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0世纪以后,反乌托邦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尤其激烈.他认为:乌托邦工程的哲学基础和立足点是站不住脚的"本质主义",它蕴涵着通往极权主义的危险因素.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存在诸多问题,他对乌托邦思想也存在一些误会.事实上,卡尔·波普尔仅仅是对极权主义进行批判而已,它并不能构成人们去反对乌托邦的充分理由.甚至,在他的思想里,依然存有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绵延甚久的革命乌托邦视域里,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是一个"异薮"。迥异于同时代左翼革命乌托邦如火如荼的激情想象,老舍以"归来者"身份展开的《猫城记》显示出客观、冷峻而不失讽喻的反乌托邦叙事风范。而有关暴力人性的想象性叙事更豁显批判的锋芒,以及预知未来的思想穿透力。  相似文献   

3.
吉尔曼在其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她的国》中为女性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她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在作品中改革了服饰、空间、生态环境,使女性摆脱传统服饰的束缚和空间的囚禁,享受和谐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4.
美国电影《分歧者》是一部表现反乌托邦思想的影片。作为近年来流行的青少年反乌托邦题材电影,《分歧者》自上映以来就受到全世界观众的喜爱。电影主要讲述了女主角翠丝在反乌托邦世界中不断抗争,最终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还颠覆了整个社会命运的故事。《分歧者》表达了反乌托邦作品对人性的讴歌,且反映了此类作品的无政府主义政治理念,同时也暴露了美国反乌托邦电影展现的暴力行为与反战思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美国过度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结果,体现了美国文化中对暴力手段的推崇。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乌托邦是存在的正题,那么反乌托邦就是存在的反题。而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浮现的负面影响,是反乌托邦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小说不研究现实,而关注存在。反乌托邦经典之作《我们》则是对于存在的经典昭示,对人类的存在困境做出了精辟的阐释。反乌托邦作品是对于现代性的颠覆与解构,是研究人类存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乌托邦文学的历史悠久,它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幸福而美好未来社会并鼓励着人们去实现这一目标。反乌托邦文学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二十世纪,是对乌托邦文学的讽刺性的模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阴森恐怖的另一面。有德国良心之称的君特.格拉斯以作家特有的责任感和问题意识,通过他的小说创作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社会令人恐怖的另一面。他的小说明显受到了反乌邦小说的影响,与反乌托邦小说存在着鲜明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王小波的小说《白银时代》被认为受到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影响,人们把其和《1984》一并归入反乌托邦文学的范畴。事实上,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误会,在对乌托邦文学的悖反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反乌托邦电影《时间规划局》运用结构主义叙事手法和二元对立叙事模式呈现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传达了西方社会中由社会现象到人性本真的递进式的矛盾对立,层层剥露出主要矛盾的来源机制和病症所在。这些叙事艺术特征镜像化现实问题,涵纳着丰富的反乌托邦思想,隐秘表达出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和情感诉求。《时间规划局》作为典型的反乌托邦电影,通过对其叙事艺术特征和反乌托邦思想的探析,意识到反乌托邦电影类型的创作应携具深刻的问题意识,以祛蔽化的态度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以来,相继出现了以《我们》、《美丽新世界》以及《1984》为代表作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在这些作品当中人们走向了另一个反面,体现了人类被科技所异化,人性被囚困于自我枷锁中无法挣脱。一部作品往往受身处的大时代所影响,20世纪也是后现代思潮蓬勃发展时期,《1984》以其先锋性、否定性和颠覆性显现着后现代主义特征。本文将通过颠覆传统语言、小说的政治化以及反英雄视角等方面深入解读《1984》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借此探讨乔治.奥威尔对人类生命的关注,以及小说对未来政治环境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10.
《最后的鹿园》以双线叙事作为反乌托邦叙事的立足点,对经济利益至上者建造的乌托邦世界作出反向审视。在其乌托邦世界中,人对自然造成极权压迫,显现出自然生态危机加剧、精神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崩溃等问题。朗确借讽喻叙事指出以生态毁灭为代价的乌托邦是弄嘎寨衰落的最终原因,而反乌托邦的最终解决方式是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的转变,由此,朗确完成了生态美学角度对人类终极救赎的探寻。  相似文献   

11.
