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当今的播音主持人而言,媒体融合下的行业冲击正带来新的挑战,而微视频创作则成为播音主持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视频创作能够更精准地服务受众,同时突破固有的传统传播框架,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基于此背景,本文从当下受众的需求及生产逻辑的转变入手,多方面分析了播音主持微视频节目的创作,并在明确创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媒体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特点,用户接受信息的过程也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特征,微视频是继微博、微信之后的又一新媒体形态.在微视频的带动下,央视新闻客户端开设了《V观》栏目,利用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性,以专业化的视角解读时政新闻,开辟了时政新闻传播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宣琦 《军事记者》2012,(8):45-47
“微博”掀起的汹涌浪潮.迅速把网络传媒推进了“微时代”。微视频的再度兴起,又催生各类“微”产品很快火热起来。微视频网站形成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给社会新闻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微视频新闻传播的探究和推广,在“微”力无限的舆论场里撑起一片新绿.发出有效的正面声音,对于加强和改进网络新闻宣传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4.
在人人是麦克风,人人是记者的大众网络传播时代,在大数据精准驱动下,对照每一天的热搜榜,新闻人职业敏感网感表现似乎是不堪一击.在每天涌现的海量的大众刷屏微视频中,过往传媒对新闻敏感的职业要求是否动摇甚至颠覆?!作为在微视频海洋里游泳的笔者认为,新闻敏感,依然是践行传播使命的职业素养的一个分水岭.  相似文献   

5.
“粉色微视频”是指依托于流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草根色彩,以讽刺、吐槽、模仿等方式为主,以先锋、叛逆、大胆的视觉语言表达,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渗透力的网络微视频,代表性作品如《暴走大事件》《不要脸脱口秀》《小鸡小鸡》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粉色微视频”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碎片化阅读的受众空间,推动了网络媒体视觉传播的进化,给网络微视频的视觉传播带来了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微视频为大众提供奇观性又包罗万象的内容,满足了受众猎奇的心理,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其影响是多维度的:极大地占用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时间;将其内容质量和热度作为关注点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受众的判断力;正向影响面不断推进的同时负向影响的遗留也在不断加深.为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加强优质微视频内容的创作,发挥官方和主流媒体的力量,加强微视频网络平台监管.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传播便利,使得高校微视频创作蔚然成风。高校微视频创作迅速成为高校文化的一个窗口,它凝聚了个人和群体的力量,显示出微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高校微视频创作可促成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成功接轨,形成区域文化的隐性传播,同时,其对未来文化产业的储备意义绝不逊色于对当下文化传播的意义。无论对学生个人、高校群体还是区域文化发展,高校微视频创作均有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给新闻媒体带来了极大挑战和机遇。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频频发力,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彰显出新闻媒介的责任与担当。基于媒介心理学的“共情”视域,选取央视新闻客户端《微视频》栏目,分析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发布的微视频内容,解读其微叙事的具体表现与共情传播效果。同时,对报道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做出反思,以探究主流媒体应采取怎样的共情传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9.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给新闻媒体带来了极大挑战和机遇。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频频发力,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彰显出新闻媒介的责任与担当。基于媒介心理学的“共情”视域,选取央视新闻客户端《微视频》栏目,分析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发布的微视频内容,解读其微叙事的具体表现与共情传播效果。同时,对报道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做出反思,以探究主流媒体应采取怎样的共情传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0.
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移动终端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微视频传播活动日益兴盛。目前,国内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主要有以下两种运营模式:微视频应用商、第三方社交平台和用户等多方交互合作运营模式,微视频应用商基于平台优势采取的差异化竞争运营模式。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具备如下优势:参与式社交传播触动受众的兴奋点,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高度契合,消费者即生产者,"口碑+内容"的组合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社交媒体时代,微视频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用微视频讲好"中国故事"也成为国内主流媒体开展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本文以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的微视频为例,探索"中国故事"如何实现国际化表达,达到小视频大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时代步伐的迈入,新媒体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计算机、手机应用的普及让微视频真正步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方式为主的传播实时、互动、高效、便捷。微时代推动了微文化的发展,微视频也就成为当下最亲民、最便捷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视频的演化,探索了微视频的制作和传播,研究了微视频的文化价值,分析微视频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针对微视频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3.
周亚华 《传媒》2016,(6):84-86
互联网的发展,微视频的出现,改变着影视文学的传播格局和传播形态。微视频使影视文学呈现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其内容结构和创作手法都发生了改变,强化了与受众的互动,使之更符合新环境下的审美认知,传播属性趋于大众化。本文从微视频对影视文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提高影视文学的制作水平,推动其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阅读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阅读需求的影响,从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职业选择观、爱情婚姻观等四方面对大学生需求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张东华  高芮  李萌 《档案学研究》2020,34(6):115-118
微视频作为当前视觉传播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其丰富的视听表达备受社会公众的关注。文章以档案馆微视频视觉传播及其特点为论述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档案馆微视频视觉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视觉素养、深耕优质内容、健全传播格局、优化用户体验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炜 《传媒》2015,(11):52-53
近年来,微视频开始作为全新的视频类型出现,并成为网络视频中发展潜力最大的传播内容之一.延续《速度与激情7》的热度,6月,中国顶级越野赛事环塔接踵而至,环塔车队微视频征集评选活动热度空前,显现出体育微视频的火爆情况.狭义上讲,体育微视频就是拍摄以弘扬体育精神、丰富体育内涵、推动体育发展为宗旨的有计划、有影响的微视频类传播内容和手段.广义上讲,体育视频是以体育元素为拍摄对象或媒介的传播手段与行为.  相似文献   

17.
朱秀清  类晓冉 《传媒》2019,(1):40-42
在信息碎片化传播与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媒介融合的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衍生传播方式,微视频超越了具体作品与影像,在文化传播中异军突起。品类丰富的齐鲁文化主题微视频凭借其短而微、微而精的特质,在展现齐鲁文化多元魅力中融汇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助推齐鲁文化走出山东、走出国门。基于此,笔者分别从内容、分发、问题、策略等方面对齐鲁文化微视频传播进行研究,以期提升齐鲁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新闻媒介环境的不断发展,民生类视频内容的传播也进入到了智媒时代,其传播渠道、传播方向和传播语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智媒技术的应用下,民生类微视频的传播具有着制作成本低、时效性强、精准性传播等特点,因此能够产生更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用户来说,相比于形式单一、内容较为程式化的传统新闻传播形式,他们更习惯通过各种短视频平台来接收民生新闻信息,以提高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高效性。但是在当前民生微视频的传播与引导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智能化技术应用不足、制作者专业素养较差,内容质量偏低以及内容导向存在偏差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民生类微视频传播的最终效果。本文主要从智媒时代的背景出发,探究了新时期微视频的传播优势,并针对当前视频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涉及传播引导、内容深化、技术应用、资源整合的具体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夏颖 《新闻战线》2020,(2):115-118
作为互联网传播格局下的新型产物,时政微视频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积极转变话语形态、创新时政表达的重要载体。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在2019年先后推出多种类型、多样主题的系列微视频节目,适应融媒体传播环境进行节目策划,创新了叙事话语的表达形态,提升了政治主题的传播效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文献、提出设想和小规模实证,此文对"有意义的他者"的存在以及产生根源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在大学学生心目中是存在的,而产生的根源是为了满足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感和更好融入社会的需要,其身份确立主要经由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途径.在"出现问题——'镜像'模仿——自我说服——做出回应"模式下,"有意义的他者"充当了自我传播过程中的意见领袖角色,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职业观和爱情观,对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