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场域概念及场域理论的引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考察视角。思想政治工作场域理论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优化集聚、整体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持。可从创新理念、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场域的运行机制、建立特色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场域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场域。  相似文献   

2.
区域协同研修是指针对教师研修机会不均等、研修主题不关联、研修经费不均衡等问题,以及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分层的现象,以区域“主题研修工作坊”为场域,由教师发展中心实施的资源统筹、潜力整合和场域联动的教师研修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了管理协同、团队协同、区校协同三个维度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强调知识、思维、人格的协同。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笔者以为,课堂教学的评价维度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课堂教学全方位系统性变革,持续推动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进程,促进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是“双减”背景下课堂创新的应然选择。研究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聚焦新时代课堂价值观和课堂减负提质增效的本质意蕴,揭示了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特征,强调课堂理念的全数据赋能、课堂空间的全场域融合、课堂结构的全要素协同,构建了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模型,明晰了彰显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关键环节;根据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出了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分级演进趋向,并形成了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理念、环境、设计、流程、评价的协同实施路径,以期为“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育公正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具体环节。本文依据学生的发展维度,从课堂活动中的课堂评价、课堂提问、课堂管理三个“实践场域”,探讨教育公正理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等第四代技术将为教育赋能,并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虚拟智能情境化学习的技术支撑。探讨智能情境化场域的本体论——内涵与学习特征,包括学习理念与内容、学习模式与环境及学习评价。其中,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强调经济资本、学术资本的共融兑换与提升,注重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性、客观性联结的职业知识的掌握并形成可迁移能力。其后,探讨智能情境化学习场域的认识论——其何以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包括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的惯习、提高学习的感性与理性水平、促进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创新,并指出有关智能学习的潜在危机。最后,探索技能型人才的智能情境化场域构建——包括面向未来教育的学习场域整体构想与情境功能构建;针对自主式、泛在学习、技能学习的智能情境化教材、课程与评价体系构建;构建“人文教育+现实环境”的智能情境化场域,消解工具理性、促进身心健康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西方意识形态传播渗透争夺的主要阵地,高校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当前我国高校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时空场域和技术话语、文化价值渗透与多样社会思潮、青年个性特质与教育主体差别、主流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等四重维度的困境和挑战,可从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青年观为引领、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协同机制、增强意识形态传播渗透辨别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工程等五个方面探索教育引领路径。  相似文献   

8.
精准思政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提质增效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立体联动、融合协同,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课堂、课外实践育人第二课堂和数字空间第三课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面临“主流场域”话语式微、“聚合场域”多元分散、“虚拟场域”主体弱势等现实困境。在新时代,聚焦精准思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必须在紧跟精准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精准思维”“精准设置”“精准融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守正创新和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了混合式教学的全新复杂教学场域空间,对教学参与主体及其动态关系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混合式教学实践中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包括教师角色定位不清晰、教学内容设计面向学生不足、师生互评动态反馈不够以及师生互动质量不高等方面。混合式教学场域中高校师生之间知识话语和规范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校教师的威信确立依赖于微观权力而非宏观惩戒权。根据混合式教学的场域空间规律特征,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应该遵循提高教师德行风尚、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优化教学服务体系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三全育人”旨在建设一种多主体参与、多模块互动、多功能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基于现实维度出发,网络空间因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连接性、融合性优势,是“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的理想之地。然而,现实中的网络空间并不具备思政育人的自主动机,且网络传播缺乏监管、思政资源泥沙俱下,需要按照“三全育人”需求进行重构,才能保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效性。通过建立统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扁平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和联合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创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全员化、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协同,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肖中荣 《教学月刊》2023,(10):17-20