《动物庄园》的反乌托邦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馨 《海外英语》2011,(5):246-247
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将政治创作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的一部政治寓言体作品。小说中诙谐幽默的文字风格,客观的划定虚拟的真实场景,使小说的讽刺意义更为深远,蕴含着浓烈的政治倾向,充斥着强烈而隐晦的反乌托邦色彩,但是否还存在理想主义对立面的隐喻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商榷。该文试从该角度解读这部政治讽喻小说。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8,(1):65-70
当代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归属历来都是评论家津津乐道的对象。石黑一雄在2005年出版的反乌托邦式长篇小说《别让我走》中塑造的逆来顺受、丝毫没有斗争意识的克隆人形象引发了众多评论家的思考与质疑。站在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的视角下,对克隆人被人类操控的傀儡人生进行原因探究:作为统治阶级的人类通过对克隆人地理上的强制隔离、基因上的强力介入、文化上掺杂着欺骗的渗透教育,塑造并影响了被统治者——克隆人的思想,使其像人类手中的傀儡一样,处于麻痹与服从的状态,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一己私利奉献出自己健康的器官和年轻的生命。石黑一雄通过对由发达科技和扭曲人性相互作用所创造出的这一反乌托邦社会的描绘,引发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都反对私有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都无法摆脱宗教的困扰,没有重视经济基础和生产力问题。另一方面,《乌托邦》比《太阳城》更能体现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思想深度。所以说莫尔不愧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4.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反乌托邦”小说《羚羊与秧鸡》以黑色幽默的冷峻风格,通过对人类末日图景的惊人描摹,表达了作家对文明异化人性的深切反思,流露出作家对后现代社会人文艺术走向沦落的可悲现实的惋叹之情。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技巧,为自身在反思文明的人类精神宝库中赢得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幸存者回忆录》描述的虽然是人类文明终结前的社会图景,但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不乏乌托邦社会的画面。通过对这些乌托邦画面进行分析,本文作者认为莱辛虽已清楚地认识到乌托邦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不具可实现性,但却赞成乌托邦精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花园”具有自然与人工痕迹结合的特点。《红楼梦》中“花园”呈现复式隐喻的象征,包含了大荒山、太虚幻境、大观园以及《大观园行乐图》,具备了物理、自然、宗教、纸上园林的多重象征。大荒山象征着原始花园的母性隐喻,太虚幻境带有文人对乌托邦的想象,大观园则同时兼具乐园和失乐园,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矛盾特色,而作为画上园林的《大观园行乐图》代表了乐园和乌托邦的有限性,暗示了乌托邦的终将导向其对立面。这几类花园互相对应,间或有互通的途径。可以说《红楼梦》的“花园”不仅具有原型批判的意义,也承载着文人桃花源式的乐园理想与对乐园终将毁灭前景的想象,带有鲜明的反乌托邦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比较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江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的理想社会,探讨两部作品"理想国"的文艺价值和政治理论价值,提出从辩证视角重审"理想国"在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莫罗博士岛》是威尔斯科幻小说中一部重要的反乌托邦小说,小说中通过戏仿手法颠覆了鸟托邦想象,消解了宗教与科学理性的权威,证明宗教与科学理性所构想的乌托邦都不能解除人类的苦难、实现人类解放,反而因此陷入极权压迫乃至相互仇杀。通过阐释作者对理想未来的批判,认为小说深刻反映了维多利亚晚期因信仰危机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危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反乌托邦小说的主题可以归结为对于近代以来现代性发展与建构的深刻反思,其中渗透着对于人类的命运与未来的沉重的忧虑。这种反思与忧虑是在多个层面展开的,而其核心意旨,则是对于现代科技和现代政治的反思与批判。它们直接的思想根源是对于现代性的再度认识和评价,而其内在动力则来自现代性自身的诸多悖论与问题。尽管反乌托邦小说并未提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方案,但在其振聋发聩的警世之音中霍然警醒,正是化解人类所面临危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