎样的区别?本文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对虚拟偶像组合A-SOUL的男性粉丝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在平台和算法介入后形成的“多元关系社交”中,男性粉丝的性别霸权通过支配性男性气质得到张扬。男性粉丝通过客体化虚拟偶像,想象性地建构起支配性的男性气质;在粉丝群体的社交互动中,男性粉丝形成了技术化追星的集体共识,以此展演支配性男性气质;同时,男性粉丝的追星行为深受平台交互界面、技术装置、数据和算法的影响,平台和资本导引并强化男性粉丝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但总体上,支配性男性气质所建构的性别霸权具有明显的虚幻性。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平台的社会影响力渐强,公共性凸显,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关键一环.平台化趋势导致治理环境发生变化,带来社会关系形态重塑、内容生态主导权转移、社会资源广泛连接、数据战略价值提升.平台凭借连接和组织能力,吸附用户、内容、技术等关键资源,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呈现出多维样态和多重作用——作为连接治理主体的"桥梁",夯实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