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教育》2023,(11):22-23
在教育场景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除了校园之外,家庭和社会成为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模式成为教育新生态。世界多个国家致力于探索“家-校-社”三方力量的有机融合,以形成长久和稳固的教育责任共同体。本期我们聚焦韩国、新西兰、日本、美国、北欧五国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以期为我国深化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郭凯  韩雪 《辽宁教育》2023,(17):24-26
为了更好地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沈阳市朝阳一校沈北分校根据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总结出特色家校社育人模式,即“四六三”工作模式。“四”指的是四项坚持,即坚持理念引领、坚持标准先行、坚持榜样示范、坚持“五个一”工作有序推进。“六”指的是六项落实,即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计划、落实法律要求、落实家委会常态工作、落实家长学校课程、落实活力教师培训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指的是校社联动、校际携手、校企结合。三结合,点线面共同打造家校社协同生态圈。  相似文献   

3.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在2021年工作要点中也将“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日程,并明确其目标任务。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越来越成为政府施政决策和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整体发展,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举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扭转只重视智育而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功利化倾向,就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育人的重要作用,即积极开展家校社共育。在雄安新区新建的高标准社区中,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居民知识技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为此,雄安容和教育总校以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举措谋发展、求突破、见成效,针对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孤立、社区教育的模糊问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即开展家校社共育探索,以期能为其他学校进行家校社共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却未达到理想目标,在价值定位确定后采用什么策略实施就成为决定其成效的首要因素.在共同关心的问题解决上协同是整体策略的起点,通过各方平等协商达成共识是优选策略,在大范围难以形成共识时可选择分层、定向协同.家庭立法进程加快和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列入教育部门工作日程为协同创造了良好条件,需要以...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的教育是整体教育工作的基础,关乎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实施,该法把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的层面,表明国家已经把家庭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摆在了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核心素质的培养,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相关,而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被认为是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先进教育模式。本文拟从笔者视角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涵义、目的和意义及其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各主体共同分担教育责任。21世纪以来,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三者具有不同的责任属性:家庭承担最低限度的底线责任,学校承担中间层次的契约责任,社会承担中高层次的契约与道德责任。然而,由于信息限度、专业权威、职能错乱等因素阻隔,造成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各教育主体责任模糊、责任错位或者责任缺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功能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指向。家庭教育指向学生的人格修养,是人自我实现的人性基础;学校教育指向人的社会化,是人自我实现的生长点;社会教育指向人的未来发展,是人自我实现的助推器。为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应从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加强多元主体合作、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四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毕诚 《人民教育》2021,(11):61-63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颁布,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发展主题,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一提法,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根据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经验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特征,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提出的新任务,为未...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回归广义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建立家校社合作育人的协同机制就是树立大教育观,突破原有学校教育的框架,将社会、家庭教育纳入教育政策设计,是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体制机制的根本转变。基本思路是建立政府为主导、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体制和工作机制。实施要点是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建立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队伍。  相似文献   

10.
当前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整体上呈现情绪知觉能力和情绪运用能力较高而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态势,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孩子的情绪问题绝大部分都受到了家庭的影响,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家校社协同发力,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管理与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家校社协同育人正在成为教育新样态,淄博市在家校社育人道路上扎实推进,但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家校社三类教育边界不清、家庭教育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社会教育相对薄弱等问题.因此,要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和权利;明确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明确社会教育的资源和体制,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2.
严悦 《江苏教育》2023,(38):47-48
<正>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国家层面强化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珍爱生命”列入其中。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解决其成长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因为一位初三学生想跳楼,班主任联系心理教师,然后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预案,之后该生在班主任的陪同下寻求心理辅导。通过家校协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指导家长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就医,鼓励并支持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在药物治疗、定期复诊的基础上,心理教师采用情绪ABC理论为该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最后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有了较大改善,顺利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202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了909万,从2009年起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针对15岁学生学习能力测试(PISA)中,中国学生表现优异.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的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规...  相似文献   

15.
从国家政策与实践策略来看,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然成为重要的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和研究话语。建设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的育人共同体是对落实国家意志和回应现实关切的科学统整。具体来看,家庭、学校、社会各主体明确权责与边界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前提;育人共同体要在实践的社会化学习中形成;智能技术为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6.
郑艳  钱品红 《江苏教育》2023,(49):10-13
江苏省张家港市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区域工作目标,以渐进式变革思路与方式,以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理念的渐进式体认、新格局的渐进式路径、新蓝图的渐进式再构”综合改革为着力点。宏观处谋篇布局、顶层架构实施蓝图,中观处依法治理、调研取证,理性建构体系机制,微观处科学规划,分层分级分类设置实验项目,开发实验内容,积极探索行动策略,促使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研究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17.
<正>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配合。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为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了政策支持,指明了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儿童立场是指在对儿童的教育引导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保护儿童,即以儿童为中心。这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个写在纸上的理念,它是一个切切实实需要在实践中落实的行为。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如此,家校协同育人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谈到“校外培训机构乱象”: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