科学实践指从做事、探究中学习,获得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它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应然之行。教师要分清其与科学探究的关联,弄清其关键要素为三个场域、三个活动。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基于学科素养的教育目标,以学科思维的培养为抓手,以学科知识教学和认识方式为根基,以化学科学实践为路径,构建“KC—PC—TC—LC协同发展模式”,使四者有机结合、协同发展,从科学实践维度和科学认识维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全球范围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重要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为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质量,美国高校在专业认证机制引领下,积极开展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探索,形成了涵盖技术、管理和权力三个维度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逻辑。然而,理念维度,美国高校亟需辨明认证理念与实效性的关系、专业认证与院校认证的关系;技术维度,亟需反思认证手段与实效性的关系、认证标准与专业特色的关系;管理维度,亟待破解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的困境;权力维度,亟需均衡学术、行政和学生权力。未来美国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将通过外部认证到自我改进、个体责任到共同治理、变革乏力到引领改革转型,推动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场域与外部场域的相互交融以及场域内部此消彼长的互动,是促使高校运作机制的有效性,构成高校位置分层的制度依据。场域中的相应位置会带来一定的资本,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场域效应是各种资本数量、质量、结构相互合作、竞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为高校之间和内部学业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场域,此外还包括网络场域、实践场域,只有"课堂-网络-实践"场域实现有效合作,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打造贯通课堂、网络、实践的立体育人模式.本文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课程为例,以习近平"十大网络观"为课程思政结合点,探索"课堂-网络-实践"场域协同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主渠道+微场域"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是基于"主渠道"与"微场域"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立足于"微时代"的信息教学场域,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指向,形成"主渠道"与"微场域"之间联动、融合、互补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产生1+1>2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已严重危害社会的发展,如何对大学生责任意识进行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和自我责任感的缺失,并由此确定了社会、高校和家庭的三大场域,而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与社会意识多元化的影响、责任意识教育的偏颇与缺乏、自我约束力的薄弱与放纵存在直接关系。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场域增强责任意识,主动发挥校园场域的文化感染作用,建立社会、高校与家庭的场域协同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7.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是一个面向深度知识建构的学习支持框架,这一框架通过结构化的工具套件支持个体协调发展与群体有序互动,实现"深度互动、汇聚共享、集体思维、合作建构、五场协调",落实面向高阶学习目标的知识建构操作理念.基于计算机支持下的协作知识建构(CKB)的基本理念,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更加注重对个体和群体的学习过程中文化变量、协同机制和认知机制的支持,从而实现学习系统中个体与群体在信息和知识场域的互动与协调,指向课堂知识创新.本文系统分析了协同学习的三个基本阶段,即信息汇聚、群体思维和知识建构,阐释了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概念框架,设计并初步实现了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支持套具,为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丰富与完善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程现场教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基地教学模式能够延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情感、思维等场域,实现课堂与教育基地双轮驱动、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师生共同参与进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教育基地教学具有综合性、浸润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应在准确把握课堂与基地、专业与思政、教师与学生等三对维度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遵循聚焦主线、创新载体、强调实效、多维协同等四个层面的基本原则,构建以教学设计、组织管理、引导启发、参与互动、评价改进等五个环节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当前还面临着协同不够、壁垒众多等问题。根据场域理论,终身学习场域由权力场、学习者场、教育场、经济场等多元子场域构成。我国的终身学习场域,经历了从“众星捧月”的单极自主模式,到“珠联璧合”的多元合作模式,再到“群星璀璨”的生态协同模式的变迁。推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协同治理,需要理清复杂关系下的逻辑关系和制约因素,统筹协调,构建生态协同的场域关系构型;激活动力,优化资本转译的场域利益机制;交互耦合,推进教育资源的场域资本增值;监督评估,强化良性发展的场域结构规则;拓展平台,增益多元主体的场域协同空间。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改进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乡村学校面临的核心问题.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需结合乡村区域特色,彰显其文化属性.其分析逻辑有三:一是文化学思维方式与教学过程改进行为方式具有一致性;二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行为是一种特殊文化;三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为践行文化理念提供场域和养分.内容设计、课堂规律、授课流程、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和教学应用等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切入维度;可通过重塑教学设计的文化内涵,揭示课堂教学的文化规律,赋予教师授课的文化意蕴,构建课堂中师生互动文化,突显教学活动的文化功能,强调问题解决的实践文化,助推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