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使得受众对媒介选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特别是区域性广电媒体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与困境,当然区域性媒体也有其他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对郑州台在传统文化传播实践与创新上所做出的呈现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为地方媒体针对...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电视文化类节目逐渐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这是电视工作者不懈钻研如何做好一档精品文化类节目的必然。电视文化类节目想要屹立不倒,必须坚持创新,坚守原则。电视节目要突破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手段的创新,电视工作者也要完成自我更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电视节目坚持高品质的制作,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生态下文化类节目创新的必要性,结合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文化类节目运作实践,重点从机制、组织、内容和营销四个维度对文化类节目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当下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石山山 《今传媒》2022,(11):58-60
当下,文化类节目不断更新发展,各式各样的节目内容层出不穷,但是,部分文化类节目出现了同质化严重、乱象频生等问题,无法满足受众对创新文化类节目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语境下文化传媒节目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注重自身的立场和管理机制等建议,旨在为文化类节目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罗琦 《今传媒》2020,(2):9-12
5G时代文化类节目正在迅速发展,中央广播电视台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和多元媒体互动等创新策略生产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现象级节目。本文在对此进行阐释的同时也提出,文化类节目只有深耕中华传统文化资源,采用形象化与交互式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全民核心价值观,并利用5G时代的传播手段,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互动性,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社交网络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丧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丧文化"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及对青年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就"丧文化"对青年成长和社会造成的冲击与影响进行反思,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3月5日,中央电视台在京举行《创新节目模式传承传统文化——大型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谜语大会〉》研讨会,总结《中国谜语大会》的创新与突破,梳理其文化内涵与传播意义,探索电视传媒向全媒体转型的路径。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舒东、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中国网络电视台副总经理晋延林、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姜文清等领导和业界专家、学者以及《中国谜语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文化体验类综艺节目,以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年轻态的话语方式收获不少热度。本文认为文化体验类综艺节目融合纪实风格与综艺形式在文化实景环境中进行体验叙事,通过构建仪式,强化群体身份认同,用青春语态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为文化体验类节目创新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郭志勇 《视听》2016,(6):29-30
随着人们生存之忧得以解决,追求快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在此背景下,电视内容生态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而文化类节目的打造及其比例提升,能够有效遏制这种倾向。虽然泛娱乐化不可取,但是娱乐手段可以为我所用。本文认为,文化类节目的娱乐化转型有其必要性,并从选题大众化亲民化、以文化名义的竞赛、打造文化综艺秀三个方面探讨了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0.
陈艺杰 《视听》2022,(9):67-69
文化类节目以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为依托,建构其内容价值,唤起受众的文化意识,提升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娱乐节目霸屏的今天,文化类节目宛如一股清流,深受观众喜爱。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文化类节目不仅凝聚文化共识,让观众汲取精神滋养,还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打造多维体验,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11.
文化类节目的持续热播成为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创新探索的代表.2021年一股新的文化类节目热潮再度被点燃,呈现模式创新路径与新的面向:通过多元拆解与融合建构,达到叙事模式的创新与再造;以具有现实性和当代性的观照视角、情感共振及年轻化与时尚化的表达方式,确立价值取向;让精英视角重回视听文本的大众化传播,在高雅与质朴的审美特质平...  相似文献   

12.
王欢 《出版参考》2023,(5):28-30+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启动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在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进行了多方尝试。本文以《漫画中国文化关键词》一书的创作和推广过程为例,通过对其创作过程和传播方式的分析,探究其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今年,文化类节目再次成为引起电视业界和普通观众广泛共鸣的现象.文化类节目形态的演变,既是内容元素的增量扩展,更是形式元素的创新应用.文化类节目的流行隐藏着社会文化的心理需求变化,具有社会结构性功能.  相似文献   

14.
15.
秦敏 《视听》2023,(4):73-76
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不仅能传承中华文化,还能成为推动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优秀电视节目。文化的传递与情感的表达成为节目品牌形象树立的关键。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爆火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壁垒并没有阻碍年轻人的喜爱之情。从整体上看,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技术创新、多平台联动传播、全民互动参与、打造IP等创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从2021年年初《唐宫夜宴》“一群嘎嘎的小胖妞们叽叽喳喳去赴宴”,到端午节前《洛神水赋》于水中再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仙姊姊,河南卫视俨然成了一家屡屡在融媒体时代破防、破圈的“网红”电视台。当中华黄河文明通过5G、AR等现代技术包装“活化”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精神,不断奔涌而出似成江河磅礴之势。湖北,是长江中游文明和楚文化发源地,如何继承和弘扬好优秀历史文化,讲好新时代的湖北故事意义重大。本文试图分析一些国内传统文化综艺节目案例,借鉴这些“他山之石”,再根据湖北独特的文化特质,对湖北文化类节目如何创新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域文化与方言类节目之间存有共生性,这既表现在地域文化为方言节目提供生存土壤,又表现在方言节目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地域多元文化和谐共荣。同时地域文化与方言节目之间也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为方言类节目引起的同一地域不同接受群体之间的矛盾,节目的形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学意义的矛盾,以及地域文化中的"庸俗元素"与节目的规范化之间的矛盾。吴语方言类节目想要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渠道变革,内容变革,扩大受众群体,培养方言代言人。  相似文献   

19.
在成功策划《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优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之后,央视历时两年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坚持创新意识,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从文物入手破题文化综艺,通过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国宝活起来",形成了现象级传播话题.《国家宝藏》从节目形式的编排、节目风格的定位到节目角色的设置,都力图推陈出新,分析其创新之处,对中国原创文化节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旨是激发传统文化生命力,使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已成为繁荣发展全国文艺工作的关键所在。大型传统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遵循这一创新理念,制作了两季节目,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多元、文化价值凸显、传播效果显著,说明在实现创新的同时,其转承接续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